
石家水磨
文/老料姜
尹屯村东一里许,有一条自南向北的小河,叫甘泉河。村北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大渠,叫洛宜渠。
这一河一渠,两条水流在村东北十字交汇。
交汇处,洛宜渠发券鼓洞,成翻水桥走下面,甘泉河走上面,两水互不相扰。
民国时期,尹屯村出了个远近闻名的巧木匠,叫石金升。据说,解放初,重修天安门,为做上面的大红宫灯,北京曾专门派人来请他。可惜,当时老人已经过世。
还听说,他曾照着镜子,自雕了一尊一尺多高的木雕像。穿着衣服。胳膊是弹簧做的,一只手里还拿着一盒纸烟,好像招呼別人的样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稍微一动,木像就动起来,就像活人一样。可惜后来被毁坏了。
石金升弟兄五人,全家二十六七口人在一起生活,平常开销比较大。
正好在二水十字交汇西北夹角处有几亩地。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为了方便自已,也为了方便别人,他们弟兄商议,决定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在此修建石家水磨。

石头是自已上山找的,自已破自已拉。坯是自己脱,房是自已盖的,完全靠自力更生。
大概在一九四二年,石家水磨终于建成了。座北面南三间土瓦房,里面有两盘水磨和两个脚蹬箩。
紧挨磨房后面又盖两间,一间安有轧花车,一间安有弹花柜。
在正常情况下,四个木水轮子都转圈,生意十分红火!

为了防止强盗抢粮,磨房西边修有一间炮楼。
甘泉河水较低,必须在上游河滩上一道小堰,再修一条引水渠,把水引来。有一地段,有一百五十多米,地高水低,在不影响别人种地的情况下,在地下开凿了一条小隧洞,下面过水,上面种地。
磨房前面两丈来远砌一个水闸口由闸板控制着。
大渠有水用大渠水。如果大渠上游浇地,下面没水,或下游浇地不让用水,就用甘河小渠水。
那时,甘河水几乎是常年流动。不过涨一次水,得到上头去上一次堰。因为堰是活动小石头,一涨水,堰就被冲走了。如果大渠有水,就用大渠水。
磨房过墙有一个石水槽,把水引进屋里,接石水槽有一个两半截的木水槽,可以活动。用水时掂动上半截木水槽,让水往下,冲击木水轮子,带动磨转。
不用的时候,把木槽放下来,水就通过后面的下半截木水槽,又叫水镀箕,流到外面去了,磨就停了下来。
这些在磨房看不到,上面用木板盖着。木板是活动的,开磨停磨修理等,必要时,人还可以由此下去。
脚蹬箩两个,一盘磨一个。箩由四部份组成:箩架子,箩,面柜,立桩和脚蹬晃柱。
箩挂在木架上,下面是面柜。箩长1.8米,宽0'6米,左边有脚蹬支柱,带动箩两边晃动,在晃动的同时,碰到中间固定立柱就振动一下,发出“呱哒呱啦"的声音,面就从箩里落到下面面柜里。箩和面柜都是活动的。磨完的时候,箩可以摘下来,面柜可以抽出来收面。
磨主根据各家磨粮多少,除留够磨底和两个磨眼麸子外,再用升子收取一定麸子,作为报酬。
麸子收到够磨一次的量,磨主再利用空闲,再把这些麸子磨一磨,箩一箩。把黑面吃了,麸子喂牲口。
俺家有一盘小石磨,一般在家里推。过年或粮食多的时候,就背着或扛着粮食到水磨上去磨。
我那时有十几岁了,光好去蹬箩,好听脚蹬箩那种“咵哒垮哒"箩面的声音。
到一九五六年,废除了私有制,水磨也由村里所管。以后,木水轮子又改成了水轮机,至今,水轮机水泥遗址还存在。
时间很短,大概到一九六六年,磨就挪建到村北翻砂厂那里,石家水磨就彻底消失了。
石家水磨从建到拆,存在大概有二十多年时间。
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尹屯历史上却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20211203于尹屯


编后:
为了写好这篇短文,我曾多次访问村中八九十岁的老人,其中包括李东生,石家后代石绍亭,石绍元等,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
老料姜,-原名李顺堂,洛阳市高新区丰李镇退休教师。爱好书法,摄影,写作等。经常有小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刋发在网络平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