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向阳轩诗稿》
及“新编”所想到的
赵祖培
李城外的《向阳轩诗稿》和《向阳轩诗稿新编》出版后,在咸宁引起不小的反响,出现了不少的评论。许多诗人、作家、评论家、文人学者都参与进来,推波助澜,使之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这使我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伤痕文学”的兴起,带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潮。
“伤痕文学”最先出现的是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接着是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人们不约而同地称这类回顾“wg”时期所经受的苦难伤痛的文学作品为“伤痕文学”。于是,《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思念你,桦林》《走出迷惘》等应运而生,张贤亮、宗璞、陈世旭、王安忆、路遥应时而出。这时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大反思,反思的层面与时空之深广远不限于“文革”十年,建国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社会风潮,如“反右”“大跃进”“阶级斗争”,都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这些作品社会效应非常之大,它们是毫不隐违,大胆直白、真实、诚恳的呐喊与渲泄。张贤亮说:“人人都有飯吃,人人都能说话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莫应丰的中篇小说《麂山之谜》更是发出“别走旧路”的疾呼和对“改革”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许多长篇纪实文学都参与了进来,邓贤的《中国知青梦》,敞露当时一千多万知青们的悲情痛楚,更有暴露飢餓、专政、批判斗争、冤案冤杀等惊天奇闻,这些青年人看到乱象将已结束,属于自己的时代到来了,他们泪流满面,尽情倾诉,一个时期的文学风潮配合并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拔乱反正、平冤昭雪、落实政策、有错必纠……人们懂得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之上的真理。这群年轻的作家们在囯家和社会关键时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上是永不磨灭的!

知识分子从来是社会的精英,得天下、治天下离不了他们,李自成、太平天囯没有成功,原因是没有得到知识分子的帮助。共产党取得天下,知识分子功不可没,谁能得到知识分子、重视知识分子,谁的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
“文革”中,全国办起了1497所“五七”干校,以百万计的知识份子和干部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江西进贤县五里垦殖场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干校,有下放干部16000多人;河北省有100多所干校,有49800多人。湖北省咸宁向阳湖农场是文化部的干校,有高级干部、著名作家、艺术家6000多人,如冯雪峰、沈从文、冰心、郭小川、臧克家、张光年、史树青、罗哲文、周汝昌等文化大家下放到这里,从1969年创办,到1979年撤离。咸宁干校在全国干校中是最令人瞩目的一所干校。

李城外作为一名公务员,出于责任与道义,他从1994年到2010年,用了16年时间探询、挖掘向阳湖干校的故事,专访了当年来过向阳湖的文化大家200多人,编著成《向阳湖文化丛书》,受到凡来过向阳湖、还健在的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赞许、受到全国读者的好评热捧,社会效应特别的好。他是“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他到过全国许多“五七”干校,一一考察研究,著文立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研究“五七”干校文化第一人。
历史要人记录,要人讲述,让历史作为镜子,让后人知得失,识兴衰,不断的回顾与反思,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少走弯路,少犯错。“五七”干校文化和向阳湖文化的研究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延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说人人应该承担一份责任。可现实不是这样,力者劳而智者忧,无心则事不关己。疾风知劲草,宋逼于金有岳飞出,明败于瓦刺有于谦出,董狐直笔、谈迁发奋,当今李城外写干校亦正好合适。那些来向阳湖的大文人他们平生写了多少别人,自己的事却要等一个未赶上伴的青年人来写,这种现象不足为怪。老一代知识分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1957年后便未给过他们好颜色,盼到脱帽、平反、昭雪,就是天高地厚之恩了,政治风向不定,谁也难保自己是对是错,直到今天,还有人为“wg”叫好,好象这世界没有是与非了。青年则不同,他们一腔热血、是非感强烈,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责任和担当,历史的使命只能是青年承担。

李城外负有文名和诗名,是“向阳湖文化”成就了他,很大部分是写的向阳湖当年的那些人和事,是大题目、大题材,是诗史,有史学价值。这方面的诗人们爱读,中国自古尊重文化,尊重文化人,把文化人看作人类灵魂的导师,越是他们落难就越加爱护。“五七”干校快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听到、谈到他们的故事仍是喜爱有加。另外,他的诗有与一般不同的一些特点,也是人们欢迎热追的原因:一、语言质朴、平易通俗、明白如话,继承了历代大诗人接近下层、接近民众的优秀风格,白居易、元稹、寒山都具此风格。日本的汉学家们最喜爱白居易,把他推到汉诗第一的地位。白话入诗是时代的需要,用文言文写文章、写诗的时代已渐渐远去了。二、他的诗流暢清新、精练真实、切近事理、毫不造作矫揉,无一丝雕磨痕迹,天然浑成、洒脱大方、见情见性。三、很多人写诗死守格律规范,如同描帖学书,古人写诗不是这样,有好的句子、好的意境是可以打破规则的,决不以律伤义,何况很多规矩都是后人增添的,本无意义。李城外的诗不扭捏曲就,豪气纵横,自是大手笔。四、李城外的诗善写人物,能抓住人物特征,三言两语跃然面前,唯妙唯肖,皮骨具全,心肺明晰,很能感染读者,这是他的长处。
古人把文章诗赋看作是经国之大亊,采风观俗,可以“兴观群怨”。自清末新学起而诗式微,今欲复兴,成了群众运动,大跃进产品,闲诗、假诗、口号、青词充天塞地,成了娱乐游戏的笑品,诗的原始功能反倒让位给了相声、小品,此陷彼隆,此衰彼兴。
社会在矛盾中进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民族复兴有望。当此之时,作为社会良知的文人诗人,诚宜戒骄戒躁,胸怀天下,关心社会,忧在人先,立足下层,着眼百姓。鉴于新的社会问题依然不少,而采风观俗,诗是社会的晴雨表。匡得失济天下,不图立功立德立言,只求心安,诗家岂有意乎?
诗的种类很多,写什么是各人的选择,有山水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也有宫庭诗人,历来还是以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的“人民诗人”为主导,也最受敬重。诚如莫言所云:“如果一个作家不敢讲真话,那么这个作家就势必要讲假话,讲假话的作家我想不单是对社会无益,对老百姓没有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成份”——斯言是矣,可共勉之!
作者简介:
赵祖培,男,号九宫山人,原籍鄂州,1947年12月生,大学文化,城市规划、设计师,退休后用十年时间创建了原野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