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章长篇小说
柳笛声声(03)
夏峻 著
第三章 火车迷失
“天这么大,阴的时候,要多长时间?”
“汽车跑那么快,它吃什么喝什么?”
“火车睡在那里都跑得那么快,要是站起来,是不是跑得更快?”
刘莹带着侄儿刘迪,走出了大青山,要到县里的火车站,搭乘火车,前往广州,找到哥哥嫂子,把侄儿刘迪交给他们。侄儿刘迪长这么大,是第一次离开大青山,看到山外的世界,感觉到什么都稀奇,因而发出许多古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从未踏进过学门的刘莹,根本无法回答,但她没有责怪侄儿,她第一次出山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困惑。对侄儿提出的问题,她虽然无法回答,却鼓励侄儿这种不明白就问的精神,并告诉侄儿到城里入学读书,这些问题将来他自己就会弄明白。
从柳沟村出山,没有别的道路,以前山里人,到山外边的镇上去办事,必须沿着一条羊肠小道,翻越海拔将近二千多米的大青山,老人和小孩子根本是上不去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柳沟村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刘迪的爷爷刘忠的带领下,靠着车拉肩挑,硬是在大青山开凿出一条宽约六米的盘山公路,从而改变了大青山人的出行条件,但由于路面狭窄,有的地方坡陡弯急,雨雪天气时常发生交通事故,因而天气不好,特别是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大青山里的人便彻底和外边的世界隔绝,也因为这一点,大青山里的山珍、山果无法运出,直接影响山区经济的发展。大青山的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这里种植的苹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富有蜡质,苹果味道酸甜适度清脆爽口,在全国性的果品鉴评会上,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多次荣获金奖。这么好的水果,却受大青山交通条件的制约,很难进入外边的大市场,无法为山区人民改变自身生活效力。刘迪爷爷刘忠以后的历届村党支部书记,都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渠道,向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发出呼吁,希望党和政府看到大青山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在经济扶持方面予以倾斜,帮助山区人民改变生存环境。刘迪和姑姑刘莹走在这条盘山公路上,刘莹不断地向侄儿讲述大青山的过往历史和生存困境,自然也是希望在侄儿刘迪这一代人身上,看到大青山的面貌发生改变。
县火车站是位于陇海线上的一个小站,却因为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客运量和货运量都十分繁忙,每天都有数十辆对开的列车,从火车站经过或者停留,东来西往的旅客,也多在此上车下车,这导致火车站的餐旅生意十分火爆。刘莹在火车站售票处,购买了车票,刘迪因为身高不足一米,购买的是半票,然后进入候车厅,等候列车到来。刘莹他们所乘的这趟列车,是重庆开往广州南站,在刘莹他们这个县城火车站,停留五分钟。车站工作人员,用无线电喇叭通知乘客排队乘车,刘莹听见所报的车次,正是他们所要乘的客车,便赶忙拉着侄儿刘迪的手排队乘车。上车后,找到自己所在车厢及其位置,安置刘迪坐下,刘莹便把随身所带行李,置放到行李架上,随即在刘迪身边坐下。
车厢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车厢里的人,东西南北,天各一方,各地口音,各种面貌,形形色色方方面面,什么人都有。坐在刘迪和他姑姑刘莹对面的,是一个中年男人,中年男人留着寸头,面皮白净,西装革履,一副风度翩翩的样子,给人的印象是颇有修养,惟有右嘴边,有一颗很明显的黑痣,破坏了此人的整体形象,使人觉得中年男人有些不伦不类。刘莹不是第一次出门了,坐火车已经是多次了,对火车上的各种人,还是有所了解的,单凭第一印象,刘莹就认为中年男人不像好人,也因为这个第一印象,刘莹对这个中年男人,很有一种防范心理。刘迪年纪幼小,不识人心,对车厢里的一切感觉得格外好奇,瞪大眼睛,观看车厢里的各个人。特别是车厢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装饰,让刘迪觉得非常有趣。刘迪虽然只有七岁,但却明眸皓齿,面色红润白净,滴溜溜不停地转动的双眼,给人一种聪明伶俐的感觉。和刘迪他们并排相坐的,还有一个中年妇女,中年妇女面如满月,身材适中,看人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慈眉善目,很是喜庆。中年妇女似乎很喜欢刘迪,投向刘迪的目光充满了慈爱。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中年妇女微笑着问道。
“我叫刘迪,她是我姑姑!”刘迪回答道。
“姑娘也是去广州?”中年妇女转向刘莹问道。
刘莹对嘴边有黑痣的中年男人没有好感,防范心理特强,而对这位慈眉善目的中年妇女,却颇有结交的心态,火车才过了洛阳,到广州的时间还有很长,从这位中年妇女问话的语气中,刘莹判断中年妇女也有可能前往广州,和中年妇女联络一番,这一路上也好有个照应。因着这种想法,刘莹对中年妇女说道:“是的,我们也去广州,大姐也去广州?”
中年妇女回答道:“我们也去广州!”
刘莹问道:“大姐家在哪里?”
中年妇女答道:“我是宁夏的,妹妹家在哪里?”
刘莹回答道:“我们是河南的,这路上还请大姐多多关照!”
中年妇女答道:“四海皆友,天涯比邻,五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们能同坐一辆火车,又在一个车厢,还在一排位置,这是一种缘分,彼此关照也是应该的!”
话虽是这样说,刘莹还是多了一个心眼,在途中她也曾借故离开座位,考验中年妇女,可是在她返回来的时候,中年妇女和她侄儿刘迪玩耍的热火朝天,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几次考察,刘莹对中年妇女彻底放心了,可以大胆把侄儿交给中年妇女看管。在火车快要到达郑州火车站时,刘莹突然有些内急,便给中年妇女打了声招呼,急匆匆去了列车上的临时厕所。
刘莹在厕所方便未毕,火车到达郑州站,缓缓地停下车来。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中转车站,陇海、京广两条最大的动脉铁路在这里交汇,贯通东西南北铁路交通,每天的客流量也是全国最大的。各地过往车辆,在这里都要给车上加水、购买菜蔬,因此车辆在郑州停留的时间也比较长。刘莹方便完毕,从厕所出来,发现自己原来所在的车厢,嘴角长痣的中年男人和那个慈眉善目的中年妇女,以及他侄儿刘迪都不见了。刘莹在车厢里大声呼喊侄儿刘迪的名字,却没有任何回应。车厢过道那边座位上的一位乘客好心的提醒刘莹,刚才和她坐在一起的中年男女,抱着一个小孩下车了。
刘莹急疯了,立即下车,在站台上大声呼喊,不但没有任何回应,而且引来过往旅客们的侧目而视。刘莹也顾不得这些了,急忙走出出站口,在郑州火车站的广场上,举目四处瞭望,茫茫人海中,哪里还有侄儿刘迪的踪影。刘莹一下子醒悟过来,嘴边长痣的中年男子和那位慈眉善目的中年妇女是一伙的,他们故意布下这个陷阱,那位中年妇女故意经营出一副伪善的面孔,为的是骗取刘莹的信任,然后在郑州这个全国最大的火车中转站下车,拐走她的侄儿刘迪,偏妙她自己在火车即将到达郑州火车站的时候内急需要去厕所,给他们留下可乘之机。可惜刘莹明白的太晚了,当她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刘莹后悔死了。她后悔自己为什么会听信侄儿的话,答应带侄儿去找他父母呢?她当时胆为什么就那么大呢?无非就是仗着自己出过门,有所谓的出行经验,可是她哪里会想到社会如此复杂,在这个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她那点可怜的旅行经验算什么呢?现在侄儿刘迪丢失了,她怎么向自己的老父亲交代?又如何对自己的哥嫂解释?想到离开大青山时,父亲刘忠的再三交代,刘莹的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是一味地流泪有什么用呢?流泪就能解决问题?流泪就能找到丢失的侄儿?刘莹拖着沉重的脚步,找到了郑州火车站的车站派出所,泣不成声地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恳求公安人员帮助找回自己丢失的侄儿,并且声称找不到侄儿,自己就从郑州的二七塔上跳下去,她无颜见自己的亲人,只有一死了之。车站派出所的公安人员,一方面安慰伤心至极的刘莹,一方面询问详细情况,将有关的情况记录在案。然后告诉刘莹,根据你反映的情况,可以肯定地说,你是遇到了专业的人贩子团伙,这些人在全国各地频繁作案,拐卖年纪幼小的孩童,全国各地这样的案例不计其数,他们这里也收到了许多的报案,他们会非常注意留意这方面的线索,一旦有了信息,立即就会通知他们。派出所的人特别劝勉刘莹,谁也不愿意这样的事发生,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就应当冷静面对,千万不可感情冲动,做出什么极端行为,就算是你采取极端措施,愤怒之下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于事无补,倒不如克制自己的感情,勇敢地面对现实,和自己家人商量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是应有的积极态度。
走出郑州火车站派出所,刘莹静下心来,她觉得派出所公安人员的劝勉是很有道理的,悲观消极冲动行事,都是不可取的。现在必须将真情告诉家里的人,刘莹能够想到家里人获悉这个消息后,那种极其悲痛的撕心裂肺的心情,但是她没有办法。刘莹不可能向家人隐瞒真情,如果事情像派出所的人员所分析的那样,是人贩子团伙作案,这些人贩子就是蓄谋已久,而且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旦得手,就会迅速将拐卖的儿童,转移到其他地方,决不可能让人们在短期内寻找到。因此可以说寻找侄儿刘迪的工作,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预料这个寻找的过程,将会是长期的,因而刻意隐瞒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
认真思想一番后,刘莹决定先给在广州的哥嫂打电话,让他们迅速回到柳沟村,自己也从郑州返回,一家人到一起,共同计议解决问题的办法。刘莹在郑州火车站,找到一个电话亭,给远在广州的哥哥刘刚、嫂子杨琴拨通电话,哭着说明了侄儿刘迪丢失的情况,电话那边的刘刚听到妹妹悲痛欲绝的哭诉,心情也是一下子沉到了底。刘迪是他和妻子杨琴的第一个孩子,二人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刚刚断奶以后,他们就将孩子交给父亲,自己夫妻二人进城打拼,就是想为儿子积攒一笔教育资金,希望自己的儿子到了入学年龄后,能够得到好的教育。本来在春节后,他们返城的时候,就计划要带孩子一起去,只是想着等把学校联系好了,再回去接儿子,大青山没有学校,他要将儿子接到广州这个大城市,自己一方面打工,一方面让儿子接受最好的最先进的教育。这边刚联系好,家里妹妹就打来电话,要带孩子来广州,也是自己一时的大意,觉得妹妹已经二十多岁了,还带不了一个七岁的孩子,却没有料到自己的一念之差,竟然使自己的儿子旅途失丧。悲痛的心情是难免的,但刘刚觉得自己不能把这种情绪再传递给妹妹,电话中妹妹的心情已经悲伤到了极点,自己作为一个大男人,再不控制自己的感情,会进一步导致妹妹的情绪崩溃。这是不好的。自己进城打工的目的,是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孩子都丢失了,这打工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接了妹妹的电话以后,刘刚将实情告诉了妻子杨琴,并安慰住了同样伤痛到极点的妻子,二人决定辞去工作,返回自己的家乡,首先劝勉年迈的父亲和愧疚难安的妹妹,再制定出详细可行的寻子计划,尽最大的可能找到失去的儿子。


作家简介:夏峻,原名夏建芳,曾用名夏新穗,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61年6月生于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东村二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理事。自幼酷爱文学,勤于写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已有小小说、诗歌、散文、新闻作品300余篇见诸报端。出版有长篇小说《窦家寨》《晨光》《驻村第一书记》。曾参加河南省“奔流文学院第六、七、十二期作家研修班”学习,在《奔流》文学期刊(2019年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反哺》,哈尔滨《青年文学家》(2021年第2期)发表小说《请客》,第6期发表诗歌《早春素描》。其中,长篇小说《晨光》荣获第三届三门峡市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人》获“仰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荣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不忘初心跟党走,赋能助理再出发”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诗歌创作朗诵大赛一等奖。现在河南日报农村版三门峡记者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