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联故事新编】第十六集
兴东采访获史料
默默守护警世人
几年前夏季里的一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我与研究抗联历史的几位外地研究人员来到太平沟兴东村,想进一步了解一些当年抗联交通站的史料。我们轻车熟路地来到了紧锣密鼓张罗建立“崔家窝棚秘密交通站纪念馆”的荆荣华的家,他就是作为“支前模范”去参加天安门广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荆树友的儿子。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他说今天正好要去村党支部去讲党课,我们真是相约不如巧遇,就随他来到了村党支部上课的地方。
党课开始,就听他讲到,现在大家站着的地方,就是由我父亲和本人筹建的兴东村崔家窝棚秘密交通站纪念馆。说起我个人筹建这个纪念馆,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如果说这是抗联交通站的纪念馆,不如说是我们家和我们村几代人流血流汗、代代传承、努力创建、默默坚守的地方。
说起来,那要回闪到抗战时期,“崔家、荆家、孙家”三家窝棚是抗联的秘密交通站,主要是为抗联传递情报、运送粮食、掩护赵尚志、陈雷、付国才等抗联领导通过这里来往苏联,有力支持了抗联的抗日斗争故事。我们荆家,就是当年兴东村里“三家窝棚”交通站中的一家。我爷爷、姥爷为支持抗联献出了生命。他们牺牲时,我父亲只有十来岁,是村里最小的交通员。今天在这儿,在祖辈洒过鲜血,父辈坚守一生的地方,讲这堂党课,又有抗联史学研究人员的光临,我感到非常荣幸。
追溯历史,让我们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1932年夏天,日本人的步伐践踏到我们兴东,打破了这个江边小村的平静祥和。姥姥说,日本人之所以来这,他们看中的是黄金和木材,要在这里采金、伐木烧炭,以供日本国内需要,目的就是要掠夺我们的资源。日本人为了自己的安全,闯进村里强迫村民给他们当劳工,挖草垡子,堆成两米高、两米厚的城墙,从早到晚派兵驻扎,观察把守,那架式连个家雀都飞不过去。城内设两个城门,严格控制村民出入。他们还抓村民上山伐柞木,烧木炭,运回日本国内。兴东村的村民备受奴役,日本人稍不高兴,就把村民关进他们特意折磨中国人的集中营折磨殴打。村民满腔怒火,可是赤手空拳怎么和全副武装的鬼子斗?但人总有被逼急的时候,勇敢的村民刘谷瘪子,夜里趁鬼子不注意,挣断绑绳,用斧子砍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滕川一雄的脑袋,救了村民石中宝,两人一起沿着城墙的一处污水洞钻了出去,爬出城外后,弄了一块木板漂流过了黑龙江,找到正在休整的东北抗日联军马德山支队,报信诉说了乡亲们的苦难。
家住兴东、手持双枪、被鬼子称为“徐阎王”的副支队长徐海山等人听说乡亲们有难,个个把枪栓拉得“哗哗”直响。为拯救乡亲们脱离虎口,经上级研究同意,徐海山带领队伍连夜过江,攻打兴东鬼子据点。抗联攻打兴东村这一仗,解救出了被囚困的乡亲们,给日本侵略者迎头棒喝。村民们看到抗联的队伍就说,你们要是长住下来就好了。可是,当时抗联队伍人员少,装备差,不能正面或公开与日本鬼子抗衡,只能寻找机会,攻其不备。但他们说,虽然不能长住,但可以常来。以后就在你们村边上的“三家窝棚”建个联络站,你们可以及时把鬼子的动向提供给我们。我们也好抓住火候,有力地打击敌人。
抗联所说的“三家窝棚”,是由三个姓氏组成的小村落,其中有以打猎、打鱼、卖皮子为生的“荆家鱼皮沟”,就是我们家位于中间;有以种菜为生的“孙家菜园子”;还有以种玉米、大豆为生的“崔家地营子”,就是我姥爷家。这三家处在城外交通要道旁,地势险要又靠江边,交通很是便利,是传递信息进行联络的最好所在。听说抗联要选择这三户人家做交通站,我爷爷荆成玉、时任村长的姥爷崔玉佩,还有“孙家菜园子”的孙三和刘谷瘪子主动请缨,勇敢地担任了党的交通员。由崔玉佩任交通站站长;荆成玉、孙三任交通员;后来,又发展了崔炳荣、邱洪财、荆福玉三人。他们说抗联舍生忘死地保护家园拯救百姓打鬼子,咱们至少要给他们帮把手,不能眼瞅着他们挨饿受冻,让鬼子围剿。咱乡亲有饭吃,就不能让抗联挨饿,咱乡亲有衣穿,就不能让抗联受冻。当时,兴东一带抗联负责人冯仲云对他们说:“干交通站可是个风险事儿,传递情报也是个掉脑袋的活儿,只要乡亲们自愿意干,不怕受连累,我们就全力支持。”从此,赵尚志、冯仲云领导下的抗日联在兴东的“三家窝棚”联络站就应运而生了。要想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