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章长篇小说
柳笛声声(02)
夏峻 著
第二章 姑姑带领
一切准备停当,就在刘迪和她姑姑刘莹启程返城之前,他们的“秘密计划”被爷爷刘忠察觉了,这只能说刘忠的敏感性强,他虽然年纪老迈,却并不昏庸。从女儿刘莹和孙子刘迪一些言谈举止中,刘忠意识到两个人一定有什么事,向自己隐瞒了,作为这个家庭唯一的长辈,刘忠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既然自己已经察觉到了,就要设法查问出,两个人究竟在干什么。
毕竟刘莹已经二十多岁了,不是刘迪那样的小孩子了,考虑问题当然不能像刘迪那样孩子气,尽管她非常理解自己侄子想念父母的那种心情,也非常愿意帮助侄儿刘迪实现他的愿望,可是这么大一件事,瞒着自己的父亲刘忠,刘莹心里一直觉得不妥,也是因着这种心理,父亲刘忠板着面孔询问她的时候,她便如实地把刘迪的想法告诉了父亲。
刘忠听到女儿说了孙子刘迪的计划,心中自然感到震惊,他确实没有顾及到孙子刘迪的心情,忽略了刘迪这样的年龄,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而且孙子刘迪已经到了入学读书的年龄,如果一直让他窝在山里跟随在他的身边,那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前程。大青山太贫穷了,穷的连个学校都办不起,并且这种贫穷的局面,短期之内似乎也无法改变。刘迪要想改变自己这一代人的命运,必须上学读书,这种愿望,只有走出大青山,到外边的大城市去才能实现。但是让自己的女儿刘莹带着刘迪去找他父母,刘忠还是有些不放心,觉得刘莹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带不了刘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刘忠想着还是打电话,问问儿子和儿媳。 
远在广州的刘刚夫妻,接到了父亲刘忠打来的电话,感到很吃惊,不知道家里有什么事,听完父亲的话,才明白了是自己的儿子,想爸爸和妈妈,闹着要叫他姑姑刘莹,带他去广州找父母。广州太远了,刘忠担心女儿刘莹带不了刘迪,便打电话征求他们的意见。儿子刘迪的问题,刘刚早已经开始考虑,只是一直没有一个理想的方案,刘刚便没有和父亲谈这事,其实在春节回家的时候,他就想和父亲谈刘迪上学的问题。在他们家上学,学校在镇上,从他们大青山到镇上,要翻越几十里山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道路崎岖,没有人接送,安全问题没有保障,最为理想的办法,是把儿子接到广州,可广州这个地方,愿意不愿意接受农民工的儿子入学,他们心里没有底数,便决定春节返城后,要找当地有关部门咨询一番。令刘刚夫妻庆幸的是,国家为了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出台了这方面的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妥善解决农民工进城时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了子女的教育,广州市政府也下达了这方面的红头文件,安置儿子进城读书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刘刚下决心,让儿子进城读书,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刘刚在自己的工作中,已感受到没有知识的难处,不能叫自己的儿子旧辙重蹈。刘刚在电话里告诉父亲,他这里已经安排好,可以让刘迪过来,在这里入学读书,但他和妻子杨琴工作有些忙,就不回去了,让妹妹刘莹带刘迪来就行了,杨琴到广州火车站接他们。
刘迪听姑姑说爷爷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就在心里埋怨姑姑没有经受住爷爷的诘问,忧虑爷爷拦阻他们的行动,却没有想到爷爷同意他的想法,而且还知道他爸爸和妈妈,已经安排好了他进城入学的问题,刘迪高兴坏了。他想到了自己进城以后,爷爷一个人孤苦伶仃,心里又有些难受,为了能叫自己心里好受些,也为了安慰爷爷,在启程之前的这段时间,刘迪尽可能地多陪着爷爷。
刘忠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刘迪的这点心思他还看不透,孙子能有这番心情,刘忠感到由衷的欣慰,觉得自己在孙子身上一番关爱没有白费,看到孙子刘迪承欢膝前的样子,刘忠对刘迪说道:“进城到你爸爸哪儿,一定要用心学习,咱们山里娃,上学读书多不容易啊,只有读书读出了成绩,才能有所作为!不要为爷爷担心,爷爷会吃会喝,要是因为陪伴爷爷这样一个孤老头子,耽误了我孙子的前程,那就有点太不上算了!”
刘迪对爷爷说道:“爷爷,我去读书,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爷爷!”
刘忠呵呵笑道:“对,对,也是为了爷爷!”
刘莹望着祖孙二人欢天喜地的样子,自己心里却感到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她不知道自己答应哥哥的要求,满足侄子的愿望,这样的行动正确与否,她只是想着刘迪已经七岁了,自己也都二十多岁了,坐一趟火车能有什么呢?自己也出过好几次山了,火车都不知道坐了多少趟了,旅途经验绝对是有的。刘莹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第一次进城的情景,看到城里那么多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惊奇地不得了,禁止不住地问这问那,带她进城的嫂子杨琴,戏笑她,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山里汉子要进城,他妻子交代他给自己买一把梳子,汉子从来没有出过山,也没有见过梳子是什么样子,妻子就指着天上的月牙儿,说就像那个样子,汉子记住了妻子的话。不料这汉子进城的事多,耽误了些时间,到了十五的晚上,汉子想到了妻子交待的事,抬头仰望天空,那一弯月牙儿,已经圆为满月。第二天汉子走进商店,看到挂在那里的镜子,圆圆的,仿佛天上满月,便掏钱买了一面镜子带回家去。回到家后,妻子问起交托之事,汉子掏出了那面圆镜,妻子拿过去一看,“哇”地一声哭起来,哭声惊动了家里人,先是婆婆跑过来问道:“怎么回事?”儿媳哭道:“你儿子进城一趟,变了心,另找了女人,都带回家来了!”婆婆急忙问道:“在哪里?在哪里?叫我看看!”儿媳递过那面镜子,婆婆一看,怒道:“你这死活,怎么找这么老的!”公公听说了,对自己的老婆说道:“拿过来,叫我看看!”公公一看,大怒:“混账东西,连公的和母的都分不清了!”所有听见这个笑话的人,都捧腹大笑,刘莹记得自己当时眼泪都笑出来了,刘莹过后细细思想这个笑话,明白过来这是讽刺那些没有出过门缺乏见识的人,目光短浅少见多怪,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人,一定要跳出小圈子,走向大世界,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在为人处世方面长见识。
由这个故事,刘莹想到了许多,想到了他们大青山里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不都像那个山里汉子一家人,坐井观天孤陋寡闻吗?而怎样才能改变他们山里人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呢?她想到了壁立千刃的悬崖,想到了挂在悬崖峭壁上的那条山路,面对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有谁能使大青山的人,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呢?刘莹叹息自己一介女流,想不到改变家乡面貌的出路。其实,大青山并不穷乏,这里有迷人的风景,有无穷宝藏,有各样的山珍,但这些富有,都由于环境的制约,日复一日,长期地被埋藏在地下,风吹日晒,与山间的野草一样枯荣。大青山的命运,只有寄希望于侄儿刘迪这一代人,这也是刘莹为什么同意带刘迪进城的原因,她深深地希望,像侄儿刘迪这一代的大青山人,能够有所作为,改变环境改造自然,战胜贫穷,使山里人也能像繁华都市里的人一样,过上幸福美满文明富裕的生活。这些意念,这些想法,眼下的刘迪,是不会想到的,他们还没有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生活的重担,还没有搁在他们的身上。这次带侄儿刘迪进城,刘莹殷切地希望刘迪能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在师资力量都十分雄厚的城市学校,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在学识和阅历上都有所增长,以期将来有一天,再回大青山,用自己所学得的知识,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
刘迪要进城去了。
他要去那里找自己的父母,在和他父母团聚的同时,进入那里的城市学校,开始他的读书生涯。爷爷刘忠双目含泪,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刘迪从二岁断奶,到如今七岁,有五年的时间,是爷爷陪伴他度过的,大青山麓,柳河草地,无不留下他们祖孙的踪迹,而这里的青山绿水,也记录了刘迪的整个童年。现在刘迪要进城了,不知什么时候,祖孙二人才能重逢,刘迪依偎在爷爷的怀里,轻轻拭去爷爷的眼泪,对爷爷说道:“到春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回来看你!”
柳沟村里的长辈们,都来到村口,为刘迪他们送行。这些乡亲们,和刘迪并没有什么血缘的关系,但同样呼吸着大青山的空气,也同样是柳河的水,滋润了他们的身心灵魂,这是长期流通在他们的生命里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改变的。刘莹感受到了这种无与伦比的乡情,她充满感情地拉着侄儿刘迪的手,语气沉重地说道:“迪儿,这些人和咱们非亲非故,他们为什么来送咱们,就是因为大家都是大青山人,这是一种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关系,你要记住,将来无论在哪里,也无论是做什么,都不要忘记这些家乡的亲人!”
那些往日里,和刘迪一样放牧牛羊,在柳河的草地上玩他们自己熟悉的游戏,夏天在柳河赤着身子冲凉、游泳、打水仗的小伙伴,也都来为刘迪他们送行。“刘迪,你这一走,我们又少了一个伙伴!”“刘迪,我们大家都会想你的!”“刘迪,你进城了,可不要忘记我们!”
刘迪和这些小伙伴们,一一拉拉手,作他们孩子式的告别,泪眼朦胧地回应着大家临别的告诫。
“刘迪,你在我们中间,吹柳笛最好了,再给我们吹一段吧,以后我们再想听可就难了!”
不知是哪位伙伴发出的提议,却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所以的小伙伴们都一起要求。刘迪走到一棵柳树跟前,折下一根柳枝,用小刀,在枝上割了几下,然后轻轻一拧,便制成柳笛,含在口中,呜呜哝哝地吹奏起来,那笛音似断似续,又如泣如诉,旋律悠扬,音质优美。小伙伴们都沉浸在柳笛美妙的韵乐中。
大青山下,柳水河边,送行的乡亲,告别的小伙伴,悠扬的柳笛,衬托着早晨的霞光,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而这种情景,则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心灵的深处,以至于多少年后,刘莹又一次听到这柳笛声时,竟然抑制不住的一下子热泪盈眶。


作家简介:夏峻,原名夏建芳,曾用名夏新穗,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61年6月生于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东村二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理事。自幼酷爱文学,勤于写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已有小小说、诗歌、散文、新闻作品300余篇见诸报端。出版有长篇小说《窦家寨》《晨光》《驻村第一书记》。曾参加河南省“奔流文学院第六、七、十二期作家研修班”学习,在《奔流》文学期刊(2019年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反哺》,哈尔滨《青年文学家》(2021年第2期)发表小说《请客》,第6期发表诗歌《早春素描》。其中,长篇小说《晨光》荣获第三届三门峡市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人》获“仰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荣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不忘初心跟党走,赋能助理再出发”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诗歌创作朗诵大赛一等奖。现在河南日报农村版三门峡记者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