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情怀
(甘肃)文俊发

玉树掩青山,
碧水映兰天。
高速门前过,
大桥跨天堑。
云横子午岭,
高铁隧道穿。
家乡新面貌,
生态美盎然!
故乡的山山水水,渠渠梁梁,沟沟坎坎曾是我童年的游乐园,放飞梦想的摇篮。我和我的伙伴们满山遍野,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撒欢奔跑,捉迷藏,尽情浸润着天地之灵气,吸吮着山水之精华,仰望兰天白云,俯瞰绿水青山,到处登山探险,光屁股戏水捉鱼,拾柴搭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心寒。虽衣不遮体,食难果腹,但快乐无比……每当忆起,就如电影般的在脑海中回荡,挥之不去,历久弥新,至今难忘!
进入了少年,就开始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大集体,农业学大寨,大人们忙的昼夜不分连轴转,根本无遐顾及家务,家里的深井吊水,长坡挑粪,推磨碾米,拾柴割草,喂鸡喂猪,全靠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的老人和孩子们应付操持,正如《红灯记》中李玉和所唱的:“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全靠他,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个年代人人都是平等的,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度日,贫富悬殊不大,生活极其困窘。吃粮靠返销,买啥都凭票定量供应,买布要布票,买馍要粮票,称盐倒油也要凭票。那时候没有电,一盏昏黄的萤火虫似的煤油灯全家围着,母亲在一边缝补衣服,我在一边做作业,古人挫壁偷光便是真实写照。吃的稀汤寡水,野菜充饥,把高梁连皮磨着吃了,吃的好多人大肠干燥大便不下。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传老三,依次类推。夏天抽出棉絮当衫子,冬天塞进烂套子当棉袄,开裆裤子后露屁股前露牛,一双烂鞋露趾在外,冬天劳动把手皴的裂子张口流脓血。农田水利,梯田改造,全民参践,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为了挣工分,人们积极性高涨!粮食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虚夸冒报,打下的粮食全部按公购粮缴给了国家粮库,余下留给农民的口粮所剩无几,在这些余粮里还要留一些生产队牲口饲料,人均分粮每天不足一斤,而且按劳分配,劳少人多的家庭就分到手的更少,根本不够吃,一个劳动日值二三毛钱,粮食经济特别困难,日常生活拆了东墙补西墙,拆下裤裆补胸膛。忍饥挨饿,饥寒交迫。农民用汗水养活着国家干部,人民子弟兵和工人,自己勒紧裤腰带,饿着肚子艰苦奋斗,给国家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无怨无悔。不像现在个别专家满口喷粪,说农民没有给国家做贡献,不应该享受养老金。说这些话的这个专家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忘恩负义之小人!

那个年代人们住着原始窑洞,没有现在的平房和楼房,老祖宗依山傍沟,寻找一处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沟边打窑挖洞,修好崖面子,安装上门窗入住其内,繁衍生息,温暖无比,世代相传。正如神仙张果老所说:君子来到我客堂,休笑我家没有房,土窑好比仙人洞,冬天暖来夏天凉!
《三国演义》开篇词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千九百七十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了祖国大地,改革开放,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给农村注入了无限活力,完全解放了生产力,农民家家分到了土地,人人干劲冲天,在党的富民政策鼓励下,农民起早贪黑,精耕细作,家家粮囤冒了尖,户户麦秸摞如山,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给孩子定媳妇,一看麦草摞大小便知粮食多少,因为人民公社时人们饿肚子挨怕了,只要囤里有粮定亲易如反掌。
党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庄稼的积极性,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农民物质生活芝麻开花,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既吃饱了肚子,兜里也有了钱,便不断追求现代文明,开始修建新房,搬出了祖宗穴居十八代的土窑洞,迁入了窗明几净的新瓦房,彻底告别了穴居窑洞历史,迈向文明富裕的康庄大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村通了水泥路,家家都有自来水,户户通了照明电,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境优美舒适!
进入两千年的新世纪,打工热潮蔚然兴起,农民不满足于现状,生活向更高层次迈进,农民也学会了用望远镜看外面的精彩世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青壮年男女,背井离乡,别家辞亲,丢掉土地涌入了城市工厂和楼房建设,给城市建设增砖添瓦,高速公路,高铁修筑,无不浸透着农民工的汗水,包含着农民工的辛酸,凝聚着农民工的智慧!

打工大潮的兴起,使农民工尝到了甜头,大量年富力强的人们涌入了城市,甚至部分人己在城里买了房子落居城市了,农村只剩下五六十岁的老人们坚守着祖宗留下的黄土地,传承演义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传统生活,支撑着农村的兰天沃野,改变着家乡面貌!
现在高速大桥门前通过,车流如梭,川流不息!高铁似蛇,蜿蜒在对面隧道口钻出窜入,绿水青山,鸡鸣犬吠,家乡到处都一派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文俊发,甘肃省正宁县人,农艺师,已过花甲,喜欢学习写作,有多篇作品在公众号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