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遇见浦市
刘文钊

遇见浦市,纯属湘西红色之旅的意外收获。刚到辰溪安顿入住,有怀化来的47军志愿者要去浦市,我们便同行。
从辰溪出发,车子缓慢在群山之间的公路上穿行,在湘西绵延褶皱的山路间,现代人便捷的交通工具充其量也是一只刚学会走路的爬虫。出发的时间已近中午,尽管我们来不及休息顶着酷热奔走,但到达浦市后,心里感到异常轻松。

浦市古镇位于泸溪县南端,沅水中游西岸,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大西南物资集散的重要商埠,力压龙山县里耶古城、永顺县芙蓉镇、花垣县茶峒镇,享有“湘西四大古镇之首”美誉。据《辰州府史》记载:“两岸之间,烟火万家,商贾辐辘,舟楫络绎,故一大都会也”,“骚人墨客,工农商贾,莫不以时云集于此”。还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地、多元文化的融合地、民俗风情的博物馆、英雄豪杰的大舞台、经济繁荣的大通道、红二、六军团革命活动主要根据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浦市古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据记载,历史上的浦市有10多里长的城墙、12座城门、3条5华里长的商贸街道、45条巷弄、23座水运码头、13省(地)会馆、1130多栋封火墙“窨子屋”、72座寺庙道观、90座坊(土地堂)等庞大建筑群,彰显着古镇昔日的辉煌景象。现存明清古建筑206座,浦市古建筑群被评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浦市古镇挺大,为少走弯路,我们问过当地人,径直奔向浦市的老街。走到街巷内,发现凡遇拐角处,多有座土地坊,土地坊的设置有保一方平安的意图,“公公保佑一方清泰,婆婆送福四季平安”,显露出厚重的土地文化底蕴,体现了当地人对于土地的崇尚敬重。

走进浦市,满街的古韵扑面而来。随便走进一条老街,就会遇见许多的老巷和院落,院落白墙青砖黑瓦,高高的封火墙,青砖黑瓦的壁檐缝隙间生长出蓬勃的野草,有的裸露着红色砂岩的墙基,斑驳的墙身,历经岁月的洗礼,让人倍感亲切。穿梭在曲折有致的老巷,有的弄堂、墙壁上留着依稀可辨的“语录”标语痕迹。走过一处院落,从门外望去,宅院里青瓦屋檐下的晾绳上晾满了各色的家常衣物。

绕道行走,我们走进一家敞着门的老院子,观看湘西特色的院落,整栋房屋主体为全木质结构,木柱横梁古朴陈旧,每一块木板的契合,如同时间的无隙。屋里的人仍旁若无人地打着麻将,我们进院子里随意拍照,照那些古朴的窗棂,他们向外看一眼继续打着自已的牌,并不理会来人,应该是对外来游客司空见惯了。我们在窗外的空间探头观望,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

午后的阳光,从镂空的窗棂射进去,光线中无端升腾起无数细微的颗粒,在空气中不停的翻转。抬头再望那些充满历史气息的木窗雕饰,那些消失了的故人和被吹走了的故事,以及风干了的喜怒哀乐,好像都趴在门角窗内,自顾自地沉沉睡着,等待着谁来唤醒。

走走停停,我们来到一条名“太平街”的商贸老街,街巷宽两、三米左右,以“前店后院”的窨子屋或者三层吊脚楼为主,一些铺面经过重新的整饰,木柱的外表泛着新桐油的光亮,在这条街上,有手工艺店、土特产店、米粉店等。一路过去,见识了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杆称的制作、木匠的手工、篾匠的灵巧,均保留了原汁原味。街道的中间还挂着一串串红灯笼,透露着喜庆和现代的气息。

街两边的木楼门对门,窗对窗,铺面相向开门,午后的行人不多,我们找到一处卖馄饨的店面坐下来,犒赏一下已饥肠辘辘的肚子,这里还卖米粉,及特色小吃米豆腐、猪蹄等等,小店手工包的馄饨,皮特别薄,透明到几乎能看得见里面肉粉色的馅,加上醋和辣椒,美美的吃着休息了一会,一碗下肚后,我的额上开始渗出了汗水。

沈从文曾在《湘行散记》中描写浦市:“本地市面则出炮仗,出纸张,出肥人,出肥猪。河面既异常宽平,码头又干净整齐。”踏着青石地板,走在通向码头的街上路口,看见这里有一处肉铺,铺子门口,一个敦敦实实的湘西人,正赤着上身,用雪亮的刀砍着一大块新鲜肥猪腿。他的铺子中间,几个邻人正在悠闲的喝茶打牌。

真实地站在湘西土地上,漫步于古镇老街的青石巷弄里,沐浴着煦暖的午时阳光,生活气息无处不在,作为曾经进驻湘西大地为民剿匪的部队的后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我感受到浦市今天的岁月静好,真切地体会到湘西大地的和平与安宁,更感受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徜徉于老街的商铺门市间,目睹着人们不慌不忙的悠闲经营,慢语轻声的聊天打牌,从容中透露出人间专属的俗世生气,我更加懂得了社会和谐与安宁的珍贵,更感慨今天湘西百姓生活的幸福惬意。

我们不曾踏足的土地,曾有人为了我们英勇挥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正是当年先辈们“爬山越岭,日以继夜,忍饥挨冻,风餐露宿,一周半月喝稀饭,没油没盐,赤足行军,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经历多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湘西剿匪的重大胜利,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安逸,才享受到了今朝的和平阳光,不能忘记:是当年的先烈们用青春和热血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