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帆随海转 逸兴逐云驰
——观影《村路弯弯》感想
作者:高学文
2021年11月26日下午,单位组织干部职工观影《村路弯弯》。电影开始,我便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我看到的是从山底到山顶的天梯,我看到的是村民爬天梯才能走到外面的世界,我看到的是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影片中的路不是蜀道,而是鄂西之道。倘若李太白经过这里,更会有鄂西之道难的感概。
我在这里先作一个概述,影片主要讲述了鄂西武陵山白果坪村,因受大山困扰,难以脱贫,交通部门驻村干部甘子民和白果坪村支部书记魏国光以及村妇女主任田晓娟和当地村民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向悬崖要路,让该村实现了路通、车通,发展旅游开发、农家乐,最后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影片中的几个情节,令我十分感动。第一个情节是女主人公田晓娟背着背篓,拄着杖走出山去找一个在城里当干部的发小要援助资金的情节,从发小刚开始的不情愿,到女主人公的生气离开,到后来发小取出自己30万元全部积蓄开车追上女主人公,将30万元用以支援家乡修路的壮举,令人钦佩不已。还有一个是修路施工时,男主人公甘子华和村支书魏国光一起带着村民开山凿石,当号子声此起彼伏时,激动壮观的场面令人热泪盈眶。其实,看到这个场面,我想到了古老的都江堰,我还想到现代的红旗渠。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不屈的民族,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不会低头。
我老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起武陵山区要好多了,但那号子音又酷似我的家乡音,不觉生出几多情愫来。同行观影的同事芸子讲:影片中的语言与她常德老家极为相似。让我突然想起了晋陶渊明流传千古的散文《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或许,两地语言极似,皆是武陵语系使然。
要致富,先修路。对于路,我似乎有更多的字要写。我老家在湖南省宁乡市双江口镇凤凰屋庄,属于湘中洞庭湖平原,水网密布、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据了解,1960年就有一条沙石县道擦庄而过连接省道,但奇怪又可惜的是凤凰屋庄一直以来就是一条能过独轮车的小路连接大路,奈何,凤凰屋庄人对肩担手提的日子已习以为常。直到1982年,也就是改革开放的第4个年头,党的政策更好了,凤凰屋庄人似乎期许有更好的生活,经乡政府批准,村民自发,从屋场修了一条长900米、宽3.5米仅容一台小车的简易路与县道相连接。一条900米的路,让凤凰屋庄的百姓告别肩挑手提,用了整整22年。很多时候,我总是有“打通最后一公里”之问和遐想。从此,凤凰屋庄人送公粮时就用上了手扶拖拉机,结束了成群结队挑粮的历史;从此,凤凰屋庄人将砖、瓦、水泥拉进村里,栋栋小楼成排而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村里道路硬底化,原来的沙石路变成了水泥路,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从此,这里的水更清,树更绿,村更美。问已解,梦已成。其实,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话语已刻在每一个人的心坎上。
不知不觉,电影结束了,我还沉浸在影片的情节和老家巨变的二重交错中。恰情绪尚存,即席作《七律》一首。
七律.观影《村路弯弯》感作
弯弯村路汗凝襟,叠嶂重峦黛色钦。
背篓香肩扛重任,青春热血托初心。
若非不是忠其责,分愿焦愁入眼深。
我欲因之高唱至,为谁辛苦为谁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已经胜利召开,复兴号角早已吹响。中华民族伟兴复兴的成果将体现在每一位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浸润在他们的心窝处,荡漾在他们的笑语中。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国企干部,我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坚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埋头苦干、清正廉洁、勇毅前行。
2021年11月26日晚

作者简介
高学文,男,汉族,笔名:剑峰,诗人,1970年4月出生,湖南省宁乡市双江口镇人。履职广州某单位。其现代诗《云彩》《夜雨》《我的油纸伞》等作品被青年朗诵家雪石先生朗诵演绎。著有《剑峰格律诗词选》,合著有《粤海风华——当代岭南诗词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