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联故事新编】第十五集
观遗址缅怀先烈
建丰碑警示后人
上面说到的抗日联军三次西征,是北满抗日游击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积蓄力量的新起点。这次大规模的西征行动部署,不仅粉碎了日寇精心策划的“三江大讨伐”阴谋,还从而打破了日伪军妄图将抗联队伍聚歼于三江平原的梦想。抗联部队继而在黑嫩平原又建立起了新的抗日游击区。保存了抗联主力,扩大了抗联在当时龙江民众中的影响力。
西征部队陆续转移后,留下牵制敌人的小股抗联部队仍然坚持在鹤立岗矿山和绥滨、萝北一带活动。在梧桐河下游活动的由刘海龙领导的抗联6军23团经过几次激战后由于减员严重,在处境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于1939年2月转入关内,摆脱了日伪军的围捕。而陈芳钧、马克正领导的抗联6军4师29团转战在宝泉岭一带,在1938年初,该团同军部、师部失掉联系后,根据中共佳木斯市委的指示,仍然坚持同日伪军战斗。1939年2月,团长陈芳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29团余下官兵与抗联6军4师留守团合编为6军1团。当时活动在萝北太平沟至兴东一带的是闫希保带领的小部队,刘振声、高玉斌带领的抗联6军5师部分指战员,这两支部队在掩护抗联主力西征后,坚持转战在萝北、绥滨一带,后被迫过江赴苏联进行修整,以利再战。
为了掌握第一手充分而详实的资料,我先后又去了与当年抗联有关的不少地方。
一是【尚志文化广场】,尚志文化广场是为纪念赵尚志将军而建的。广场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于2007年7月7日正式建成,这里是集历史、人文、教育、文化于一体,具有鲜明主题特征的历史文化广场。拾阶而上,会看到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的、在这里塑立的一尊3.6米高的赵尚志将军铜像,铜像四周有34颗青松环绕,象征着将军34岁年轻的生命。尚志广场后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场的四周还有78首毛泽东诗词手迹和142块将军碑林。铜像后面是赵尚志纪念馆,纪念馆后面就是开放性的尚志公园,公园里遍布松柏与鲜花绿地,还有几洼莲花池,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抗联英雄肃然起敬,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二是【金刚桥遗址】。金刚桥,又名烈士桥。那是在1940年,日寇自兴山(今鹤岗市)至乌拉嘎修筑了一条长达140公里长的警备公路。在一千多名修路的劳工中,多为政治犯和国民党十九路军被俘的官兵。筑路期间每天都有几十名劳工被枪杀,最后只剩下二、三百人。劳工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压迫,在金刚桥举行了暴动,失败后剩下的人全部被杀害在金刚桥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金刚桥改名为烈士桥。
三是【日本兵村遗址】。兵村位于联营林场境内,是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的兵营,今仍存有城墙和碉堡。联营建场时,曾发现过大量的日本军用物品和生活用品,其中有马靴、刺刀、钢盔、碗勺等。
四是【日军兴山要塞遗址】。“兴山要塞”现位于鹤北林业局青山林场施业区内,日军修筑兴山要塞主要为了控制兴山(鹤岗市)到原苏联阿穆尔捷特这段交通要道,日军不仅在此大量屯兵,还修建了指挥所、弹药库、炮台、观察所、士兵休息室等地上和地下工事。大约在1939年完工,1940年正式部署兵力。它是日军称为铜墙铁壁的“东方马奇诺防线”的一部分,后在1945年被苏联红军摧毁。
我曾随鹤岗市户外运动协会的“寻迹抗联总队”、征途、人在旅途这三个团队多次去考察和徒步,这里被摧毁的军事设施已经被市有关部门登记造册并挂上标识牌。
综上所述,这些遗址和建筑,都是日本侵略者践踏中国土地与残害中国人民的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