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论真假诗歌
文/张松
诗歌创作的多产和不多产,不是诗歌真假的标准,标准是读者对诗歌认可的态度。你创作诗歌不是仅仅为了你自己欣赏,也是为了让大家去阅读。并从阅读中得到启发和联想。比如,“不才明主弃”一句诗,作者和读者就会因为心境位置的不同而引起两种联想,意思刚好相反。正是因此,所谓真诗假诗的区分,决定权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读者,在于读者的再创作和认识。那些无中生有、虚构意境的诗,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年以来,有无数的人喜欢他,你能说他是假诗吗?
真假之别在于抒情的真现和假装。虚喊口号,言不由衷,套话空空,别人也会认可你的“老假”了。甚至会说“这样的诗我也会写”,言下之意,这算什么诗呀,嚼之无味,读之不美。还有那些披着诗的外衣,敲打了回车键,分了分行的散文杂文们,甚至寓言笑话谜语,也都拥堵在诗的小路上,令王蒙老先生的后继者又生感叹。
这其中,不免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者。他是真心地热爱诗歌,但苦于无法准确地表达和再现,即使写过几首好的诗歌,却后续乏术。他行过万里路,独少了读万卷书,读了万卷书,又少了“学而时习之”的领悟。亦或过程相反。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致远,不积细流无以成洋,何谈诗人成名之路呢?
即使真成了所谓诗人,就不会出假诗么?非也。首先,这诗人的名头是自封的,还是他赠的?是民间的,还是公办的?出过诗集,有过粉丝,西装革履,长发秃首,办讲座,聚沙龙,这些多半是以诗人自诩作掩护,项庄舞剑罢了。其次,真成诗人了,却忙于事务应酬,酒酣饭饱。拘于小圈子里,功名利禄熏心;游走于阿谀逢迎间,金钱美色迷窍。你说他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好诗句呢?
然而,多数人是劳作于社会,或工或农或兵,或商或学或教,写诗只是爱好。完全以诗人为职业,现在看来,实是一大谬误。想靠写诗发财,更是不可能的了。诗离不开生活,闭门造车,哀哀怨怨,或完全模仿古人,寻章摘句,总也难成气候,怎么看都是古装剧。洞观中国诗歌千年发展,由诗经的风雅颂开始,从乐府到唐诗,从元曲而宋词,无不体现了一条规律:源于生活,源于民间,而又反映生活,贴近大众,才是真正的具有了生命力。而真诗假诗的裁判也一定以此为标准,由不同生活经历的读者群,做出不尽相同的评判。
其实,真假好坏没有明显的界限,多数是或多或少,或有或无,象一个生了斑或长歪了的苹果,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去分析罢了。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人亦如此,何况诗呢?
2021-11-25

个人简介:
张松,笔名江冲,山东兖州人。汉语言文学专业,现退休。在多家省市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创作小说、散文、诗词、歌词一千五百余篇\首。兼任《都市头条》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