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广东名家陈中希老师的佳作《沟通的技巧》外三篇「飘舞的剑」(1132辑)
1.沟通的技巧
文/陈中希
很难想象,在今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时代,我们却变得似乎越来越陌生,距离似乎越来越遥远。本来借助高科技,人们有更快捷、更方便的渠道进行交流互动,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容易、更畅顺。但实际上,今天沟通反而变得异常艰难,人与人之间更难以了解和理解。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似乎只是停留在“云里雾里”,如同空中的幻影,成为社会关系的网中人,茫然无措,涌出很多“陌生的熟悉人”和”熟悉的陌生人”。从而导致亲友、同事、上下级关系紧张,出现扭曲的人际关系。对这种现象,有人惊呼:物质文明在增长,人的距离却越拉越长!
不知什么时候,人们把老师和校长称为“老板”,将局长、书记称为“老四”、”老板”,小弟称呼兄长名字,小妹直呼姐姐的姓名,子女很少尊称自己的父母……当这种扭曲的称谓、错位的关系,被一次次在沉默状态下被默认时,就如同瘟疫般地泛滥弥漫于社会,成为常态化。在金钱欲望下、在名利奢靡下,在庸俗世态中。老师与学生关系变成资本家与劳工的关系;公仆与公民关系变成奴隶主与农奴的关系;亲友关系与同事关系变成利益争斗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伦理道德似乎与我们愈来愈陌生、渐行渐远。我们只看到市侩、谄媚、利欲、虚伪、浮躁与焦虑。一切似乎很“自然与平静”。然而,在这种冷酷与失衡的常态中,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孕育着一种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新危机。
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存在缺陷,我们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社会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并不同步。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的主流引导自然无从谈起。社会家庭正能量的传递、学校的教育引导都离不开有卓有成效的沟通交流,正确的宣扬引导。然而,我们正缺乏这种正确的思想导向,缺乏日常沟通交流的能力,甚至无进行必要的沟通,都是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无卓有成效的沟通,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而沟通成功与否,并非是单方努力的结果,而是双方或多方都具备良好的沟通沟通能力的结果。即:表达方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运用能力和情绪管控能力,他表达的内容意思、意愿倾诉才能被听者所接受;接受者同样要具备接受信息的知识认知能力、恭谦礼貌的性格品质和宽厚的胸襟,这样的沟通才能畅通无阻,最终达成”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的共同一致目标上。这样的沟通才算成功,同时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沟通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与人沟通对话,可以杂乱无章,可以毫无条理,可以口不择言,可以咆哮粗暴,可以胡编乱造,可以信口雌黄,可以插话冲撞。这样,你不但表明自己语言表达上的无能,也表明自己人格品质上的低劣和缺陷。不但让对方接受不了,也无法取信于对方,更不可能达成有效的沟通。这样,不但把人际关系搞砸了,而且造成新的误解和怨恨。
现实生活中,见过太多这样的无效沟通和失败的沟通了。最宁人痛心的是,很多人仍然未意识到什么时候”得罪”人了,好的意愿变成误解和怨恨。无论是是国内,还是国外,不知多少危机、矛盾、冲突、误会、猜疑甚至杀人案,无一不是因无进行必要的沟通、无能力的沟通和无成效的沟通所造成的恶果。
即使有人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仍然因为掌握沟通常识不足,运用沟通技巧不到位而导致失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沟通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常识;逻辑思维基础知识;《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社会学》的人际关系基本知识;沟通与表达基本内容等。
有了这个基本常识,起码让自己说的话,能有思维的逻辑性,能有内容的层次性,能有坦诚善意的真实性,以有理、有节、有利的观点,以最简明,最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你说的话才能条理有内涵地阐述出来,表达的观点和内容才有感染力,亲和力和穿透力。才能让对方听得明白,又能接受。同时,接听者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认知基础上,就容易理解包容接受对方表达的内容和观点。这样的沟通才算成功。但很可惜,这样的沟通在当今中国乃至国际间成功率并不高。纵观国外,世界动乱纷争延绵不断,各种意识形态冲突此起彼伏。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家庭矛盾仍然不断出现,都凸显着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和沟通的不畅顺。
沟通,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通过言语、情感、肢体及其它信息交流实现人们的思想互通、情感分享。它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沟通本身是一门技术,需要较高的智商和情商支持。就智商(简称1Q)来说,它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程度,以及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情商(简称EQ)来说,它体现着一个人的意志、情感、性格、行为习惯以及管理情绪的能力所组成的商数。
无良好的沟通,人们的正常人际关系也就难以建立。如果无正常的人际关系,人就象无水之鱼,无林之鸟,又如何遨游于天地间、栖身于幸福之港湾。
多年来,人们的智商发展并不平衡,尤其忽略自身情商的培养。在智商上,与人相处时,并没有客观的自我评价,给自己作恰当的定位,找不准交流的切入点,缺乏注意空间时间概念,交流无的放矢,杂乱无章,无法形成互动。在情商上,意志品格又跟不上,焦虑浮躁不断,气量风度不足,情绪反复无常等等,都构成沟通的障碍,直至导致交流沟通的失败。
沟通是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重要一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信用危机的社会,良好的互动无疑会让误会猜疑转变为理解和信任,有效的沟通会让竞争对手转变为合作伙伴,坦诚的商谈会让冲突矛盾转变为利益共同体。无论从历史的变迁上去看,还是从当今社会的生产经商、家庭生活历程上去看,因沟通交流达成的互利双赢的例子数不胜数,历历在目。反之,不良的沟通带来的事业失败、社会矛盾、家庭悲剧、亲友反目又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全球最佳cE0一乔尔玛.奥利拉(诺基亚公司)认为:一个称职的CEO要具备的素质有两条,首先是沟通的能力;还有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能力。
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发现:智慧丶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
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男女生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
从职场角度去看,不良的人际沟通会导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的不理解丶不协调、不配合,从而降低工作执行力和工作效能。
从日常生活去看,不良的人际沟通必然产生隔阂、误解、误判,也无法产生共呜和互动,从而陷入一种焦虑、烦燥的低落情绪中。
沟通是有技巧的,沟通技巧指的是:利用文字、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手段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它包括:因人而诉、因地而谈、简化运用话言、尊注倾听、互动反馈、情绪控制等等。
总有人抱怨,别人冷漠于自己、别人的行为不可理谕、别人看不起自己。将”对牛弹琴”的沟通障碍责任归究于弹琴者。成功的沟通是两个“巴掌的敲响”,而非一个“巴掌”的无用功。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而取得对方的有效回应,方为沟通的成效和品质。可见,有效的沟通不仅表现出“弹琴者”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表现着”听琴者”的接受能力。在这过程中,要让别人接受你的信息和情感,并与你产生共呜与互动,都考验着人们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1>.真善美是沟通的前提
以真诚的态度、善意的表达、大度的风格去阐述自己的观点、立场与意见,同时认真倾听别人的诉说。不将自己观点强加于别人,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倾诉,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耐心解释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语言美学告诉我们: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建心灵桥梁的表现形式。同时,声音是可以塑造的,难听的声音可以通过训练,让声频变得柔和悠长,让声调顿挫抑扬,让声音变得感情丰富,让吐谈得体大方,让自己的表达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因此,在沟通中,声音代表着人发自内心的“告白”,应带着真诚与坦率,让你表达的声音变成有感情的心灵的呼唤,才能让别人更愿意听你的陈述。
<1>. 网上交流注意:过头话不说,抱怨话少提,无聊话少谈,家中事少提;多学与人互动,多给别人点赞,多发阳光信息。
与人交往注意礼仪,言行举止大方得体,恭谦有礼。不大声讲话,不说粗口话,不说过头话,不说犀利话。仪态要端正、动作要文雅,风格要得体。
< 2>.注意别人的私隐。 不随便提及别人的年龄、收入、嗜好,不随便提及别人的外形、长相、肥瘦,不随便问及别人的闺蜜、亲友和别人的过去,不抓住别人的短处说三道四。
<3>.注意约谈的时间 对一个人的信任首先建立在守时守约上,不要小看“准时守候”这个小枝节上,在别人看来,”不守时”,就是对他人不尊重,对办事的不严谨,也是一种失信的表现,一种缺乏诚信态度。 但很多人只顾及自己感受,却往往忽略别人的看法,留下的却是无形的失败与遗憾。
<4>.因人而敍。见到父母长辈,应以晚辈身份恭谦有礼而谈;见到同辈同事,应以“同学”身份互敬互字字;见到下一辈,应以“兄姐”身份出现,不摆架子,用贴近他们的语言习惯,谆谆而谈;夫妻之间,无高低之分,只有以平等身份互敬互爱。在家长里短的沟通中取长补短。
< 5>.因地制宜,因时而议 成功的沟通与空间时间有很大关系。很多人往往因选择了“不适合的环境”,或选择了“不适合的时间”和“不适合的对象”而导致沟通的无疾而终。反之,选择了合适的环境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对象,同一件事的沟通,不但事半功倍,而且会取得成功。如: A.与上司聚攴欢庆,就不易提及工作上的事。即使上司勉强听了,也会事倍功半; B.同事亲友有烦心事,不愿倾吐,不要强求。等到其平静下来时,选择一个愉悦的时刻才与沟通讯问; C.避免夫妻间的争吵发生在孩子、亲友面前。会带来两个危害,其一.给孩子和亲友带来负面情绪的影响,更不利于孩子成长。其二.将夫妻矛盾公开化,加大消除冲突的难度。为了面子,双方会“死撑”到底。 D.不该问的事不问,不该说的话不说,不是当事人的不说;人前说实话,背后不说人;事前表真意,事后少评论等等。
< 6>.真心坦诚才能有认可与回馈 与人沟通,需要真心坦诚,将心比心。通过换位思维、理解和包容,将自己置身于对方所处环境中,总能找到双方的共同点、共呜点,从而获得对方认可。才能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与回馈,这种沟通才算成功。
<7>.沟通不仅需要出色的演奏者,也要有知音者 ”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晋国大夫俞伯牙擅长弹琴,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楚国樵夫钟子期善于听琴。一次,俞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高山流水,他思绪万千,于是弹起琴来。忽叫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请樵夫钟子期上船,兴致勃勃为他演奏。当伯牙弹起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澎的波涛时,钟子期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于是,两人结为知己。 沟通是双向的。如果演奏者弹奏技艺不高,弹不出接地气的乐章,也就无知音人及倾听者。同样,如果倾听者无欣赏能力,无同步品位,自然无反应、无共鸣、无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弹奏毫无意义,沟通也就不成立。这都考验着演奏者的艺术技能、选取体裁作品能力和观察分析定位能力。考验着听众的鉴尝能力、接受程度和理解和尊重水平。可见,一次成功的沟通,都需要双方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正是我们今天面临最大考验。
沟通的技巧,不仅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智商通过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策划能力,为我们认清构思沟通的目的和方向,建立沟通的模式和方法。情商通过自己处理把握双方的情感关系的能力,去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保障沟通的畅通与稳定,是成功沟通的重要支撑。
可见,要想有良好的交流沟通,都必需要有双方或多方的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缺一不可。我们都要好好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以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才能有一个良性的交流环境和沟通氛围。否则,人们的交流沟通变成“鸡与鸭对话”,”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了。又何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正视重视这种现象,从自身做起,那么,不良的人际关系将导致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逐步瓦解和分裂。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全体成员参予下、共同作用下所形成。所以,任由不良的人际关系发展,受害的将是构成这种人际关系中的每一个人。
2021年6月9日(修订)
2.林黛玉的《问菊》 读后感
文/陈中希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个林黛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林黛玉只不过是一个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寄人篱下的富家小姐而己。其实,在表哥贾宝玉(曹雪芹)眼中,、表妹林黛玉不但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且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她的性格敏感、善良、细心。家庭的变故,又让她寂寞、孤独和固执。你不信?且看林黛玉所写的《问菊》。
问菊
作者: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话片时。
此诗出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宝玉在藕香榭游玩时与众姐妹赋诗比赛,以菊为题作诗,最后在12首菊诗中,林黛玉以潇湘妃子名字连题了《咏菊》、《问菊》和《菊梦》三首。其中《问菊》写的新颖别致,最能代表作者个性。按理说这首诗应评为咏菊诗第一,但却被“评委”李纨(贾宝玉亲嫂嫂,她在大观园办了一个诗社))评定第二名次。
《问菊》全诗白话译文: 想要打听秋天的消息却没有人知晓,我只好背着手轻声地询问东篱(指菊花)。
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谁能够和你一同隐居,同样都是花而你为什么又开放得这么晚?
落满霜露的庭院和园圃多么寂寞,鸿雁南飞蟋蟀低吟你是否相思。
且不要说整个世间没有能够和你谈论的人,你如果懂得人的话语不妨和我小叙片刻。
作为七言律诗,《问菊》确有对仗不够工稳的可推敲之处,但比赛前己明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也和林黛玉的”第一是立意要紧”的题诗观点和见解有关。
《问菊》整首诗就是林黛玉借菊问自己,深沉地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提出 自己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答案却又包含在自问自答的问题中。在此诗中,在当时林黛玉的处境中,一种沉重的寂寞感、孤独感扑面而来。
林黛玉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她出身钟鼎世家,书香之族。但因母亲(贾宝玉姑妈)早逝,家中又无亲生兄弟姐妹作伴,贾府贾老太(林黛玉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不久,林黛玉父亲林如海又病故,小小的林黛玉成了孤儿,似漂浮在人间的浮萍,寄人篱下,那时林黛玉才六岁。因此,林黛玉须出身豪门,但她在际遇上堪比穷苦人家,甚为可怜。
《红楼梦》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道:“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接下一句又说:“堪堪又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由此可见,黛玉六岁时母亲就去世。林黛玉五岁起跟着雨村读书,六岁进贾府。她须然在贾府中深受贾老太和贾宝玉的怜爱,但林黛玉所缺乏那种母爱父爱又有谁人能替代?她心中的抑郁和苦闷谁人又能理解?
菊自古与梅、兰、竹一起被称为“四君子”,菊有高洁和长寿之意,更代表高尚坚强,民族精神。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反映诗人超脱的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同样是借菊写意,以菊抒情。
在《向菊》一诗中,林黛玉眼中的菊,在代表林黛玉的品格同时,也充分释放着自心中苦恼和自责。仅一个”隐”字,己包含林黛玉多少寄人篱下的酸楚与无奈;一句”何妨话片时”,又寄托着林黛玉多少渴望得的关爱和倾诉。
2020年1月3日
3.《红楼梦》里的美食(一)
文/陈中希
趁着非常时期宅在家里,不如研究一下《红楼梦》里的美食,学会做上一两道美味隹肴,也不至虚度光阴,又乐趣无穷。
曹雪芹 在《红楼梦》里介绍的”有名有姓”的美食高达186种之多,分9个类别,包括主食、菜肴、点心、调味、饮品和瓜果等等。因曹雪芹早年主要居住生活在江南,所以他介绍的美食以淮扬菜系为特点,也加入北系菜风格,加以改良,形成《红楼梦》美食特有的风味。
曹雪芹,一个出身在豪门贵族之家,过着鸣钟鼎食生活的公主哥儿,不仅写出影响中国文坛二百余年的文学作品《红楼梦》,还亲自尝试研究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见,曹雪芹不仅是中国文学大师,还是个美食家,是个”吃货”。
仅仅是 《红楼梦》一本书,红学家们研究它的创作思想二百余年,从未间断;美食家们研究它的美食佳肴,制作工艺,从未停止;创业家们以《红楼梦》的美食为创业篮本,创新开发了红楼菜品系列,为自己发家致富而乐此不彼。这恐怕目前世界上仍未有有过那一本文学作品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只是曹雪芹泉下未知后人对他干了些什么,否则,他一定以“侵犯原创版权”和”侵犯知识产权”的申诉主张,将”侵害人”告上法院,尽管《大清律例》并未有这两项犯法立项。(此为调侃,不要见怪)
《红楼梦》介绍 其中一道叫”豆腐皮包包子”菜,不仅贾宝玉喜欢吃,丫环晴雯也最爱吃。贾宝玉为此还专门为晴雯留这道菜。此菜品并非山珍海味,制作的原科很普通。准备好豆腐皮,将青菜、香菇、木耳、黄花菜(金针菜)等剁碎,然后混合猪肉、鸡肉、虾仁粒,加上调料做成馅料,再用豆腐皮包裹馅料,用蛋清糊上,韭菜捆扎封口。煑好后的豆腐皮包子,近似北方的馄饨,外形看去象个小福袋,又好看又好味,它比北方的水饺好吃多了。
鸡皮虾丸汤,材料有:鸡皮及鲜虾仁300克,大鸡腿1只,马蹄4个,紫菜5克,蛋清l至2只,干淀粉50克,水淀粉2汤匙,鸡精1/2茶匙(3克),绍酒1汤匙,老姜1块,香葱1棵。
将大鸡腿放入汤锅中,加入1000m|冷水,大火烧沸后转小火煑40分钟,后将鸡腿取出放凉备用;鲜虾仁用搅拌机或刀背打成虾茸,虾茸放入干淀粉丶绍酒丶盐丶蛋清和切碎的马蹄一起搅拌均匀,然后用手团成直径约2cm大小的丸子,逐个放入冷水锅中,用大火煑至虾茸丸子完全变熟色(约5分钟),再捞出沥干水份待用;将放凉的大鸡腿拆骨,鸡腿肉用手撕成细肉丝,将鸡皮切成细丝待用。
将煑过大鸡腿的鸡汤倒入汤锅中,加入鸡腿肉丝、鸡皮丝、虾茸丸子和紫菜,大火烧沸后再煑3分钟,最后将1/2茶匙,3g)的盐和鸡精调入锅中,再加入水淀粉将汤水稍为收稠,撒入香葱碎即可食用。在《红楼梦》中,这道菜的鸡皮可是选用五年以上的老母鸡,否则,做不出原汁原味的鸡皮虾丸汤。 《红楼梦》还有一道吃不出主料味道的菜,它就是”茄鲞”(类似顺德的”茄瓜煲”菜品)。这道菜以剝了皮的茄子做主菜,配以鸡油、鸡肉、香菌、新笋、豆腐干、各色干果、鸡瓜子,通过香油、糟油拌匀,瓷罐封熏制成,需要时现取现吃。难怪连庄稼人出身的刘姥姥吃了,竟吃不出茄子的味道。当她得知此菜的做法后,冲着贾老太和王熙凤直呼:”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难怪这个味儿!”(《红楼梦》第41回)
《红楼梦》美食用料并非我们想象的全用精材料、优质料。《红楼梦》出现很多糟菜,实际上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废物利用”。 其中糟鹅掌鸭信,贾宝玉为此还夸那府珍大嫂子。此菜先将鹅掌及鸭舌剔骨、煑熟,用鸡汤、盐复焖煑,捞出放入冷水(或冰柜)过冷,然后用酒糟渣、糟油,加上酒丶葱腌制成糟食。制成后的糟鹅掌鸭信如泡椒凤爪一样,爽脆不腻,香醇回甘,越嚼越有味。要知道,酒糟渣是各种粮食经酿酒后留下的下脚料酒渣(酒糟);而糟油是在糟汁中加入盐、味精、香料调匀后制成。
二百多年前的烹饪师们己熟练地掌握”粗料精做”、“下脚料变宝”的技巧,今天的烹饪大师们切不可为顺德菜“粗料精制”而沾沾自喜,我们不过学到了前人菜品制作精髓的“皮毛”而己。
《红楼梦》的糟菜基本上都属冷盘菜,近似广东的鹵菜、鹵味。但我们的鹵味菜品并没有陈年酒糟这一类关健配料,味道自然不及曹雪芹笔下的糟菜了。怎么样,说了这几个《红楼梦》美食,一定垂涎欲滴了吧?心动不如行动,不妨自己动手做一个试试。
2020年1月29日
4..年龄差距并非是沟通的障碍
文/陈中希
人的关系是最复杂的社会关系。 众所周知,人的关系经历相遇,相识,相知阶段而成为朋友,又承上启下经历了相恋,相爱,相守而成为夫妻。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在这个过程,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出选择,要么确立为朋友关系,要么确立为合作关系,要么确立为婚姻关系。
对三观不合的人,只要有足够的包容理解,同样可以确立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即使三观吻合,也需要坦诚相待,相互包容,才能保障这些关系的致远恒久。 而然,很多人将男女之别,身份地位不同,年龄差距看成是确立人际正常关系的主要障碍。采取回避、拒绝态度或被动的沟通形式,从而拉开与这些人的社交距离。无疑给本来就人情冷漠的社会形态雪上加霜。
当今社会,年青人思想活跃、朝气蓬勃,新思维、新意念、新创作远比老年人丰富得多,老年人须然有许多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但缺乏对新信息、新思维的吸收能力,缺乏创新思想和创造力。呈现一种思想保守、自我封闭状态。
我们常见到到,在超市,老年人因购买商品结算时被拒收现金而大吵大闹;个别老年人在公交车上,理所当然地要年青人让座。一不合意,甚至动手抢座; 一些老年人以长辈自居,坐而论道。不能与晚辈平起平坐,互敬互动; 一些老年人纵容儿孙扰乱公共秩序,个别老年人甚至在公共场所随处撒尿。 一些年青人,不肯吸收进先辈的经验和教训,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轻狂; 一些少年人,不愿意听祖先的过去经历,不接受父母教导,桀骜不羁,屡屡出问题…… 所有这些,都暴露出一种极不协调的社会不文明现象,表现出一种物化的年龄差别,更是缺乏人间之大爱、理解与宽容。
孔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又日:“敏以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乃为中国儒教之大圣,礼教之先祖,都能包容于天下,不拘一格地请教比他地位低得多的人。2000多年后,孔子的思想理念在当今社会教化中仍然熠熠生辉,具有现代教育意义。
在我的若干个微信群中,并不存在年龄差距,只有三观的差距,只有”和而不同”,只有人间大爱、只有“不耻下问”的包容理解。 在这些微信群中,既有各个行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又有不同年龄段的人。同一微信群中,有的微友才20多岁,有的微友40多岁、50多岁,有的微友70岁。如果将年龄小的和年龄大相比较,也就成了“忘年之交”了。就如1300年前一样,唐诗的前辈贺知章和晚辈诗人李白相差42岁,却成为忘年交的好朋友一样。
自然界本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本来不应该存在沟通的障碍。是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不够,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存在缺陷,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从而人为地为自己设置一个个的沟通屏障。
只有树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建立“仁、义、礼、智丶信”的五常信念,必然能冲破一切各种差别造成的沟通障碍,让自己成为无障碍自由人,翱翔于美好生活的天地间。
多年来,我喜欢认识不同行业的朋友,结识不同身份的挚友。他们也许是政府机关的领导干部,也许是公司工厂的董事长,也许是服装店、攴饮店、地摊的老板,也许是医生、律师和打工一族……在我心目中,根本不存在沟通障碍。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双方交流畅顺,畅所欲言。总能在舒坦愉快中结成不同形式的朋友关系。
外孙女今年才3岁多,当她们一家人周未到来聚会时,外孙女有什么需要,从不会让父母或家姐帮她做事,总是要我这个外公帮忙。她甚至贴近我的耳边,讲悄悄话,说姐姐的不是、说自己受的“气”。这都与我平时对她的平等相待,对等沟通有直接关系。当然,外孙女说的悄悄话如有不对,我也会及时纠正。
可见,年龄差距、辈分差别,并非是人与人沟通的障碍。而是人的心理距离、人为隔阂和认知上差别,才是造成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的代沟问题。
2020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