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磁窑镇西太平村中有一条古道,因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是贯通南北的要道,被称为“周道”,后成为齐鲁两国之间往来的必经之路,因而又称鲁道。《诗经·载驱》中的“鲁道有荡”(鲁道平坦宽阔),指的就是这条道路。本人曾写文《汶水汤汤,鲁道有荡:寻访三千余年历史的宁阳磁窑西太平村中古道》对此作过介绍。

经过历史变迁,街道多次规划,现如今古道之外柏油马路纵横交错,这条古道成为了隐于村子深处的一条普通街道,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果没有史料佐证,很难想象它曾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想象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曾多次由此来往于齐鲁之间,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官差信使,乃至贩夫走卒来往于此。
更鲜为人知的是,这条古道上有一段大石头铺就的路面(当地人称为“石坝子”),二百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

磁窑镇西太平村原北寨门处古道上的石坝。摄于2021年夏。上为北。
石坝子位于村内古道深处,目前露出地面之上的部分,长有二、三十米,宽有四、五米,全用大石块铺就,很多石块早已被历史磨去了棱角,石面光滑,不难想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人经过这里,走过这片土地。
曾经向村里人打听过石坝的历史,都说年岁不少,但至于建于什么年代,没人说得清。
据家在古道附近的几位老人回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石坝子旁边曾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后来石碑不知去向。根据人们的描述,碑刻当为记述石坝修建始末的文字。因没有实物,人们约略记得曾经见过石碑上的文字,但具体是什么内容已不记得,也就无从知道这段石坝的历史。
机缘巧合,笔者近日看到宁阳县博物馆公众号发布的一篇《重修石坝记》,经查阅光绪十三年版《宁阳续志》,找到了原文出处。

这篇《重修石坝记》就是当年那块重修石坝纪念碑的碑文,完整地记述了石坝子的修建始末。作者为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举人周远昌,宁阳石碣集人,曾参与编修咸丰版《宁阳县志》。全文如下:
重修石坝记
周远昌
吾邑太平村,为汉钜平旧治。宋、元置太平镇巡检司,距今县治东北七十余里。北控齐郊,南通鲁甸,人烟之所辐辏,行旅之所往来,轮蹏(注tí,同蹄)交错,境内一通衢也。
村东枕山襟溪,冈峦起伏,每当霪霖暴注,山水涨发,骇浪奔冲,汇为行潦。村西有岭曰“西岭”,乃宋进士姜潜扶母避水处也。其水东来,与山溪之水交注横流,客旅病涉,即居人趋田纳稼亦多弗便。
此地旧设石坝,土名二虎,普济行人,兼护村基。第历年既久,阳侯(1)侵啮,土石不固。道光丙午夏秋之交,积雨帀(注:同匝)两月,东西山岭诸水势若建瓴,决岸穿渠,坝乃浸坏。
里有长者元善任翁,有志重修,未果。其冢嗣②司校欲踵成之,亦赍志以殁。
兹其次子司登,慨然以承先志、兴要工为己任,蚤作夜思,靡安寝馈。需费浩繁,孤擎难举,爰纠同志,广为劝募。会时和岁稔,比户饶衍,都人士各输金钱,无稍吝。于是集众鸠工,运石辇土,益拓旧橅(注:同模),厚筑坚砌,凡三阅月而事蒇。绵亘耸起,虹垂云叠,峙为重障,蔚作丽观。夫而后水归故壑,湍不舞衢,一切步者、骑者、舆者、负且担者、蓑笠而耘且获者,莫不取道。于是阗咽③砰訇,轶荡乐喜,若践慈航而登彼岸。乃相与诵曰:“美哉,坝工!微任君之力,不及此。”今将谋立石,丐④余为文以纪。
余既嘉坝之废而复修与工之速而且固,尤重任君克绍其父兄之志而偕好义诸君子协力以厎于成也,故乐为之记,以垂不朽。
(注:①阳侯:传说中的波涛之神。②冢嗣:嫡长子。③阗(tián)咽:满咽。咽,指石坝下流水汇集处。④丐:乞求。⑤厎dǐ于:终于。)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重修石坝记
作者:周远昌
宁阳县太平村,为汉代钜平旧治。宋、元时期置太平镇巡检司,距今宁阳县城东北七十余里。北与古齐国相邻,南与鲁国接壤,人烟集中,南来北往的人从此经过,熙熙攘攘,这里是境内一大通道。
太平村东依山傍水,冈峦起伏,每当暴雨季节,山洪暴涨,巨浪滚滚,汇聚成河。村西有岭叫西岭,宋代有一年发生洪涝,村庄几近淹没,进士姜潜(西太平村人)就是在西岭扶其母亲躲避洪水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发洪水,水从东来,与山间水流汇聚而流,南来北往的人不得通行,即使当地人去田间收庄稼也多有不便。
此地原有旧石坝,俗名叫“二虎”,起到方便行人、巩固村基的作用。但历年久长,大水波涛侵蚀,土石不再坚固。道光二十六年(1846)夏秋之交,大雨连续下了两个月,东西山岭各路水流势若建瓴,汹涌而来,决岸穿渠,石坝就被冲坏了。
村里年长者任元善先生,有志重修石坝,但未能如愿。后来他的大儿子司校先生想继承父亲的遗愿修坝,也未修成,抱憾而终。
现在元善老先生的次子司登公慷慨解囊,以承先志、重修石坝为己任,朝思暮想,寝食不安。但修建石坝工程巨大,需费很多,单靠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于是,司登公召集志愿相同的人,倡议大家募资修坝。这年赶上年景好,各家各户收成不错,人们纷纷捐钱,没人因此义举而吝啬。这样一来,司登公召集民众动工修坝,搬运土石,扩大规模,将石坝加固加厚,历时三个月完工。石坝绵亘耸起,高低起伏,终于成为揽水固基的重要工程,蔚为壮观。从此之后,水归旧道,激流不再侵街,所有步行者、骑行者、乘车者、肩扛背负者、担挑者、蓑笠耕田者、下地收获庄稼者,没有不从此处过的。从此,石坝之下,激水轰隆,仿佛演奏起动听的乐曲,人们经过这里,好像身临慈航而登彼岸,相互称颂说:“太好啦,这石坝!没有任先生之力,绝不会是这个样子!”现在大家商议立碑,求我写篇碑记。
我很赞许石坝废而得以复修,修建速度快而且工程坚固,特别看重任司登先生能继承父兄遗志,与诸位好义君子同心协力,终于完工,因此我很乐意乐为此写记,以示永垂不朽。
《重修石坝记》是一篇重要的史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石坝的历史,也向我们讲述了二百年前那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磁窑镇西太平村的石坝初建于何时没有确切记载,但可以断定的是,重修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之后至咸丰年间。当时正值鸦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村民任元善和任司校、任司登父子爷仨还能倡修石坝,其善人善举令人肃然起敬,没有他们,就没有废而复修的石坝,他们的义举造福了乡里,造福了无数人,值得铭记!
————
[参考文献:2017年版《西太平村志》、光绪十三年版《宁阳续志》;《任氏家谱》。致谢宁阳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