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石坡坡夹二匾匾》
作者:陈又兵
编辑:诗词中国

重石坡坡夹二匾匾
作者:陈又兵
重石坡——我亲爱的家乡!传说鲁班从顶山往六门方向赶石头,像赶猪一样,赶一连串的很大的石头走在路上,天也快黑了,鲁班疲倦不堪,又累又饿了,于是在路途就地平地坐下歇息一会儿,又走时竟然很费劲很费劲地才爬起来,他想:为啥不在路上搭建一个“哨墩”什么的,供行人歇息?于是,鲁班马上吆喝着路上所有石头,继续前行,前面竟然是10多米的坡坎,鲁班急中生智,命令石头依次往下跳,石头们像孩子一样听话,挨个往下跳,最终石头一个重一个,不偏不倚,磊了几仗高,成形了!鲁班为行人做了一件好事——搭建好了“哨墩”。告别了重石,转身飘然而去了,又抹黑回顶山继续赶石头去了……此山由此得名——重石山,山居村民所在的村由此命名为重石村,现在重石村更名为——“六门社区”了!
重石隔山顶不远,山顶上盘旋着一条崭新的宽阔的农村致富路,车如流水,清脆悠扬的喇叭声在山里回荡着……这声音勾起我串串联想,拉我回到童年美好的时光隧道!重石下面是一重陡坡,以前这坡根本无路,是走的先人们太多,踩出了一条路来,小时候,我常在这路上,滑梭梭板,仰望滑、俯卧滑、轮着滑、倒立滑……姿势多多,还有比大拇指还粗的牛奔藤,缠绕在成三角形的三根柏树之间,滑板累了,厌倦了就立马荡秋千,充满童趣,真爽真快乐!

重石坡半山腰有个叫夹二匾的小地名,这里有条小路,它和重石坡的路正好形成直角,这条小路平直,直通我家,家到重石坡,常常往返在这路上,途中有个水井,传说这井水是神水,能给人治许多种病,所以,在这水井取水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很是热闹!
夹二匾这小路,路里边是长长的小地,每当春天,小地里豌荞角,我和小朋友们大把大把摘下来当口哨吹,此时,口哨声、笑声、儿歌声、吆喝声……织成美妙乐章!打破了山的寂静,充满生气的山间沸腾了!
小路外边是山林、竹木,特别春夏季,我和小朋友们一起,抢捉竹牛、捉绿绿虫、捉蟋蟀、捡蘑菇、寻地耳……忙前忙后,跑上跑下,给我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

天快黑了,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忘记归巢,奶奶急了,颤着一双小脚,来到这山路上,扯开嗓子,呼唤着孩子们的乳名,那声音好听,好亲切哟……那是亲切的爱的呼唤!
傍晚,我刚回家,院里幺婆给我送面包来了,邻居大嫂又给我送糖果来了!隔壁三婶杀猪请年客,我跑最前面……满足了我的小馋嘴,好开心哟!
当晚,我进入梦香,连续多次把被子掀翻了,“先是还没睡的姐姐帮我盖上,后来几次,是妈妈给我又盖上去的”,醒后才听说的!

时间不让我无休止地玩乐了!九月金秋时节,父亲带着我迎着朝阳,走上了这——重石坡坡小土路,到中心校启蒙读书了!我在小路上像小鸟一样,蹦蹦跳跳,退后又冲前,走前又退后,缠着父亲问这问那,要笔要书包……父亲答应了我所有要求。他那健壮的身躯在朝阳的映照下更显得伟岸,一双有力的大脚把大地蹬得“咚咚”作响,仿佛在向祖先祈祷:这小路的——远方,儿子通过奋斗、拼搏!长大后定会有出息!
改革开放似一场浩大的洪流,冲击着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冲击着家乡每一个人,他们智慧、勤劳、勇敢,都搏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以重石为中心,以800米为半径从左到右画圆、六门场镇、七社康养中心、五社两个水库、四社花椒产业园、三社、二社100亩竹林带……都在这一弧线上,把家乡打扮装点得如此美丽!

农、牧、鱼、林、工、商、副……多种经济,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家家户户:余粮满仓、鸡鸭成群、游鱼满塘。退耕还林,青山苍翠。手工作坊,煮酒制粉、烧瓦烧砖。市场活跃,百货琳琅、叫买叫卖忙……青壮年下海务工,把金娃娃抱回了家!
脱贫攻坚,不愁吃穿,穿得时髦,吃的美餐。高楼辉煌,鳞次栉比。幡然改道,畅通八方。教育保障少年强,生活甜美凯歌杨!
让我高歌一曲——“家乡美”,尽管时过境迁!然而家人及乡亲们的情却还是系着这条古老而又崭新的——重石坡坡路,这路——早已变成了1.5米的石梯路了,路两旁,早已(20多年前),栽植了柏树,现在,比大碗口还粗壮,,密密麻麻,难见曦月,没事的时候,我总爱背着手,沿着祖先的足迹,踏上这文明山路,像是在会一个老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