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湘西(三) 重走先辈战斗过的路
刘文钊
随着交流的增多,我了解到,退休老兵孙叔,已在湖南省辰溪县进行志愿者服务工作近半年了。年近古稀的孙叔,自己联系当地政府,从西安自驾到辰溪的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当起了义工,收集整理陈列资料等,为“湘西剿匪胜利70周年”的筹备活动义务奔走,仍如当年部队时雷厉风行。
在“纪念湘西剿匪胜利70周年”组织筹备活动中,他既是原47军老兵入志愿者,又是筹备会的顾问,既要谋划全局,又要跑腿干事,他亲力亲为,工作务实,很有节奏。当地政府部门,得到这样热心的老兵义务助力,非常感动,提出给他派车辆和司机,方便查访,他一概婉拒。
既然是前来服务帮忙的志愿者,本身属义务帮忙,干活多少也没有硬指标。他把志愿者当成“全职”来做,给自己明确四项工作任务,全是切实可行的操作,全是清晰可见的方向,全是按部就班的前进。比方说,他充分了解当地筹备活动所要做的工作内容和性质,配合当地政府,围绕明年的活动,积极出谋划策,出主意,想办法,并发挥自己史料研究的心得,到纪念馆义务讲解。
因为湘西剿匪胜利史料陈列馆是十多年前建设的,基本陈列年代久远了,目前从陈列内容、形式、规模、影响力等方面,明显滞后于时代,考虑重新改造提升、进行全面改陈布展的事宜。新的场馆应该怎么搞,用什么方案最好,需要广泛收集各方面建议。他主动帮忙联系专家学者,谋划剿匪纪念馆及指挥部旧址群的整体打造提升。他还发挥自己熟悉多年的参谋业务专长,干具体的事。亲自到剿匪战斗的遗址走访勘察,寻访当年的健在者,收集散落的史料,进行战例的收集整理,还原战斗过程进行手工标图。

他还调动自己的战友人脉,发动联络更多老兵参与投入资料收集整理的志愿者工作。他的父亲是老革命,全程参加了当年的剿匪作战,他本人也是47军的退役人员,于是便有了联络原47军的战友、联络参加过剿匪战役老兵后辈的优势,他通过战友,多次联系拜访湘西史志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有关剿匪资料、物件的收集。
我们聊起关于湘西剿匪遗失的、空白资料的整理,孙叔的语气沉重,透露出更多的忧虑:当年参加湘西剿匪战役的老战士年事已高,许多人已经相继离世;就连当地能回忆起当年这些故事的人,年龄也在八十五岁以上了。如果不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收集,可能就面临脱节断档的危机。不然,再过十年,亲历并能回忆起这段峥嵘岁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抓紧填补湘西剿匪“空白资料档案”的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右为孙赤兵拜访参与湘西剿匪全程作战的老战士、《武陵山下》作者军旅作家张行老前辈)
今年来,孙叔和志愿者们逐一踏访47军先辈湘西征战的地方,整理挖掘民间散落的史料,尽可能还原湘西剿匪的真实面貌,让人们了解更多英雄先辈的故事,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这是一名老兵发自内心的实际行动。
后辈重走先辈战斗过的路,事情本身就充满意义。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依我之理解,这“来时的路”就是初心,就是红色的记忆。喜欢一个地方,喜欢这个地方发生的故事,首先要去了解、要去认识。对于当下的每个人而言,红色文化是最好的营养剂。对于曾有“猛进雄师”服役经历的人来说,追寻剿匪战斗及其背后的故事,就是在重温革命先辈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铭记先烈功勋,传承红色基因,做猛进精神的当代传人。
于是,我果断的遂行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湘西之行,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也是一场红色之旅、精神之旅。前后用时五天,除了来回途中,有三天的时间完全沉浸其中。通过湘西之行零零碎碎的所见所闻,我对湘西剿匪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直观的了解,对我来说,湘西从此不再遥远,不再陌生。走着走着,就融入了湘西!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刘文钊,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服役于西北,有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