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中午,自己与学校其他语文老师等多名同志一起在学校录播室听了朱军鸽老师讲的郑振铎的《猫》一课。自己对这节课归纳起来觉得有这些地方值得学习。
一是对本节课构思巧妙,大胆设计。即将课文主要内容部分处理成侦破案件的的形式,并给被冤死的第三只猫这个事情命名为“芙蓉鸟被害案”,这可谓匠心独运,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以此为本节课中间环节学习的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案件”,掌握“案情”,追踪“凶手”,从设计七个方面问题来看,朱老师是下了功夫酝酿了的。像这些问题有案发现场情况、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作案证据(案发前、后表现)、案件真凶、案件定性、案件反思,使得学生对这起所谓的“冤案”便有了明确的了解,自然对课文内容阅读理解的效果更佳深刻了。
二是多处运用对比教学,效果明显。如课堂开头的动物与人类亲昵的视频与本节课内容中“我”伤害第三只猫的对比,主人对前两只猫的亲密友好态度以及亡失后的心情与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与死亡后的心情对比,文中第三只猫的命运与学生自己相似表现的对比,学生自己表现与本节课临近结束时播放的视屏里面残疾运动员励志表现的对比,这些都无疑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思想情感的体会理解以及对自己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的反思,既有力的起到了学习课本知识的作用,也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方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三是课堂环节齐全,学生课堂发言积极踊跃,能够带领学生寻找文字中关键性的词语学习课文内容,如“常常”,“凝望”,“安详”等,课堂练笔也很有针对性。
需要补充的是,在本节课时间分配上,前面对三只猫的主人态度对比时间略显长了一些,占用了本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因而在第二个板块分析“案情”(刚好也占了三分之一本节课时间)后,显得对探讨主人为什么难过得多,体会文章主题以及拓展延伸方面从总体上(看做第三个板块稍显分析粗略,这是个人或许不成熟的看法,也愿与朱老师共同商榷。
总之,朱老师上的《猫》这节课是成功的公开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