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院时光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一去不返,我也从一名涉世不深的少年,如今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闲暇时间,我到老院追古思今,回味起孩童时代的点点滴滴,心里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从老屋的旧墙砖瓦中寻找一种流失的美好时光。
我们生在老院、长在老院,这里曾经是我童年成长中的摇篮,更是令千里外游子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充满了浓浓的乡音乡愁。老院里的旧式木门、木格窗户,好似老态龙钟的老人,静静的呆在哪里,坚守着老院的房前屋后,它是上世纪乡村建筑风貌中一个典型的缩影。老院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我的脑海里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眼望老院,触景生情。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老院周围的环境。在那孩童时代生活的时光里,我们兄弟姐妹,成天无忧无虑在老院尽情的戏耍打闹,我们一起踢毽子,跳绳、藏猫咕,玩的不亦乐乎,分享着童年时代的欢乐时间,老院成为我们幸福的乐园……

在那“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的瓜菜年代,老院内鸡鸣鸟叫,猪羊满圈。每天早晨,雄鸡一叫,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告知大家新的一天又将开始,我们急忙起床洗脸上学。在老院一听见“咯咯蛋、咯咯蛋”的母鸡叫声,我们便情不自禁的跑到鸡窝,收取又白又圆的大鸡蛋。
那时根本舍不得吃,只能小心翼翼地放到鸡蛋灌里,等攒的多了,卖到合作社商店,换来日常用品中的油盐酱醋。小时在老院的日子里,每天放学后,割草放羊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劳动。当羊吃饱了肚子,我们的草筐也割满了。回家将草喂到猪圈,看到猪仔们狼吞虎咽的吃劲时,我们脸上呈现出欣喜的笑容……
家有梧桐落凤凰。春天来了,在老院的空地上,栽有两颗梧桐树,片片树叶披护着院落,带来一片舒适凉爽的环境。每当树上的喜鹊“叽叽喳喳”在树枝上鸣叫时,母亲就会高兴地说:“今天可能会来贵客。”做好饭后,她就会不停地站到门口来回张望;春暖花开之际,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寻找去年的燕巢。母亲告诉我:“燕子做窝,喜事多多。”那时人们以家有燕子为荣,特别是在门道口、屋檐下新筑的燕巢里出生小燕子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给农家院落带来了喜气洋溢的景气。
老屋的后院还有一颗上百年高大粗壮的老枣树,这时吐出了新芽,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到了八、九月份,树上结满了像玛瑙一样的红枣,招惹我们这些孩子们馋涎欲滴。有多少人到老屋看见老枣树,都说它是一个能给家里带来福气的吉祥物,护佑全家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生活平平安安,事业兴旺。春季老院的石榴树花儿鲜艳夺目,竞相怒放,标志着农家小院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每到秋后,石榴树上的果实挂满枝头,吃到嘴里酸甜可口……
夏收期间,我们从地里收割回来,累的腰酸腿疼,回家后坐在老院的房檐下,懒的再动一步。这时妈妈给我们端来凉好的白糖开水,美美的喝上几口,既解渴又解困。吃饱喝足后,从中真切感受到老院的温馨。小麦经过场间碾打,晒干扬净,我们把一袋袋麦颗运到老院,储存到粮缸、粮囤,老院成为一年丰衣足食的丰满粮仓。民以食为天。眼望丰收的果实,母亲脸上呈现出喜悦的笑容。
到了秋天的收获季节,收回来的玉米、棉花、红薯、花生等堆满了老院的角角落落,成为秋季粮食的聚集地。我们在老院整理玉米、晒棉花、摘花生、拣红薯,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那一杆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站立在房檐下,像护家看院的哨兵一样,威风凛凛;那雪白的棉花晒在箔子上银光灿灿,顿时金银相映,成为老院独特的风景线……父母把收获的花生榨油,把红薯放的窖里储存,以备过冬,在农家有的笑脸中,展示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寒风凛冽的冬天,老院成了我们抗寒防冷的温馨港湾。在老院院四四方方的土炕上,母亲点纺线缝衣纳鞋,为家人准备过春节的新衣服;我们在热炕上的煤油灯下,学习写字,努力实现自己未来的梦想;串门的邻居来了,坐在火灶旁,边烧烤红薯,边和父亲谝家长里短,话说来年的打算。

长大后,我们向一群出窝的雏燕,飞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为各种原因,很少光顾老院。如今物是人非,老院成为眼烟云,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树有根,水有源。老院时光有我们童年的乐趣,有农家过去的民风乡愁,有历经的农村生活场景,充满了浓浓的故乡之情。
韩城市新城办河渎
四组: 丁继坤
电话:18992356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