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阳湖
——文化名人旧址记
朱细典
地有宝则贵,水有龙则灵。向阳湖文豪暂住,咸宁地巨匠农耕。故名传华夏,声动京城。
回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五七指示,学工学农学军;各系统干校开花,定点选址修盖。文化部咸宁选地,千里奔波;向阳湖开门迎宾,六千下派。泰斗兮来自文坛,精英兮来自艺界。上至高官,下至尘芥。单人前往,重背轻提;举家南迁,幼携老带。
嗟夫,山高路远,车运舟输。日夜兼走,老少相扶。初至借民房兮暂避风雨,做土屋兮权作窝居。人分五队,位置四区。军事化指挥,建制连排班组;专业性作业,业分农林牧渔。派工作兮不讲情面,分任务兮何论特殊。车水可见病弱,抡锄皆有妇孺。坡地冰心种菜,稻田萧乾赶猪。

观夫五七干校,总部分场。任务繁沉,天天造田种谷;生活艰苦,餐餐咸菜粗粮。然则人修成佛,铁炼成钢。学习促思想进步,劳动使体质增强。闲暇作诗歌,写日记;办墙报,搞专场。陈白尘有《牛棚记》,臧克家留《忆向阳》。
呜呼, 继而干校关门,文人离去。房坏梁歪,墙倒雨注。然二十余载,城外昼夜奔波;数上京城,干校资料集补。地方将旧址留存,国家作文物保护。建纪念馆,启景区途;立雕像群,葺连队寓.....于是乎,馆内展览,弘扬文人之精神;旧址参观,了解干校之来去。谨记史由,免行前路。
作者简介:
朱细典,男,1958年生,湖北省通山县人,退休教师,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通山县作家协会会员,通山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