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事实,宣传新思想,树立坚定的革命信仰
——《觉醒年代》观感
文/牟福明
《觉醒年代》播出以后,收视率很高,得到极大的好评,观后感触颇深。该剧以“五四运动”新文化为背景,讲述了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光辉历程。
其实,早就应该拍摄反映建党之前的历史、反映新文化运动、反映新思想转变的电视剧了。以前所有的电视剧和电影,对于建党之前思想转变的这段历史和历史人物介绍甚少,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而这部电视剧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空白。每集、每一部分、每一细节我都必看,看了一遍又一遍,如似是其中的一个小角色,为之热血沸腾,心情激昂,酸甜苦辣咸皆在其中,真欲纵横该时代,青春挥洒自如,直抒胸臆,指点江山。
这部电视剧遵循历史事实,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的具体事件、具体人物。没有以高大全的形象刻画正面人物,没有刻意贬低反面人物,符合真正的历史实际情况,注重思想教育,弘扬革命信仰,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是一部经典的红色启蒙教科全书。
一、以爱国主义贯穿全剧,很好表现了国人的爱国热情。爱国乃北大之宗旨,是北大的灵魂与传统,更是中国人的伟大精神所在。
在英国教授克德莱解聘事件上,北大教授、学生齐心一致,辜鸿铭毫不含糊,辅佐胡适,倾力而为,顾全大局,抛弃各种偏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辜鸿铭先生讲:“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思想理念相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颇有爱国之心,不出卖学生,不出卖朋友,有大师风范,令人感佩,比当下某些苟且蝇利的人远胜万倍。
在反对签订屈辱的巴黎和约事件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北大带头,蔡元培带头,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推动工人站起来,全国人民都行动起来。蔡元培说:“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人才救国,这正是我蔡元培之追求的理想”。蔡元培的后面有北大,北大后面有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无论是官员还是教授,无论是工人还是学生,无论是新文化派还是复古派,除了极其少数卖国贼,都力主收复青岛和山东的主权。李大钊先生讲:“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国家不可爱了,就不爱国了,更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爱,就去厌恶,甚至是抛弃这个国家。 ”
我们都是有良心的中国人,我们不爱这个国家谁爱?我们都有炽热的中国心,我们怎么不去深深地爱这个国家? 陈延年热情洋溢:“因为我爱这个国家,所以我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陈乔年宣言:“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相守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是战胜国,十几万劳工参战。还要看外国人的脸色,太窝囊了,但弱国无外交。致使巴黎和会上,被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任意侮辱,山东青岛主权丧失。这样的战胜国有意义吗?
凡是有良心的中国人,看见学生流血,岂能无动于衷?看见主权丧失,岂能袖手旁观?主权至上,寸土必争。一个战胜国,怎会得到如此耻辱的待遇?耻辱啊,耻辱啊!帝国主义全是流氓,落后就要挨打,悲哀啊!切忌数典忘祖,至今仍有思想意义。
中国人在行动!爱国之心昭示天下。邹永成将军立志救国,跳海自杀未遂;易白沙刺杀军阀未果,跳海壮烈自杀;郭心刚为挽救青岛归还,一夜白发乃至牺牲;屈武请愿,血溅总统府。马骏、刘清扬、周恩来、邓颖超等在天津,组织学生请愿活动;海外留学生示威游行,阻止代表团签字;汪大燮、林长民、梁启超等人立场坚定,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要记住这一点。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等外交家,兴奋而去,却悲哀痛心,以至于想在法国凯旋门举办葬礼,老泪纵横,痛哭流涕,报国无门,最终力争抗衡拒不签字,不辱使命,公理战胜强权,维护了国家与民族尊严。学生被无条件释放。在各方面压力下,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取得胜利。
新文化是人的运动,军阀乃狗的运动。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青岛、山东问题乃祖国主权问题。借助于外国人是靠不住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自己救自己。有了这些伟大的中国脊梁,中国必会崛起。李大钊语:“抗争就要抗争到底”。“五四运动”的重要成果,就是强烈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标志。
对比当下一些人,生长在中国,吃着老祖宗的饭,把钱存在外国,给孩子办绿卡,想当然的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要圆,美其名曰是中国人,可笑之至,其行为多么可耻啊!辜鸿铭先生讲道:“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英语,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又告诫道:“我们中国人,思想性格,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叫温良。什么是温良啊?温良不是顺从,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对比辜鸿铭老先生,某些人还敢号称是炎黄子孙吗?
正因为有这些前仆后继的革命战士,方使中华大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陈独秀说:“古往今来,有多少强敌打到了中原,结果呢?我泱泱中华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像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二、关注思想领域,信仰仍是人生价值观的第一要素。人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信仰是必须有的,无信仰的民族必然失败、必会灭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变革。觉醒要觉醒在思想上,最重要是行动上。“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爆发,在于有一批先进的、杰出的思想先驱者引领时代潮流,在于大家的强烈爱国心,在于有崇高的信仰。各种思想交锋,选择了不同的人生目标与道路。思想混乱是很关键问题,要引起重视。唤醒民众,民众觉醒了,中国就有希望。
此当属思想汇集的时代,知识来自于社会,不能人云亦云,独立思考,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坚持真理与实事求是。“新文化运动”启蒙大众思想,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故《新青年》杂志占领文化阵地,宣扬科学与民主,要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人的素质。促进国家与民族富强,不被金钱迷惑、不被权势迷惑,先要思想的觉悟,需要道德的觉悟,其实人贫穷的是思想,要改变的是深刻的思想,必须进行新的思想革命。
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一职发表演说:抱定宗旨,不要当官发财,爱惜光阴,孜孜求学。他瞬时就找到了当时北大的病根:社会道德沦丧腐败,耽误学生,耽误国家,误人误己。治学要亲身鼎力德行,德不修,学不长,注重品行修养,此举为“新文化运动”创造良好的机遇。
在陶然亭,雪花飘飘,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三人相会,谈酒、论诗、弹琴、谈抱负。陈独秀语:“下大雪才浪漫,这就是读书人、卖书人的区别,苦中作乐,是士的本质。” 志同道合者,有着共同的思想信念,何苦之有呢?
历史上,陈独秀先生是很有争议的政治人物,在剧中始终以正面人物塑造,把他的思想导师的形象如实表现,这是很大的进步。该剧也可以说是恢复了陈独秀先生本来的历史面貌,一扫原来对他负面影响的评价。
陈独秀蓬头垢面,遭遇挨打,仍见义勇为,救同胞,而某些国人麻木不仁、冷嘲热讽。他看见警察横行,看到满大街凄凉的场面,学生被抓,身陷囹圄,心情郁闷,感慨万千,要改变思想:这种腐朽之政权,还值得去为它效力吗?陈独秀怒吼:“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又大声高呼: “一手托着囯格,一手托着真理,失掉了哪个,都是对这个国家的犯罪”。
陈独秀亲自发传单、演讲被抓,关进监狱,大笑不已,高歌一曲,依旧读书写作,把监狱与研究室当作一回事,坐牢让世人清醒,其乐融融,隔三差五住住,体验生活:进监狱,出监狱,再进监狱,再出监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陈独秀回来了,趁机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陈独秀众星捧月,吴炳湘被口诛笔伐,全国都在营救陈独秀,被保释放,仍被监视。大家欢迎英雄凯旋归来,斗争到底,其乐无穷。浴火重生,凤凰涅般。
学生们要把牢底坐穿,陈独秀演讲:好好活着,继续革命,呼吁传播真理,开启民智,要踏踏实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共产主义,以及其他主义,信仰思想不同,要争论争鸣,在谩骂与斗争中成长,在挑战中成长。各种社会主义有冒牌货,有空想,根本解决问题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主义。
陈独秀受章士钊先生邀请去南方,陈独秀武汉讲演:社会改造,社会主义主张,要打破阶级制度,不平等制度,要有平等的思想,要采取革命流血的手段。陈独秀说:“我们要完成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要战胜三千年未遇之大强敌,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责任”。又激昂演讲:“我们就要做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不怕天罚,敢于盗火,为苦难的中国照亮前程。”自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要冲垮旧世界,绝不能对自己的信仰做出妥协,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十月革命是实践。
陈独秀离开北京,躲避警察厅的监视,李大钊陪同,大家饮酒告别,酒是凉的,心是热的。路上,看见军阀混战,看到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的百姓,流离失所的难民,瘟疫、土匪、灾荒肆虐横生,即使暂时给吃的,救济一时,却救不了长久,可叹“人活得还不如畜牲呢”。疯狂吃人的社会,救救人类吧,救救真正的好人吧。为这样的国家去死,值得吗?满清政府、北洋军阀,啥时候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啊!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一定要寻求理想,一定要有信仰。陈独秀痛哭流涕,百感交集。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了。人不能为自己而活着,要干些什么。二人讨论马克思主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救国家与民主于水火之中,要建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共产主义的政党,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有尊严的生活。行动起来吧!李大钊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李大钊到南方,考察社会,眼见百姓生活艰苦,“这年啊,富人叫过年,穷人叫过关”。他坚信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穷人不是跪着的命。触动心灵,坚定了他寻求真理的信心与勇气。不少工人在李大钊家过年吃饺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就是中国的大胡子马克思,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河北昌黎的韩愈祠堂,李大钊种地,与农民兄弟在一起吃苦耐劳,与学生打成一片,积极宣传十月革命,他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与《庶民的胜利》两篇文章。他说:“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他发誓:“我愿意当这个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高呼:“他们可以挡住天上的太阳,但无法挡住民主的力量”。李大钊认为这个已经国家无药可救,在思考建立新政权,心驰神往马克思主义,要成立共产党组织,要为中国寻找真理一条道路。何孟雄讲:“睁开眼,看看世界吧”。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吧!
李大钊发展工人运动,在长辛店成立工会,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工人成为革命主力军。李大钊讲“五一”劳动节的来历,芝加哥工人高唱《八小时之歌》,要改变这个世界。陈独秀开始重视工人运动,办夜校。陈望道讲演:劳动者最贵重、最伟大、最值得尊重,没有劳动者,就不能生活,做工的人是台柱子,最有用。
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干苦力,有理想信念,不贪财,不放弃做人的尊严,救助受难同胞。陈延年“六不主义”,为国家不谈恋爱,有革命理想,愿意为国家而牺牲生命,可敬可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顾大家,终身致力于探索真理。初始笃信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最早实行互助社:同志关系,大锅饭,脱离家庭关系,自食其力,半工半读,财产共有。但两个月实验后失败,不适合国情,方知无政府主义救不了中国,逐渐改变信仰,坚信马克思主义,陈氏父子一门忠烈,站在同一信仰的战壕里。陈延年高呼:“即使面前等待我们的是无数次失败,我们也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鲁迅先生说:“以后如竟没有炮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胡适信奉杜威实验主义,只想研究学问,保护学生、保护北大,曾经建议北大迁移上海,不想讨论政治,他讲: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并在学生中推广。胡适主编《每周评论》时期,改弦易张,发表实验主义的主张。李大钊反驳:再论问题与主义。同时,遭到陈独秀驳斥,认为釜底抽薪,是妥协,是投降,发生争议,他想要北大生机盎然,要让中国生气盎然。陈独秀主编的新一期的《新青年》杂志,特地为工人做了一期专门期刊,讲工人生活与做工的情况,胡适不满,给陈独秀写信,已经在思想上出现了信仰上的隔阂,完全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由此《新青年》杂志成为共产党机关刊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三人山野间饮酒长谈,各谈信仰,思想争论是主线。君子和而不同,人各有志,志不同道不合,产生了思想分歧,由同盟者最终分道扬镳。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登长城,吟诗朗诵,希望消灭不平等,希望大家多多幸福,逐渐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要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
徘徊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必须变革。思想混乱,五花八门,没有组织,应该成立新党。不少人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但坚定者必然坚定。“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清扫那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蔡和森第一个提出共产党的名称。上海是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北京是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都是最早的党员。
以二十八画生为名,毛泽东求友,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与萧子升、蔡和森、李立三、何叔衡、陈昌、彭璜,组建新民学会,萧子升任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建造青春之中华,革命的烈火焰焰:我们不干,谁干?湖南长沙,毛泽东领导驱除张敬饶活动,列数其数罪状,取得成功。毛泽东说:“我们要准备做共工这样的万死不辞、勇于彻底粉碎旧社会的猛士”。后来,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天津,马骏、周恩来等人组建觉悟社,积极探求革命道路。留学法国期间,在张申府、刘清扬介绍下加入共产党。旅法共产主义小组,由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组建。武汉、日本、济南、广东等地先后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维经斯基、马林、杨明斋、尼克尔斯基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此乃开天辟地的大事。“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自此,国人有了伟大的信仰,思想界有了希望的曙光。
要做有良知、良心有道德的人,莫要成为狭隘、自私自利主义者,而今冷漠、虚伪、做作、麻木不仁、恐惧,充满了血腥,那便无任何正义可言。幸亏有这样一批思想上的觉悟者、先驱者,方能开拓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新的时代。灵魂一旦出现了无知,只有背叛,只有不和平,只有道德的沦丧,即使金钱权势至上,又有何意义?所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呼唤民众,开启民众心力、智力,这样的先驱者也许会被当成傻瓜一样对待,但无这样的先行者,只会滋生暴力的统治世界。无畏者必会战斗,愚昧黑暗终将过去,代替的必是良知公平的道义,让幸福之光四处开放。
由此可见,信仰问题是大方向的事,要高度重视。想想“新文化运动”中思想的先驱者们,我辈该做何感想?先行者的作用很重大,当下一些人缺乏良好的信仰与坚定不移的理想,一切都以物质为主,有钱、有地位、有房、有车,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信仰,如何加强信仰问题,已经摆到思想教育的头等大事,切忌过度追逐名利、金钱、权势。辜鸿铭先生的讲课《中国人的精神》:“只要你们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要依附于这条辫子,只不过我们不同的是,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其实,当今不少人虽然头上没有长辫子,但心里仍然留着“辫子”:自私、冷漠、虚伪、奸诈,追逐名利,迫害正直的人。若此下去,甚是悲哀,因此,要加强思想教育,要注重信仰问题,把此当作社会的第一要素对待。 
三、蔡元培先生知人善用,对新文化运动贡献最大,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发现、赏识、重用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把人才都弄到北大来。改革北大,乃其志向。他讲:“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他主张兼容并包,各种思想流派都能大放异彩。冒雪三请陈独秀,重用李大钊、杨昌济,赏识胡适,力请鲁迅出山、设计北大校徽,重用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复古派,尊重严复、林纾等顽固派。辜鸿铭教授为人古怪,但有学问、爱国,乃俗人未能比也,贬低外国人,大谈中国人的精神。这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独蔡公重用之,其惟服蔡公也。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不会有“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所以,蔡元培先生才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人,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与影响力,如日月齐焉!没有他的坚定思想与巨大支持,这个伟大运动是不会成功的。蔡元培先生被逼出走,实乃上策,辜鸿铭一番讲解,颇有一番意味。后又复职,众人皆追随之。倘若至今有如此伟大之人物,某等必然拜服于膝下。试问:这样伟大的校长和教育家,如今上哪里去找呢?蔡公何在啊?其光辉业绩,其声名赫赫,高山仰止。对这个人物的刻画符合实际,虽然他后来主张清党,但很好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实际情况。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是政治的先导,人和文化最复杂。一声新文化的呐喊,带来新时代的曙光,反对政治尊孔,主张学问尊孔,“新文化运动”具有伟大的意义。陈独秀语:“选聘教授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蔡元培先生知人善用,兼容并包,招揽人才,汇聚北大,无学历但有真才实学可用之,如刘半农、梁漱溟等,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蔡元培说:“新旧文化之争,那是学术之争,应该百家争鸣”。蔡元培北大改革:教育改革,促进新文化运动;兼容并包,促进学术发展。学术流派,各个大师,新文化派、守旧派、复古派、革命派,逐一登场,相互阐述主张,在辩论与争吵中进步,辜鸿铭讲“尊贵的王者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其实,文言文、白话文,皆是国粹,各有千秋。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大师的演讲激励人心。
这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思想流派大发展的局面。鼓励学术争论,新旧文化争论不休。文学要革命,倡导白话文,剔除腐朽文学,胡适由此写了《文学改良刍议》。看见神经错乱的朋友,以及买人肉馒头的场面,为反驳顽固的守旧派,鲁迅写了《狂人日记》。
胡适讲国无著名大学、无著名学者,悲哀啊!胡适想要北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献身于北大终身,可敬可佩。邓中夏去湖南,毛主席主编《湘江评论》;赵世炎去天津,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全国各地都在行动起来!
陈独秀、李大钊是这场伟大运动的精神领袖和导师。陈独秀力荐胡适,堪称佳话。复古派围剿新文化,攻击蔡元培、陈独秀,政府和警察干涉,坚决不退缩、不妥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即使思想、信仰不一致,政见不同,但不影响个人感情,友情照在。虽然争论得面红耳赤,但相互钦佩,不背后下刀子。学生办杂志争论,各抒己见。个别学生受到蛊惑,辱骂陈独秀,陈也随着高喊“伪君子”,大笑不已,战斗到底。
毛泽东语:“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会脱颖而出”。他深夜大街读书,上北大图书馆,李大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谈道德,找药方。自身德才兼备,又有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张申府、邵飘萍记者等伯乐相助赏识,在不断寻求新的科学救国道路。
李司长、张长礼请辜鸿铭、黄侃、刘师培鸿门宴,但不为所动,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不出卖学生与良心。经学文学大师刘师培先生去世,仅仅三十六岁,虽政见不同,但蔡元培、陈独秀仍惺惺相惜。陈独秀将要离开北大了,蔡元培先生难以挽留,依依不舍。刘半农先生也去英国了。辜鸿铭、黄侃前来送别,仍然“一息尚存,战斗不止”。
现在缺乏这种学术争论的气氛,缺乏正面而良好的科学辩论,要么互相吹捧,或者背后使绊子,可恶至极!文艺事业要发展,就必须在辩论中成长,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对照前人,我辈岂不汗颜?
五、李大钊应当成为第一任总书记人选,这也是事后诸葛亮。
他德才兼备,不改初衷,令人敬仰。李大钊、赵纫兰举案齐眉,相濡以沫,伉俪情深,相互扶持,教育孩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人,不要祸害老百姓的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奠定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深入实践之中,与工人、学生、农民打成一片。他心胸宽广,促使陈独秀转变思想,高风亮节,推荐维经斯基与陈独秀见面,谈建党事宜,并力荐陈独秀做一把手,甘居其下,颇有大局观。
陈独秀贡献大、威望高、有能力,但独断专行,性格直爽,不适合当领袖。所以我认为,没有选择李大钊做一把手,是很不明智的,其实应当选择李大钊担任第一任总书记。
六、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有多人,并非仅仅是出席第一次党代会的代表,有些共产党创始人不能忘记。
陈独秀、李大钊都没有参加会议召开,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其实,除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外,还有一些重要创始人必须提的, 有些没有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所做出的贡献是很大的。张申府、谭平山贡献颇大,都是党的重要创始人,与南陈北李齐名;蔡和森最早提出共产党名称,是创始人之一;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废寝忘食,嘴都粘上墨水了,品尝真理的味道,贡献颇大,并且做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应该是创始人之一;还有刘清扬、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张太雷、赵世炎、邓中夏、向警予、高君宇、罗章龙、王荷波、杨明斋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都做了实际意义的工作,都应该是创始人之一。
张申府、谭平山、罗章龙等后来脱离了共产党,但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有贡献的风云人物;张国焘后来叛党,在早期共产党的建立中,是有很大贡献的;至于周佛海、陈公博等人后来做了汉奸,但在当时也是有贡献的;吴虞提的很少,其实贡献很大,虽然个人品德有问题。虽然这些人,后来背道而驰,但在那个时代都是有进步思想并且起着极大作用的人物。因此,要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一是一,二是二,肯定其曾有的历史功绩。这才是历史辩证法的科学体现。
《觉醒年代》,终究觉醒到了什么?如果仍然是自私而缺乏关爱,只有唯利是图、忘乎所以、妄自菲薄,只有权势至上而不仁者爱人,便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倘若民智仍未开化,没有进步没有前进,那便何谈觉醒?社会需要的是公平、正义、良知、道德、守法、诚信,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
当今的社会发展,就是要有坚定不移的忠诚信念与理想抱负。第一,关键要有爱国与正当的信仰;第二,切忌数典忘祖,牢记初心使命;第三,注重思想教育,从根本源头抓起;第四,科学分析历史人物、一分为二对待,对待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切忌随意贬低,应当广泛宣传学习,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正因为有了这些积极向上,充满战斗精神的脊梁,才迎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乃是伟大中国人的精神充分体现,要珍惜啊,珍惜啊!臧克家先生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些新文化的先驱者,这些杰出的爱国者,这些伟大的革命者,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