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脊梁
(长篇报告文学)
齐欣著
编者按:
泰安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泰山文学院院长齐欣根据全国劳动模范、齐鲁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苏庆亮事迹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泰山脊梁》采用文学叙事,纪实笔法,通过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典型事例和鲜活灵动的情节细节,倾情书写了苏庆亮同志三次放弃机关工作,带领群众二十一年如一日治穷治乱,发展经济,把全乡闻名的贫穷落后村,建设成全国文明村的奋斗历程,成功塑造了苏庆亮这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新时代泰山“挑山工”艺术形象。此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先生,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王兆山先生和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张立国教授的高度评价。该书先后荣获全国泰山挑山工文学艺术形象征集金奖,被列入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作品阅读推荐书目,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纪录小康工程”重点文艺作品库,并被推荐到中组部,参加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自本期开始,本刊连载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谨以此书,献给在农村一线带领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劳任怨、不懈奋斗的党员干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新时代的泰山“挑山工”——苏庆亮
(自序)
敲下《泰山脊梁》四稿最后一个字符,是2019年3月18日。屈指算来,苏庆亮同志去世已两年零八个月,书稿动笔亦两年有余矣!在这个热闹喧嚣的年代,两年多的时间,足以把一个人淡化甚至遗忘。然而在创作《泰山脊梁》的过程中,苏庆亮的形象不仅没有被时光的积尘覆盖模糊,反而就像其名字,愈发明晰清亮起来,清亮得通体放光。笔者知道,那是苏庆亮精神的光芒,人格的光芒。
西方一位哲人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撼,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天空,一个是我们所崇尚的精神。
人世间,再没有比精神更珍贵的了。
回顾产生创作《泰山脊梁》的念头,缘于泰安市岱岳区委宣传部的邀请,撰写苏庆亮事迹报告材料,去其曾任职的大陡山村采访。尽管苏庆亮已去世好多天,人们提起他来,仍然悲痛不已,泪水盈眶。讲起其生前创业之辛苦,干事之艰难,待人之真诚,为政之清廉,可谓众口一词,如数家珍,无一杂音。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易,做一辈子好事难;让一个人说好易,让众多人都说好难。可以说苏庆亮这两点都做到了,是何其不容易!
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采访愈深,感动愈甚,认识愈明:这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一位真正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的英模人物,是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对于这样一位国家级劳模和齐鲁时代楷模,区区数千言的事迹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彻底放开,用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非虚构的笔法,真实而艺术地再现苏庆亮同志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弘扬其精神,光大其作风,不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位有良心的写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就有了《泰山脊梁》一书的创作。
综观苏庆亮同志回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段历史,一边是二十出头、在乡机关工作的年轻人,一边是全乡闻名、三年换过两茬书记的贫穷落后村,两者似乎不应该有什么联系,更谈不上对称。然而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苏庆亮同志义无反顾,将自己的命运与整个村庄的命运紧紧捆绑到一起,从而开启了长达二十一年艰苦卓绝的拼搏,在彻底改变大陡山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同时,也改变了其个人的命运,演绎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壮丽人生。完全可以说,没有大陡山村当年的贫穷和落后,就没有今天的苏庆亮;没有苏庆亮,也就没有大陡山村今天的富裕和文明。换言之,是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村庄;是一个村庄,成就了一个人。这就是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也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宿命。
期间,适逢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的要求,一个波澜壮阔的践行和弘扬泰山挑山工精神的热潮迅速在齐鲁大地、泰山南北掀起。有感于此,笔者在创作《泰山脊梁》的过程中,脑海里时常闪现出泰山挑山工肩挑重担、坚忍不拔、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形象。渐渐地,两者竟然融为一体。笔者顿悟:苏庆亮同志不正是新时代泰安乃至山东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中涌现出的一名最优秀的泰山“挑山工”吗?自从天平乡党委安排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那一天起,他就义无反顾,心无旁骛,一头挑着党组织的嘱托,一头挑着大陡山村群众致富的希望,艰难地,一步一个坚实脚印地,跋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无论多苦多难,他从未动摇过,退缩过,懈怠过,后悔过,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一挑就是二十一年。用他钢铁般的脊梁,挑走贫穷和落后,挑来富裕和文明,创造了为区、市、省和全国提供各种现场会二百余次,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基层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日本、泰国、越南、阿尔及利亚、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前来考察之辉煌,为古老的泰山赢得了骄傲,为鲜艳的党旗增添了光彩。然而遗憾的是,由于长年透支,大陡山村富了起来,我们的英雄却倒了下去,倒在四十六岁的英年华龄上,倒在万千群众沉痛哀悼的泪雨中。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来说,我干故我在。
苏庆亮用感天动地的模范行动,展示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真实存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无可置疑的先进性。
书稿创作期间,围绕苏庆亮同志发生的几件事,着实令笔者欣慰:一件是2018年6月,根据苏庆亮事迹拍摄的电影《苏庆亮》在泰安万达影院举行隆重的首映式,泰安市五大班子领导出席并观看;一件是2018年12月,苏庆亮入选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山东人物(群体)提名;还有一件是泰安市岱岳区委组织部在大陡山村建立的苏庆亮事迹展馆开展。这一切都说明,苏庆亮同志虽然已经去世两年多,但他并没有走远,他依然活在我们中间,其精神依然在影响我们。同时也说明,只要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做实事好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党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本书的创作出版,得到泰安市岱岳区委组织部、宣传部领导的支持,为笔者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文东先生,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执行副会长、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委张立国教授,泰安市人大原副主任刘汉玲女士,泰安作家同仁谭践、陈玉玺、孙其昌、子丁等先生,对本书的创作修改,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作者于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