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妈的谎言
文‖·朱大志
深秋,黎明前的最后那颗星星还未隐去,东方刚现鱼肚白。村外田野里便人影晃动,开始忙碌了。
梨园村的刘焕起老汉和刘婶早早起床,吃罢饭,按约定好的时间地块,来到五里地以外的徐家屯。
刘叔是村里有名的庄稼把式,农活样样精通。随着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渐渐地,像他们一样70岁的老人,再也显不出耕套犁耙那些传统的劳动技能。这到让他心里有点憋屈!自从当地发展大蒜经济,他觉得又有了用武之地。哪里能闲的住?这段时间,给这家、那家的帮忙打工,出手的活,都被人家相中。
种植大蒜,是纯手工活。红土地里有讲究,地要整得平,土要尽量要细松软一些,否则不好下种;蒜种按的要稍微深一点才好,不然浇水后蒜根蹬出来裸露在地面。刘叔刘婶干活比一般人还要多用一点力,蒜尖带露不露,恰到好处!用小石辊压平,再打专用除草剂盖上地膜。覆膜要拉紧展平,撒土要均匀,不能多也不能太少了。多了会遮挡阳光,影响光合作用,少了压不住膜,起大风会刮起来!
这农活虽然不是力气活,但是起得早,时间长。一天下来十个多小时。乍干,晚上回家,躺床上,浑身酸痛得有时候睡不着。刘叔、刘婶俩人每天能挣到240元。虽然累点,老两口非常高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过了时节,老两口去哪里找这么高工资的活?

微风吹过田埂,温暖的阳光照着劳动人的脊背。刘叔黝黑的脸庞挂上了汗珠。人们挥动着不同的劳动工具,说笑着,一点也不耽误手里的活计。大道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田间不远处,联合收割机,马达轰鸣。今秋因为雨水轿多,把争秋抢种的战线拉长了……
好一幅美丽的“三秋”画卷。
中午时分,人们正忙碌着盖膜。忽然,刘婶的老年机响起来,她转过身去,在背阴处一看,几分惊慌起来。
“俺接个电话!”并示意大家不要出声。
“额,什么事啊?!”对方是闺女打过来的。
“我没有打工,都这个岁数了说什么也不再干了!”刘婶沉住气故意放慢声音。
“像在地里说话啊?”闺女问。
“就是嘛,跟你爸一起,来咱家地里看看小麦出苗了吗?”
“你说来看看?不用挂念,等你工作不忙了,再来就行!没事,没事,都好好的呢。挂了吧!哎——”
放下手机,刘妈松了口气,被这一通谎言憋的脸都红了。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这笑声融合在秋天的暖阳里……
2021、11、15



作者简介:朱大志 男,籍贯山东 ;现任东阿县鱼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中共党员,东阿县曹植诗社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2017年开始尝试业余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发表在《鲁西诗人》《东阿文艺》等纸媒和各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