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考大学
崔芬
昨天,我家小孙女一进门就说:“奶奶,我要看你怎样在家考大学”。一句话听得我云里雾里的,不知如何回答。看我愣神,大孙女忍俊不止。示意我低头并附在我耳边悄声说:“她刚才问我奶奶在家干什么,我就说奶奶在家准备考大学”。我直身皱眉,大孙女立马后腿几步笑着说:“这话可不是我一个人说的,爷爷、爸爸、妈妈都说奶奶好像要考大学,考大学不好吗?考大学是不是需要疯狂购书,发奋读书呢,奶奶你考大学为什么还要带着我和妹妹读书呀?”大孙女的一连串问题终于让我明白了小孙女话的意思。
说来话长,两年前我的朋友梁峰对我说:“你与其让你家孙女学模特,还不如带着娃读四书五经,不但能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还能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理想,学国学是终身受益的”。梁峰的话进入我耳孔的同时,也狠狠地砸在我的心上。我只听说过“四书五经”这个词,除过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高中时学的《硕鼠》外,其余所有浑然不知。惭愧使我好长时间不曾有过的”脸烧”之感再次出现。曾经不止一次地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心跳脸红,愧对“教师”称号。
道别梁峰,顾不得进家门,也忘记了节省流量(我在外边从来不开流量),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百度搜索到如下内容: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经”,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
谁能猜想我看到这些文字时的心情与举动,拍着自己的额头自言自语:“可怜的人啊,再不读就枉为中国人了!可是这么多书,从哪本开始呢?”
我给梁峰打电话,她告诉我先读《大学》、《中庸》,我立马在拼多多上搜索下单。
等待书的日子,我从百度搜索到《大学》,一字一画抄了下来。开头一章,读起来比较顺利,再往后就感觉没办法理解,因为引用太多。一会是《大甲》,一会是《秦誓》,一会又是《康诰》《盘铭》。出现最多的是“《诗》云”,短短一段话竟然有三四处。《诗》是什么,我又百度查阅,才知道《诗》就是《诗经》,古人称之为《诗》。既然《大学》中引用如此之多,还不如先读《诗经》,再读《大学》,或者两本书同时读,我立刻买了《诗经》。下完单又想《大甲》《康浩》《秦誓》又是什么书?百度告诉我这些都是来自《尚书》中的文章,《尚书》古人称之为《书》,我又买了《尚书》。书买回来之后,我先翻开《中庸》,又一次睁大眼睛。第二章四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以“仲尼曰”开头,其余每个自然段都是以“子曰”开头。也许我的性格决定了我善于追根求源,我又下单了《论语》、《孔子世家》、《孔子故事》、《国语》,为了方便阅读,还买了配套的解读本。有朋友告诉我,有一种歌诀诵读法,读起来很愉悦,可以在喜马拉雅上听。没想到,听了之后我又买回了这些书的不同版本,因为读音解释各不相同,我想对照着学习。看着这本书,查阅着那本书,往往是五六本书同时打开。不但孙女说我疯狂购书,送快递的人也说:“你家可能得盖个书库了”。
家人们之所以取笑我“考大学”,就是因为书中书,我不仅买齐全四书五经,还买回了《史记》、《孙子兵法》、《道德经》、《古文观止》、《战国策》、《资治通鉴》、《孝经》《了凡四训》、《增广贤文》、《千字文》等等等等。如果有钱,我真想把所有的经典搬回家。没想到缩衣节食的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的我,买起书来竟然如此大方。有读本就得有解读本,一个人和一个人的解读又不同,为了领悟经典蕴含的精髓,全面吸收其精华,我又买回不同版本的解读本。感觉自己像蜂蝶穿梭在万花丛中一样,痴迷不返。晚上哄孩子睡后起来读书,早上五点准时起床,读到孩子上学。把孩子送到学校,我推车回家的路上,插上耳机,听喜马拉雅讲《易经》。进门一边收拾屋子一边听“天猫精灵”诵读《道德经》;做饭时就打开手机,听群里老师们读《诗经》;中午送了孩子,不是邀请爱读书的朋友找个僻静的地方读书,就是回家趴在床上,摆开读书八卦连环阵。一旦进入读书模式,就忘记了身外之物。忘记接孩子的错误时有出现,把玉米棒子煮成碳棒的事情时有发生,接孩子回家才知道把米放进电饭锅却没有压开关的尴尬屡见不鲜。
心底总有一种声音,中华经典璀璨,我的余生太短。每当读到《论语•述而第七》第十九章时,我就忍俊不止,感觉孔子是在说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总担心这些书读不完突然暴病身亡怎么办。一想到这,就想告诉人们抓紧时间学习传统文化。这种想法导致出别人无法理解的举动——送书、游说。买大字拼音的《孝经》送给和我孙女大小差不多的孩子或是孩子家长;买《道德经》《诗经》送给朋友以及兄弟姐妹;动员大家读书,逢人就说学习国学的好处,抽空就在抖音平台宣传国学经典…
收回思绪,我笑着对小孙女说:“来,把《孝经》第十章背过,今天就考上大学了,我们一起考大学。”
千金难买我高兴,打开书本徜徉在花海之中。酿佳蜜,先采花!
2021---8----24早

作者简介:崔芬,西安市阎良区北屯中心小学高级语文教师;都市头条责任编辑;阎良区作家协会会员;阎良区散曲协会会员。喜欢文字,善于用文字表达情感。曾有拙作发表于《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今日阎良》、《飞机城生活报》及各大平台。有诗作收录于《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诗集》、《慕色中的城步》以及《荆山文丛诗歌卷》;有童谣收录于《西安市2018年优秀童谣评选获奖作品集》;有散文收录于《荆山文丛》;有散曲收录于《学诗》;有论文收录于《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中国科研交流》、《阎良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集》;有多篇论文获得市级一等奖;创编了《北屯中心小学校本教材——娱乐健康》。写作主张:不动真情不动笔,抑恶扬善觅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