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作 者 张 印 珍 (中国)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 总 编 火 凤 凰(海外)
图片来自百度
邮票的记忆
文/张印珍
那年月,农村里谁家有在外地上班的参军的读书的家人,都会对邮票有印象。记得那时候,我常常去上村马庄供销社买邮票,给在承德国营食品厂上班的爸爸写信:“爸爸,寄来的钱收到了,家中一切安好。庄稼已经收割了,收成还好。我娘身体还可以。妹妹小英挺可爱,三哥去县二中读书了,二哥还在部队上表现很好,大队里又敲锣打鼓给我们家送来喜报,二哥又是五好战士。来信透露快批准了,提升了副营长,大哥大嫂和侄子侄女们都好。”
爸爸一来信,娘就让我念信。我常常把信中大概意思说给娘听,娘不过瘾,一定逼着我念信,一句一句地念。好像想从爸爸一句一句的信里听出点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倒是觉得难为情,哈哈。就对娘说,不都给你说了吗,就是这个意思。我娘生气地说,白白让你念书,连个信也不给念。我只好一句一句地念。娘才过瘾。哈哈!

邻居大娘写信念信的差使都来找我。
那年公社里派我去参加县里文化馆举办的研讨会。认识了一个天津的城关插队的知青,那人很有文采。半个月的会议结束后,回到家里,不几天就接到他的来信。满纸的踌躇壮志,什么“雄鹰展翅飞,沧海腾蛟龙”,什么文学的魅力,什么青年人的理想之类。总之那一封封的信里,点亮了我灰暗的生活。心里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他发表了小说,我为他欣喜。那段时间我们都在广阔天地里劳动,靠着互相鼓励渡过每一天的劳累和枯燥的日子。也是我生命中较为充实的岁月。他后来的一封信是县财税局来的。哦,他已经被安排工作了。我还在家里劳动,他想帮我在县城介绍临时工。可公社有规定,劳动力不能外流。无奈,我只能劳动,推独轮车,冬天修水渠,田间管理庄稼,春播秋收,秋收秋种,听广播小喇叭,给公社广播站写稿子。哦,对了,寄稿子,寄信都得用邮票。
后来,我父母都去世了,我还得靠着给爸爸厂里写信,十封八封的带着我的心愿和期望给我爸爸厂领导写信。
尊敬的厂领导:
我是贵厂职工张洪志的女儿,我父母双亡,没有了经济和精神支柱,心境悲凉,生活极度困难。我大了,公社里给我安排民办教师。而我妹妹还小,15岁自己在家农活很苦,回家还得自己做饭,因父母去世她的身心备受创伤,一言难尽......恳请贵厂领导能帮助我妹妹安排工作。万分感谢......
三番五次地买邮票,写信,将满腔的希望和哽咽投进绿色的邮筒。终于厂里来人了。先是在我们本县给承德对口业务单位联系,给我妹妹安排了临时工,食品厂包糖。淡季有没活儿了。妹妹又来找我了。我就给妹妹出主意,这临时工咱不干了,你去承德厂里找领导,就是要求工作,别回来了。县交通局退休的小叔叔陪着妹妹去了承德,和厂里领导们见个面说些请求照顾我妹妹的话。(那时,我考上沧州师范了,读书没时间陪她去)我妹妹开始在承德也是做临时工,后来有了指标厂里给转正了。当然也是我爸爸原来在厂里人缘好,爸爸的朋友,我的唐叔叔,做业务副厂长的原因。妹妹安顿好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现在妹妹退休了,有退休金,走走旗袍秀,唱唱歌,生活也稳定。

我师范毕业后,在本县成家教学,阴差阳错,后来调到宁波。后来收到沧师同学寄到河北吴桥县的信而转到宁波,我刚到宁波,感觉远离故乡的寂寞,所以,就开始书来信往了。读信写信就成了生活中的一件不可少的牵挂和期待。哦,来宁波38年的时间里,我们的信是互相的精神力量。只可惜没保留。丢掉了时光中的一些美好,这些都是邮票的功劳。
后来女儿进了幼儿园,我工作在机关,空闲时间开始写作了,写好也不知道寄往哪儿。见到一本《文学港》主编是李建树,我就不知深浅地将厚厚的稿子,装进一个大信封,寄给了《文学港》主编李建树。嘿,想不到,我竟然接到他的电话,让我去一趟。我好似得到皇帝召见似地开心。忐忑不安地去了,谁知他竟是个慈眉善目,语言不多的老头。他直说,我知道你有话想说,文章是靠磨出来的。后来,李老师在《文学港》上给我发表了不少作品。有时一期里就有我两篇。那时我这是太开心了,我成功了。我想起邮票的功劳。小小邮票改变我人生,小小邮票,让心与心相连。真是想念使用邮票的纯真年代。
还有一件大事情,我更不能忘记邮票的功劳。那就是我到了宁波后住在宁波乡下婆婆那里,可是到了我女儿开始读书时,就麻烦了。农村居民户口,不能在城市读书。单位分房,只有领导的。而我不甘心让女儿在乡下读书,单位领导解决不了。我心生一计,何不给分管区长写信反映我的困难。一封一封,写了不下十封信,区长到我们单位来了,问,张印珍是什么情况。单位领到说,她市内没房子,孩子在市内没户口,不能在市内入学。区长一听,说“内部解决!”单位领导犹如得到圣旨啊!这下,我们计经委的柴主任开始出马,到处给我找房子,在江东中介街75号大杂院里,找到了房子。72家房客一样,木结构。没关系,我女儿从此就进了四眼碶小学,后来考了宁波一中,宁波大学,现在在机关工作。当然她能进机关工作,除了邮票的关系还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得感谢,原发改局领到的关怀支持。

哦,小小一枚邮票带给我人生不少变化。
但是油盐酱醋,已经让我把这邮票的事情忘记了,只到那一天在宁波莲桥第,遇到了宁波籍的孙传哲,才知道他就是中国邮票的设计人。
孙传哲,是中国著名的邮票设计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位邮票设计家。曾任邮电部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室主任,高级设计师。邮票设计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金鱼》等在全国评奖中获奖。这才引出我那些关于使用邮票的人生故事。
更意外地是 ,在莲桥第孙传哲的纪念馆里,我了解了他的传奇。
孙传哲1915年生于宁波天封塔之下,她父亲是当时位数不多的宁波私人藏书家之一。藏书楼为“蜗居芦”,后藏书赠给天一阁,和宁波大学。
他启蒙于父亲的美术艺术教育,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专科美术西洋画正科。1933年毕业后转入徐悲鸿主持的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深造。1937年日本侵略宁波,在飞机的轮番轰炸下,他举家外逃。在上海街头卖字画为生。就在极度困顿之时,他见到上海申报上一则广告,欲招一名专业邮票设计人员,他当即报名。只招一名,竟然参加考试报名的有140名。考试试卷是要求每个人当场绘制一张孙中山先生的像。要求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他凭着自己的艺术功底画了一张孙中山穿西装的像,竟然被考官看中,脱颖而出。被录取进南京邮政总局驻沪供应处邮票科,从此开始了他的邮票设计生涯。
然而,正在高兴的他,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任务。国民党腐败,民不聊生,通货膨胀。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国民党政府宣布使用金圆券作为通货用币。孙传哲的任务是在邮票上画国民党党徽。这让他极为痛恨。他不声不响地拒绝了,却在邮票上用了考试时用的孙中山的像。竟然通过。这却是唯一的一套没有国民党党徽的普通邮票。
1948年国民党垮台时,上司奉命为他办理了去台湾的船票,这紧要关头,他凭着艺术家的正义感,一次次拒绝了上司的逼催。
在人民解放军进军的炮声中,他听到了新中国的召唤,看到了艺术之路的希望和曙光。
1945年孙传哲奉命进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邮票设计的一名专业设计人员。这是他邮票设计艺术之路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他心怀报国之心,走南闯北,体验生活,采风。一个人绘出了150余套邮票。国际上最多的是一个人绘出30套。
1981年奥地利双11国际邮票会展时,他接到了邀请书。88个国家权威邮票设计人员,他是代表中国发言的一个。外国人高呼,东方艺术太美了!孙传哲被联合国聘请为特邀邮票设计师,这是莫大的荣誉,为中国争光!是宁波人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
他在杭州,无锡,南京,上海,扬州,镇江,举办个人邮展时,人潮攒动,水泄不同,还挤垮了桌子,哈哈!
真是缘分无声无息就来了,我就是这么无意中走进了莲桥第,遇到了孙传哲,遇到了我使用过的邮票,引起了我的回忆。
我还知道了邮票出现以前,信件是由收信人付费的。一天,英国绅士罗兰·希尔散步时,看到一个邮递员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年轻姑娘,那姑娘接过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下就把信塞回给邮递员,执意不肯收下。邮递员就和姑娘吵起来了,希尔就代她付了钱。然后问她为何不收下这封信,姑娘凄然地告诉他,这是她远方的未婚夫的来信,但因邮资昂贵,她付不出这笔钱,就与小伙子约定,如果身体安好就在信封上画个圈,她就不必取信了。 这一偶然的事件,使希尔下决心要改革邮政制度,于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今后凡寄信,须由寄信人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英国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1840年首次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罗兰·希尔当选为皇家邮政部长。
地址:望童北路45弄76号108
姓名:张印珍
手机:15557875897
作者简介:张印珍(1953~~)网名觅真,中国大陆河北沧州人。现居宁波。作品散见海内外纸媒、网媒,近年来,着力于现代诗创作,被人誉为东亚鸽子。
虽是宁波市作协会员,出过散文集《心灵花园》,《花开的声音》,也出过诗集《荒漠微光》,正在准备出第二本诗集《新芽》,部分诗歌录入《上海滩诗叶》进入大世界基尼斯,但她认为一切荣耀与辉煌,都是印第安酋长头顶上的羽毛,与诗无关。诗具佛性,救赎自己和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