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的红色圣地
文/丁明亮
绵延八百里的沂蒙山,人杰地灵;沂蒙山崇高、险峻而神秘,让人心生仰慕,尤其是作为一个红色革命圣地,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无数人前往。薄雾笼罩下的沂蒙山神圣而又雄伟,站在山底,望着若隐若现的山峰,是那样的沉静和厚重,我知道脚下的土地曾有无数优秀中华英雄儿女,多年前的战役至今仍然浮现在我们面前,连山雾中也带着英豪之气。沂蒙山作为革命圣地老区,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同敌人进行了顽强而卓越的斗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通过银幕、荧屏、报纸和杂志传播出去,让人们了解这里的英雄故事和壮烈事迹。我们通过《南征北战》、《红日》、《沂蒙颂》、《红云岗》、《红嫂》、《血战岱崮》、《激战孟良崮》等优秀作品,对沂蒙山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亲自登上沂蒙山,更有一番别样的激动与期待。
沂蒙山犹如三十而立的汉子,孤傲而又旷达,雄性而又不失柔情。看,山里有风轻轻地吹,有草柔柔地摇,有鸟悠悠地唱,更有那溪水流跌山谷,山鹰飞掠断崖。沂蒙山坐落于山东省临沂市,是沂蒙山革命老区,也是山东省委诞生地,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早在1938年,在党的正确带领下,建立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以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全国也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无数爱国革命将领,领导人工作的遗迹,还有沂蒙山人的付出与牺牲,启蒙精神直到今天依然被我们传唱。

巍巍沂蒙山,犹如沂蒙山人的脊梁,发生了多少英雄故事,滔滔沂河水,在无声诉说着沂蒙儿女的勇敢与顽强。依偎在沂蒙山宽广的怀抱中,听着她轻声诉说的沂蒙人与情,听她歌颂战争年代的丰功伟绩,能够让我们感怀不已。这里每一座山头都曾燃起过抗战的烽火,每一个村庄都曾举起过抗战的旗帜,每个人都曾拿起过抗战的武器。虽然这片土地贫瘠而又贫困,但善良质朴的沂蒙山人民爱党、爱军队,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沂蒙山八百里连绵不绝,曾用甘浏的乳汁为战争淬火,用独轮车碾碎精良的美式大炮,这里有无数的英雄儿女,有无数的英雄传说。
身处沂蒙山之中,地下有长眠的英灵,还有健在的革命前辈,这些都值得我们缅怀,在这青山秀水中,自古以来孕育了多少圣贤。提到沂蒙山,不得不提及明德英老人,她是革命先辈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在抗日年代她曾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红嫂原型。照片中她的脸庞虽然朴拙,但是给人带来的是坚强与无畏,让人心生感动。明德英老人生于临沂市马牧池村,是一个聋哑人,没有读过书,目不识丁。在战争年代,她遇到被敌人追赶的八路军战士,此时八路军战士已经身负重伤,明德英见状果断藏起了小战士,在敌人的刀枪下她没有屈服,在敌人离开后用自已的乳汁救活了这名八路军战士,挽救了他的生命。明德英老人不仅是沂蒙山人的光荣与骄傲,也是中华大地,妇女优秀与崇高的典型。她用乳汁哺育了革命的胜利,滋润了共和国的成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十余万忠烈为国捐躯,血染沂河,有20万沂蒙优秀儿女参加人民军队,连妇女、老人、儿童也有组织地加入了人民战争的行列。沂蒙山见证了血与火,也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她们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保护家园、蠃得与敌人的斗争贡献出自已的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沂蒙精神,是“脚踏实地、勇往无前、永不服输、敢于拼冲、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沂蒙山人民,男子拿枪上战场,妇女在家支前忙;这反映了战争年代普通中国家庭的真实情况,支前基本上为老人、妇女,如沂蒙红嫂,就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充满母爱的英雄群体。一座巍巍高耸的群体,不仅有明德英、王换于,还有彭大娘、韩大娘、张大娘、丁大娘,她们是千千万万无名无姓的“红嫂”的代表。沂蒙山地区人口420万,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支前民工超过了120万,有几十万优秀青年加入了八路军、解放军,为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蒙山静默、沂河无语。在多年与敌人艰苦的战争中,数百万沂蒙山人不怕苦、不怕难,敢于流血和牺牲,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10余万将士血流疆场。不会忘记拥军支前的沂蒙山纺线车、织布机、小推车;不会忘记诞生于沂蒙的《沂蒙山小调》、《永远跟党走》;不会忘记“一粒米,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事迹;不会忘记沂蒙人民的大仁、大义和大爱。陈毅元帅也说过:“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他掷地有声的回音,至今仍然回响在我们耳前。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善良、博爱、坚韧和无畏,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歌曲,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对革命的无私奉献,“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必将千代万代流传下来。
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党政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用自已的智慧和勤劳,奏响了改变家乡的凯歌。人们整山治水、铺路修桥、架电修路,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虽然我们远离了战火的硝烟,新时代沂蒙人民将继续传承沂蒙精神,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等进程中,也涌现了很多“沂蒙新红嫂”、“山东省十佳兵妈妈”等先进典型。还记得五换于对自已的儿媳妇说:“咱的孩子死了,咱还可以再生。烈土已经牺牲了,咱要足给人家养不活,人家就没有后代了!”在沂蒙山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下,山东党政军在血与火的岁月里,成为中国革命版图里重要的一个战斗堡垒。这些都指引着我们到沂蒙红色故土寻根,沂蒙精神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今后要继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也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回望历史,沂蒙在古代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现在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批发城已闻名全国全世界,成为物流之都,有“南义乌,北临沂”之称,没有了以往的闭塞和贫苦。如今的高速五纵五横,未来沂蒙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京沪高速贯通南北,京沪高铁二线也是中心穿透,已如虎添翼,把沂蒙地区推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进入沂蒙山,我们感悟于红色情怀,领略着俊秀风光,也看到了沂蒙了沂蒙山的快速发展,现在的沂蒙正以前斫未有之势大踏步迈向未来!走在这片土地上,这是曾是无数革命英雄英勇奋斗的地方,我们被先烈们的一往无前、永不服输、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所感动。这是他们震撼人心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我们前进的道路亮起了灯塔,先烈们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大山啊,顽强的沂蒙山。有过硝烟战火,有过劫难沉浮,也曾有过功勋。沂蒙的人民曾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老区的母亲曾用乳汁哺育八路军、解放军的伤病员,沂蒙山啊,慈悲的山。使饥饿的得到食粮,使贫困的变得富有,使画家寻得风景,使诗人觅到灵感,使哲人获得感悟。
把心交给祖国,把爱献给祖国,新沂蒙大沂蒙愿为蒸蒸日上的祖国添一把沂蒙山柴,愿为丰收的岁月献一瓢情深意长的沂河水。沂蒙,我心中的红色圣地;初心不改,砥砺新程,牢记使命为更大更美的富民强国的中国梦在前行。

【作者简介】
丁明亮,笔名丁训杰,毕业于泰安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进修于山东中医大学中医学。临床医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新时代诗人会员,临沂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汉语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作家文苑报》特约记者,《北京精短文学》签约作家,《文学欣赏》签约作家,《作家摇篮》签约作家,《当代文学家》签约作家,《渤海风》济南市分会主席,《当代文学家》济南市分会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青年文学家》、《中国乡村》、《参花》、《济南日报》、《当代健康报》、《教育前沿》、《作家天地》、《名家名作》、《中国乡土文学》、《唐山文学》、《神州》、《鸭绿江》、《牡丹》、《散文百家》、《读书文摘》、《作家摇篮》、《渤海风》、《文学经典》、《文学家》、《文学世界》、《时代作家》、《诗词楼阁》、《中华诗歌报》等全国主流文学期刊。文学作品在全国获奖若干并录入多种文集。代表作品有《中国精神组诗》、《中国力量组诗》、《中国医生》、《东方有一条龙》、《把赞歌献给党》、《我的家乡沂蒙山》、《沂蒙山颂歌》、《我心中的红色沂蒙》、《我心中的红色圣地》、《红色沂蒙辉煌壮歌》、《新农村赞歌》、《白衣天使赞歌》、《中国农民赞歌》、《一块石头的眼泪》、《千年要等的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