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举办的第四届《讲好山东文物.守护齐鲁文化根脉》征文,在山东的千里江山掀开了文物文化大比之年的序幕。我参赛的《腾云驾雾的人》一文,在这个庄重的考场入选,感到非常幸运。万万没想到我的征文在投票活动中,能取得票数占上游的六万多。按捺不住心头激动,把六万票诞生的过程回报给大家。
先说腾云驾雾是怎么回事。我早知肥城市王庄镇孝堂峪村有腾云驾雾人一说,压根不信。我八十年代做史志工作时,多次到村里采访,淳朴善良的孝堂峪人不愿张扬自己的成绩。直到前不久,应镇文广站姜站长之邀,看了王庄镇有关红色教育基地的资料,才知道腾云驾雾人的来龙去脉,根据这些内容写了这篇参赛文。
原来,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孝堂峪村民借助三面环山的有利地势,把地道联通堰屋子(类似延安的窑洞)作为天然屏障,一次次掩护区、县、泰西地委机关干部,以及八路军军政人员和伤病员隐身。日伪军过筛子一样,把个村子筛来筛去,不见一个八路军人影。汉奸们惊呼“被腾云驾雾的人救走了?”村民们在刀压脖子的生死关头,不怕牺牲,不怕被抓捕毒打,不怕大片房屋被烧。整个村子无一人通敌,是个铁板一块的抗日堡垒。村民遭受了严重摧残,在这里脱险的革命干部和八路军伤病员却毫发无损。一是靠孝堂峪人无穷的智慧和坚如磐石的红色初心;二是凭借地道的巧妙艺术和堰屋子出神入化般的隐蔽。
我的101号征文《腾云驾雾的人》入选后,孝堂峪村支部书记刘宗方和镇文广站站长姜凤梅,听说家乡的红色地标—地道、堰屋子,登上了省级文物文化展示的擂台,欣喜若狂。投票活动的七天里,刘书记和姜站长亲自坐镇,首先发动孝堂峪全体村民(会用智能手机的)投票,有的村民联系在外民工以及上大学的学生也参加投票,镇机关职员、中小学师生以及这些人的朋友,也加入了投票队伍。票源来自大江南北全国各地,迅速汇集六万多票。
以前我参加过许多各式各样的征文活动,投票时尽管绞尽脑汁动用各种人际关系拉票,最多的一次还不到一千票。这次破天荒得了六万多票,不是我的人气骤然升腾,而是我的这篇征文里,红魂荡漾的孝堂峪精神陶醉了家乡人,也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之投票。我不仅仅为得了万众支持票而自豪,而潇洒,更为家乡红色传统文化的空前振兴而异常兴奋。这个被称为“小延安”的村落里,地道、堰屋子还作为传家宝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被村民像保护眼睛一样地守护着。这里已成为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由衷地感谢这次大赛,把奔腾不息的红色文脉开发得更加源远流长,给革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插上了翅膀!把从红色岁月里走来的孝堂峪,举荐成人间丰碑!让千千万万个孝堂峪式的红色信念化为红色使命,谱成了时代新篇。

创作思路:笔下历史人物分纪实、艺术两大类。地方志、人物志用纪实手法,写人物的生、长、功过、成败,都要扳倒磨砸碾—实打实,不许半点虚夸。人物评价用中性词,不用褒义词或贬义词,把广阔无边的褒贬空间留给人们,留给千古历史。
《腾云驾雾的人》是散文,把英雄人物的形象植入艺术载体,可以夸张,调动补充艺术情节,使人物更加丰满,更加高大。但要有限度,人物大树的每缕根系,都要扎在人物生长的历史土壤;一枝一叶都要伸展在历史的天空。那个环节脱离了人物所处的历史轨道,就是败笔。本人水平浅薄,不足难免,请老师们点睛赐教。
作者简介:田洪兰,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家协会会员,已发表诗文以及以及与人合作的歌曲五百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