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秦腔“前景堪忧、形容憔悴”之因
作者:李自立
2019年、2020年、2121年连着三年冬休,回老家我都去拜访了原彬州市剧团团长杨民权老师,总想和老爷子多次见面摩擦出一点火花来,然而久久未果。
码字匠心独具,灵独运,如果肚子怀孕了就像母鸡下蛋,下蛋不是,不下蛋更不是。母鸡不下蛋怕挨刀,码字匠不写东东怕失去读者。所以经常为了一个和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的问题,常常萦绕于心头,铭记于心灵深处,长期的徘徊揣摩不停。

2021年的春天出工前,曾经拜读了由陕西戏曲广播2020年2月20 日刊发的,由杨瑶编辑王梅审核的,关于1957年3月22日在《人民日报》刊载的,“秦腔大家苏育民60多年前发问:【为什么人们会说“秦腔落后”了?】”一文,可以说拜读此文后,关于“秦腔”的话题,又反复揣摩了一年,今天不妨谈谈自己的读文感受,顺便谈谈自己的想法,谨为拙见,贻笑大方,敬请高人前辈们指点批评。

苏育民(1917-1966)男,秦腔小生兼须生,秦腔“苏派”创始人。又名三意,号勇三,原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市。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三子。 自幼跟随其兄苏哲民学艺,十四岁即离开学校随三意社跟班学艺。期满后演出《花亭相会》《五郎出家》等戏,受到好评。民国二十六年,出任三意社社长,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达二十余年,主理社务,兼任演员。想必西北的秦腔前辈们都不陌生,所以一笔带过。

苏育民先生《为什么人们会说“秦腔落后”了?》一文,写于1957年3月5日到2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之际。
作为当时参加政协会议唯一秦腔名家,时任三意社社长的苏育民先生的发言稿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说“秦腔落后了”?》,2020年2月20 日陕西戏曲广播之所以再次刊发此文的目的,想必也是用心良苦,真正用意在于实想唤醒西北秦腔,特别是陕西秦腔界对于秦腔的重视。

苏育民先生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当时中国老百姓对于秦腔戏曲文化艺术的渴求需要角度,着重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秦腔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艺人和干部的合作问题。(二)领导上缺乏主动、群众观点不强。
然后紧接着又提出了关于秦腔戏曲文化工作方面的自己观点和措施:

(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艺人是愿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毫不保留的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二)展开学术竞赛。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中知识就是力量,要做好工作必须有丰富的知识。
(三)统一领导、集中力量。秦腔在辛亥以后一般的说表演艺术是很难令人满意的。要挖掘表演艺术必须从艺人,特别是老艺人身上挖掘。”

苏育民先生的文章,我拜读完至今也快一年时间了,之所以至今让我铭记于心,颖颖于怀,其实原因很简单,其实我还是同样的老生常谈而已。
首先我们说说老先生的话题观点之我见。苏先生首先说原因一是“艺人和干部的合作问题”。

秦腔是一门历史底蕴深厚的古老传统文化艺术。真的就像苏先生所谈。
过去的老艺人们,平生接受掌握了“一套遗产。……有政治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干部同志参加了戏曲工作,艺人原来不足的方面,他们给补上了,这应该是满意的。”

“问题也就发生在这里,干部同志有文化、有理论,但是对秦腔这个戏曲艺术了解得并不透澈,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就未能很好地团结艺人和谨慎地继承民族艺术的遗产。”
试弱弱地问一句,当今的政府文艺主管干部,苏先生在此文提出的问题,当今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知识更新换代了,你们把当年《人民日报》刊发的,苏老先生提出的问题都做到了吗?文艺工作管理者们和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家们,是不是要来个互相的取长补短?

苏先生在这个问题后边说:“这是一种缺乏合作、缺乏互相尊重的思想所致,是和党的团结艺人不相符合的。”
苏先生提出的第二个原因是“领导上缺乏主动、群众观点不强。”

“在挖掘工作上,没有具体组织力量有计划的进行,因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放任自流”。对于秦腔文化艺术采取了自生自灭的态度,“缺乏大刀阔斧的作法。”时至今日,从此文发表在《人民日报》至今大约有六十四个年头了吧。秦腔从1957年至1960年三年时间,我们的老一辈拍摄了经典的《三滴血》和《火焰驹》两部电影。而剩余的六十一年时间,我们的秦腔拍摄的电影有《屠夫状元》、《杏花村》、《千古一帝》、《铡美案》、《十五贯》、《寒窑记》共这六部电影,试弱弱地问一句,引起观众共鸣的、和《三滴血》《火焰驹》相媲美的是那一部?

所以文艺界的领导们的工作作风,是不是该令人深思,是不是该进行一次彻头彻尾的转变,对秦腔艺术不懂,了解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和艺术家们走的太远,是不是该从客观上进行改进?在客观上是不是存在脱离群众?是不是搞了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一个老百姓评头论足的事情,也不关乎老百姓的吃饭睡觉问题。但是,作为陕西人,作为三秦大地的子女,觉得秦腔在十三朝古都的陕西,在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陕西,发展的不如甘肃那么轰轰烈烈,感觉到确实很丢人。

除过苏先生谈到的两个原因,还想浅谈秦腔“前景堪忧、形容憔悴”的原因之我拙见,谈的错与对,谨代表个人己见,不代表任何官方态度观点,至于别人喜欢不喜欢,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秦腔文化艺术发展前景堪忧,除过艺术界和政界苏先生谈到的两个问题,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还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秦腔的唱腔技艺特殊化个性化。秦腔不但要要有浑厚实足的气息和底蕴,还要有发音的技巧,更要有甜美的嗓子,那么这些东西从哪里来?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在陕西和西北五省的各所大专院校,进行秦腔文化艺术唱腔知识的普及和人才培养。看看如今的戏曲爱好者,有嗓子的没气息,有气息的却不会发声,会发声的吧却不会保护嗓子,所以秦腔唱腔艺术技巧没有,自然的秦腔就成了后“吼秦腔”,只有气息和发声嗓音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秦腔的豪放和痛快淋漓,才会有情感和韵律艺术之美感。

二是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的缘故。自从907唐朝灭亡至今约有一千余年,千百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国人的语言表达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古时候,特别是大唐时候,根据历史查考,当时的陕西话估计就国语,而如今国语是普通话,普通话又以北京话为准,陕西话和西北方言仅仅是普通话的基础发音,因此,青年人和少年从小都学习普通话,当今普及了普通话,所以秦腔的发展自然地受到了局限性的限制,因此,秦腔被时代遗忘,秦腔演变成角隅地方文化,仅仅西北几省有发展和交流传唱也不足为奇。这或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吧。

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了,文化宣传的传媒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看戏必须去舞台底下、戏园子和大剧院,而如今媒体的各种文化精粹都在与时俱进,七十年代有广播、收音机,后来有了录像带,录音音机,再后来有了VCD、DVD、EVD,我们有了黑白电视、彩电,再后来有了液晶电视、电脑,如今人守一台手机,如果说手机知识,就连吃奶的幼儿,耄耋之年的翁媪,你说谁人不会?更何况如今,手机软件又是抖音,又是快手和短视频竞争激烈的时代。

所以,戏曲舞台和剧院,还有社团等文艺界的企业,在我看来要存活下去,必须依靠政府这座大山,不然艺术来源于群众,还原于民间的这个过程,如今时代靠嘴投资是人人无动于衷的。
四是秦腔本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自身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的秦腔分类比较粗旷,而如今,传统戏曲和现代戏曲艺术有了根本的区别。

传统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要让下一代传承传统的秦腔,秦腔人必须熟悉并渗透悠久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知识,没有历史知识,不但故事情节不了解,故人的语言习惯搞不懂,文字习惯搞不懂,那又怎么去理解人物,又怎么去抓住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又怎么演绎戏曲艺术人物的个性和形象,人物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就是秦腔艺术对老百姓的感染力。至少我是这样认识的。
现代秦腔,有了好的道具服装,有了好的媒体扩音设备,也有了好的配乐器具,更有了好的材料布景,有了好的演员。那么优秀的经典的剧本,要有经典的、能够打动观众心灵的唱词,不要把台词搞的像老太太的臭裹脚布,又臭又长。

多翻翻,多参考传统剧本,看看人家古人是怎么写剧本的,古人的那段唱词,不是七绝就是七律,最起码也是古风水准,韵律平仄押韵工整,通俗易懂有精致,而我们如今的戏曲唱词,有的台词就像喝了老太婆的洗脚水,让人呕吐不出来,又肚子浑身难受。
五是秦腔艺术发展传承工作和新时代要步伐一致。把戏曲文化艺术和时代声音联系起来。多写现代剧本,多写跟新时代有关的剧本,多写经典剧本,不要舞台上只演过去的东西,没有时代气息,戏曲只有注入时代的血液,才能吸引下一代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回忆过去,我们的传统戏,为什么老百姓说传统戏曲就是“不是相公招姑娘,就是奸贼害忠良”,就是因为我们的秦腔内容单一,没有做到雅俗共赏。
六是培养新一代,传统文化国粹进校园还要继续给力一点,投资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和队伍,让他们成为未来秦腔发展传承的主力军。
过去我们的秦腔演员,多半都是有两个原因才去从事秦腔文化艺术工作的,一是因为家贫上不起学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不饿肚子。二是念不起书,可是自己又不想向命运低头,所以才从事了秦腔这个文艺工作。因此,由于文化底子薄,学习戏曲也可想而知,受了不少委屈,也吃了不少的苦头。因此戏曲传承工作要从娃娃抓起,要从莘莘学子抓起。

秦腔艺术人才的培养,要靠老一辈,要靠艺术院校远远不够,要让每个学校的校园都有秦腔的气息,最起码在西北地区,我们的秦腔要无处不在。
要让我们的秦腔专业团队在演出闲暇抓时间,不但要在排练写作新剧目同时,要多培养几个秦腔爱好者和秦腔学习者,好让他们代替我们老一辈接过手中的红旗,把中华民族的国粹和优秀文化,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让秦腔唱遍黄河流域,让秦腔唱响大江南北,让传统戏曲文化艺术这面旗帜,迎风招展,再创辉煌。

2021年11月12日于彬州泾水茗苑

作者简介:
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文昌侍郎,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彬县中学,果洛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试验检测员。
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
作品刊发纸媒和各种载体。
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