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抗美援朝战地日记》(之十一)
整理/加贝
原文/张富文
诵/墨竹
上午,在家务议事厅,大姐讲了父亲抗美援朝战地故事——可爱的料疆石。虽然我看了父亲的日记,很想知道打坑道是怎么回事?看到这个故事,还是想先把它记下来,真的很激动,也很有教育意义。在这次谈话中我也意识到自己记述时,所弄错的一件事,那就是父亲入朝时,是省立南中的高中生,而不是中专生。父亲参加抗美援朝回国之后,又复习考取了郑州煤技校,之后又考上大学的。

大姐说,父亲入朝参战时,只是个年仅16岁的高中生,投笔从戎,满怀报国热情,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把最宝贵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
他的战友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怀着报国之志,入朝参战。有东北的战友、西北的战友、有来自富庶的鱼米之乡的战友,也有来自苦寒地区的战友,生活习惯各有不同,文化程度更是参差不齐。
建国初期多数战士文化水平不高,但父亲所在的部队是喀秋莎火箭炮坦克部队,技术素质要求过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边战斗边培训,又随时面临很大的战斗减员,艰难可想而知。
父亲当时的文化水平在他们坦克团几乎是最高的,也是团里的文化人,当然很受重视,也成了团里的“小老师”。并且在通讯、战斗器械装备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上也很强,更是团里当仁不让的小老师。但生活经验、阅历、战斗经验上是要向老八路老革命们学习的。

有一次战斗间隙,团里又组织大练兵。进行保家卫国,爱祖国爱家乡的大教育和战斗器械的技能大培训。偌大的训练场上,军事培训结束了,接下来让战士们畅谈自己可爱的家乡,以缓解多数人的思乡之情,激励战斗意志。大家不分上下,群情激昂,畅快地谈起自己可爱的祖国、可爱的家乡……谈起家乡的秀丽山水、父母亲人、美味佳肴,不一而足……谈着谈着,战士们有哭的,有笑的,大家非常想家啊!
突然,一个战士举手大声发言了:“我的家乡到处都是料疆石、到处都是黄沙,就是不长庄稼!那能是可爱的家乡吗?那还叫可爱的家乡吗?”问的大家一愣一愣的,猛一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连连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政委点名:“富文,你来回答,讲一讲。” 父亲这个文化人“小老师”也愣在那里不知怎么讲才好?
情急之下,“小老师”说:“料疆石、沙漠就是不长庄稼,也是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当时的老父亲年少又单纯,就知道爱祖国爱家乡,觉得人家思想落后,但回答的又没有说服力。于是大家激烈地论战起来,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你说我不爱家乡,我说我说的是实话,就是不长庄稼,乡亲们吃不饱饭。我说你落后分子,你说我“反动”、不是真爱国。争来争去,把那个提问题的战士委屈的都哭起来了……
连长指导员听着战士们的激烈争论,也在整理着思路,只好命令战士们停止讨论,统一思想,不能上纲上线。还是指导员有水平,耐心的一番讲解,深入浅出,化解矛盾!让大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要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去,誓死保卫新中国!指导员讲了什么呢?我很好奇,继续往下看。

大姐说,指导员给战士们讲,我们的祖国宽广辽阔,美丽富饶,当然也有大漠荒原,戈壁沙漠。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不论你的家乡在哪里,在塞北还是江南,在高原还是南海,是富庶还是贫瘠,这都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可爱的家乡!我们的新中国就是要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让沙漠变绿洲、让贫瘠的料疆石地变良田。让老百姓耕者有其田,能吃饱饭,让贫苦百姓都能读书识字有文化,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美丽的乐土……听到这些话,战士们群情激奋热烈鼓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当时战士们憧憬的美好未来。我们新中国早已实现了!一切美好如约而至,可以告慰英烈了。如今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科技走向了世界的前列,民心所向!所向披靡。
审核:梦梁
复审: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