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法进行到底
一一学习张旭光先生《行书八讲》感悟
文/侯振宇
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而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幸福,又分物质的和精神的,每个人的侧重点又不同。如毛主席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牺牲了六位亲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董存瑞黄继光雷锋。幸福,有事业上的,有生活上的。事业上的,一生能把职业事业爱好统一在一起的人是幸福的,因为在短暂的人生里聚焦一点,没有分神,如启功,欧阳中石,张旭光;生活上的,一生能爱人情人恩人完美结合在一个人身上,没有分心。如陈忠实先生《白鹿原》中的朱先生,让老伴给自己剃完头说“我想把你叫声妈“,回到房里睡下后就咽气了,他怀着一种满足和感恩微笑着走了。事实上,事业生活如此完美无缺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人生,但是不现实的,有人说“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活到七老八十,要形没有形了,头晕眼花,弯腰驼背,发稀须白,丢东忘西。要名没名,退休之后,回归家庭,陪同老伴,看管小孙,入托上学,有姓没名,老张老李,某某爷爷,到无姓名,那个老头。也有长青树,如书画家,理论家,教育家,桃李满天下,老了仍然有人求教有人牵挂,他老的不孤单不寂寞,四季长青。这是怎样的人,这是多么让人敬佩的人!

张旭光先生,我初识是看到他的书法作品,有传承,有功力,有学养。继而是在书画频道看他的书法讲座,后来又买到他的《行书八讲》拜读研习。
张旭光先生集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于一身。书法家,由参加国展获得无数奖,到书协副秘书长,组织策划无数次的展览;书法理论家,出版《楷书》《行书》教材,《张旭光诗词书法集》,《中央数字电视行书技法四十二讲》,提出了“重读经典“,“到位与味道“,“激活唐楷“等观点。书法教育家,在日本、韩国,联合国总部进行书法展和讲座,创办北兰亭,举办上已雅集书法展览研讨,多次出国展览讲学。
听一听看一看欧阳中石先生为《行书八讲》的序言,“张旭光是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组织活动家,并且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也是我的学生“。并概括讲了五点进行肯定。

一是“行书学习之路“,二是对王羲之行书笔法之“方与圆“的分析、应用,对结构之“形与势“的分析、应用比较透彻“。三是对行书临摹给出了一个好的、能见成效的方法,既“分析、比较法“。四是“创作三段论“。五是既通俗、实用,又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如“为何东晋时期出现了行草书高峰,以后再也未超越“的解释,发前人所未发;“闭合性规律“,行书的核心是“潇洒“,行书的神采主要来源于“变化“。总之,《行书八讲》汇聚了作者几十年的心血、经验和才情,再加上作者本身行草书创作水平高,长期担任国家级大展的评委,是中青年书法家中的领军人物,为当代书坛所公认。因此,他的体会和经验管用、可信,值得重视和推广。
能获得书法泰斗如此高的评价和肯定甚至是推广,真的难能可贵。
以我这个半路出家之人的角度学习和感悟,张旭光先生堪称当代的孙过庭,因为他有思想,有理论,有方法,正如清代书家王文治赞孙过庭一样“墨池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有的书家会写没理论,有的有理论著作没观点,有的好为人师没方法。而读《行书八讲》具体感知如下。

一、认真刻苦的学习临摹
张旭光先生受父亲的影响,爱上了书法。其父在陶瓷厂在壶碗碟上写字,其难度很大,如古人一样,拿在手上在不平的面上书写,双手悬空,没有功力,没有水平,没有自信,无法下笔。他自已几十年临摹,需要坚持,需要吃苦,需要耐力,需要方法,需要悟性,需要才情,需要学养,需要博涉,墨磨黑了,头发磨白了,由爱好成为书法家,由书法家到中书协的组织管层,不下一凡功夫,是不可能实现的。

毛笔到了近现代,被硬笔键盘取代,实用的写字与艺术的书法彻底分割了。选择书法事业,是需要勇气胆略和气魄的,因为书法是永无止境的长征,没有时间,没有目的地,需要投入时间,需要投入精力,需要投入资金,需要投入情感,有没有回报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报不知道,只有坚持学习临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同树根在黑暗的地下生长,什么时候露头,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不知道。为了传承,勇敢地担当,如后羿逐日,渴死在路上。这种担当是自己心甘情愿,不是谁要求他来担当。责任,使命,国粹不能消亡!

张旭光先生《行书八讲》共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重读经典“,讲行书学习之路,什么是行书?没写过楷书能不能直接写行书?这个问题离退休人员最关心,孙过庭“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通楷则少不如老“,而答案是肯定的。他从书法的发展来证明的。行书学习之路,从晋人入手,从王羲之入手,从《圣教序》入手,为初学者指引了方向,为迷茫者拨亮一盏灯。“创作三段论“,临摹性创作,依托性创作,吸收性创作,为临摹到创作如何过渡如何突破瓶颈教会了方法。并强调读书,丰富学养。
第二部分讲“行书笔法特点”,“解散楷法“,一是笔法最丰富,二是结构更富于变化。分析研究各种笔画。使转呼应。方圆兼用。轻重变化。以斜取正。 第三部分“行书笔法变化“,“变化“二字是行书的核心。
第四部分“行书部首“,强调“行书各部首简省与特点写出来。行书的部首写法突出了对另一边的呼应,故多有连写与改变笔顺的现象。每一个部首都是一个生命状态“。“形式多变,笔画减省,改变笔顺,连写呼应“。要动起来,活起来,丰富变化起来。
第五讲“行书的结构“,大小变化。开合变化。错落变化。收放变化。疏密变化。穿插变化。笔顺变化。等等,变化变化,方法方法,达到丰富。
第六讲“行书章法“,章法三要素,分行布白、题款、钤印。核心是阴阳和谐。“笔者,界也“。疏密、收放、轻重、虚实、快慢对章法都有调节作用。
第七讲“行书临摹“,价值,目的,方法,临的越像越好,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
第八讲“行书创作“,文以载道,强调书写内容的重要性。我手写我心,强调自作诗词的重要性。创作三段论。
还有令人深刻映像的是“闭合性或回互性“,“抵柱竖“,“楔子“,“最后一笔是补救一个字的最后机会“。

四、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书法,自古以来都家学师授。封建社会,文化压迫是不争的事实,书法更是仕大夫之家的家传,王羲之父子,欧阳询父子,文征明父子。无论是“口传心授“还是“口传手授“,都是有范围的,加之所授技巧都有保留,不断递减,非亲人员所得到的法是有限的。唐朝时期,唐王李世民重视下就开设了书法博士,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作为教授,但没有资料证明教出那位大家。可见事与愿违。孙过庭也讲“设有所会,缄密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而张旭光先生著书立说走进课堂电视节目毫无保留地讲解书法,传授自已的学习研究成课。拨开迷雾点亮心灯。这在书法处于萎缩阶段打了一针强心济。正如欧阳中石先生评价的“他的体会和经验管用、可信,值得重视和推广“。

五、走出国门的文化自信
书法作为“四大国粹“之一,文化的核心。党和国家提出了“四个自信“,压箱底的是文化自信,自信不仅说在嘴上,而是要做推广工作。在西学东渐的近现代,“四个自信“是我们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四个轮子,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化的加速器。张旭光先生无论在书协任副秘书长期间,还是举办北兰亭后,把走出去,传授书法技艺,从未间断,出访日本韩国,走进联合国总部,产生了很大反响!
张旭光先生的书法功夫书法理论书法教育成就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到位与味道“一语中的,待到“人书具老“的化境时,他的成就会更加灿然。
书法因硬笔键盘而式微,因现代媒体手机带来机遇。过去的面授,现在的线上,手机的随时随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有着广阔的天地。
学习书法,不是为了培养几个书法家。首先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是发扬光大。
学习书法,集中点是书法,而包罗万象。文字学,书法史,美学,建筑学,文史哲,宗教礼仪。
学习书法,是为了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坚强毅志,修身养性,内方外圆,追求真善美,做到“六个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尽善尽美,这是每个国人共同的时代责任和使命。

现在书法进课堂,“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中小学学生学有书法课,大学有书法研究生博士生,这样正轨的教育体系。
现在城乡有三亿多的离退休人员,很多人也拿起了毛笔学习临摹。
学习书法的队伍不断状大,这与启功欧阳中石等老先生的坚守,有张旭光先生等一批中生代的传承,更涌现了郑晓华,邓宝剑,白锐,于钟华,解小青,张志庆,邹方程,张红春等等一大批新生代的接力,从物质上人才上机制上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书法的春天就要来临!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国家领导人一时兴起,而是有着继承发扬走出去的含义。
文化自信,需要全民参与全民族自信,需要每个人做出努力!
让我们向启功欧阳中石张旭光等学习,去拥抱书法的春天,做那怕是一株小草,也能增添一抹绿色,那怕是一朵无名的小花,也会装点春色!
学习书法,继承是目的,临摹是不二法门。临的像了,一天快乐;取得好成绩,就是先苦后甜,就是幸福。
学习书法,贵在有恒。独宗一家,是根是杆;与百家为友,是叶是花;写出自我,表现学养,体现风格,即是创新。切忌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是一场与人生相伴的马拉松,没有速成。
让我们做好准备,在“正大气象,传统精神“的旗帜下,将书法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