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联故事新编】第六集
千方百计设陷阱
风雪松山斗敌顽
上回书说到建立拱卫护网之事,在抗联老战士于保合在回忆录《风雪松山客》一书中就有详细记载。这个故事细节是:“1938年初夏,金策同志叫我(于保合)送信,约周保中在六军一师医院相见。谈目前抗联形势问题,并决定三军四师南下依兰,配合二路军远征。我走出20里路,碰上六军一师医院设下的地枪,枪响了,把我的右臀部打伤,所幸没伤着骨头。我忍痛走了五六十里路才赶到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于保合说的地枪,就是六军一师医院为防卫而设立的,而且是设在五六十里地之外,这是防止敌人进入密营的第一道防线,是让日寇见而生畏、不敢贸然深入的办法。狩猎则是其次,因为那里离部队驻地距离那么远的地方,就是捕获到猎物,也早叫其它动物吃掉了。东北抗联的医院一般都设在核心密营区内,很少有人前来,而于保合当时是急于送信,也就误打误撞地碰响了地枪,所幸的是没有生命危险。
所谓地枪,在东北林区也叫自响炮,一般是将装好子弹呈待发状态的沙枪也叫老洋炮,把它放到地上,用支架固定在人和动物通行的路径一侧,扳机处安置弓形板,作击发时的动力,弓形板上有趟线,拉到动物通道上,当动物触碰到趟线时,即可将枪击发,杀死或杀伤动物或来犯者。但当时击伤于保合的枪不是沙枪,如果是沙枪,它的威力范围广且杀伤力大,那他可就更惨了。
周保中曾在日记中写到:“1936年3月11日,规定活动于十四日在平房附近集合。又,在门前断树下留信。午正,派刘副官带陈指导员第一连(欠二班)先出发。王队长回谢房。昨晚夜间,王队长带同王复生进入东房时,行距房里许,原埋设有地枪,王队长等不知而越过,幸未触发,否则危险极矣。而今日午后二时,地枪忽自爆发,原因尚未查明。”又则:“1938年7月10日,天晴极热,午后四时大雨。派遣陶副官等四人赴西密营检查粮食储藏情况及搬运被服厂机械,并分遣劳动班建一简单营舍。去岁依东五军部队战利获得之优良乘骡一头,病倒毙,又临时马厩,为虎夺噬去马一、伤二。嘱庞把头安置地枪并派范司务长前往马厩,准备打虎。”可见当时地枪是被经常使用的。
地枪的安设,不仅可以杀伤猎物,对人样能造成伤亡,这是很危险的一种捕猎方式,解放后好多年,东北林区一些猎人还用这种方式打野猪,现在禁枪禁猎,当然就看不到这种捕猎方式了。通过周保中这两则日记可以看出,第一则日记中所设地枪是为了拱卫密营而设置的,而第二则日记中所设地枪完全是为了狩猎,而且是为打虎,因为老虎把军马吃了。
根据于保合和周保中的记述,可以看出设置地枪是东北抗日联军拱卫密营的基本手段之一。另一种暗堡式密营哨卡,则是依托林中的大树而建的。另外关于密营的保卫措施方法还有很多,如设卡子,放岗哨,有固定的岗,也有流动的哨,卡子有的还设许多道岗。进出一般都有口令和暗号,比如进头道卡子的一种方法是“叫树”,所谓叫树,就是要进密营的人选择好一棵枯树,用木棒或石头按事先约定好的时间有节奏的敲击几下大树,对方如听到声音后,也要回应几下,具体敲击几下就要看事先是怎么规定的,如果对不上暗号,就不会是自己人了。那时的冬天冷呀,冷得不敢想象。有时抗联的人员行动不便,就雇当地红胡子(土匪)传递带有暗号的消息,按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这些人可贼了,接完要传递的信后拿起给他们的报酬就走。
这些传信的红胡子都是山里通,地炮打不着他们,当年他们生活也很艰苦,前后胸各一块狍皮,腰里扎着草绳子,满脸漆黑,两眼贼亮,就是一笑牙却是白的,在那个年代,他们也遭很多罪,为了生存,有时简直不像个人,而像野生动物一样在深山老林里穿梭和生活。
关于抗联密营的这些小故事,一定会给你带来好多未知的意外和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