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联故事新编】第五集
建护网拱卫密营
想措施确保安全
我们所了解的抗联历史故事,一般都是停留在文字和屏幕上。其实作为文学作品,不妨会有虚构和夸张之嫌,可能这些桥段也是因为剧情的需要,当然也有不符合当时环境和常识的败笔,但这不是我们所探讨与写作涉及的范畴。
要想更深入地去了解抗联的真实生活和斗争故事,了解抗联队伍是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同日寇进行英勇卓绝斗争的,现在人证已经微乎其微,那就需要去各地的抗联博物馆和纪念馆了解情况,那里都还存有当年的不少物证。今天我们就讲一讲当年抗联不被人知的一些片段。比如抗联队伍和战士们在冬天、夏天是怎么进出密营的,密营是如何建立的保护措施,信息渠道是怎样疏通的。因为这些细节都是当年决定抗联命运和成败的关键。
抗联密营的建立,为抗联部队和抗联战士提供了一个温暖而固定的家,也为他们的休养生息提供了生活保障,从而也有效地提高了战斗力,为扩大队伍并同日本侵略者及其伪军作战提供了中枢指挥的稳定场所。当年的老白山抗联密营,现位于鹤北跃峰林场施业区内,后来在林道旁还建有遗址石碑。1937年秋天,冯仲云在当时林区遍布五花山美丽景色的时节来到此处,对抗联六军四师二十九团进行整训。当时天气很凉,战士们仍穿着单薄的军衣,冯仲云鼓励战士们说:“黎明前是很冷的,但是曙光就要来临,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些鼓励与鞭策的话语,使部队士气瞬间高涨。
抗联部队指战员在冬季一般很少进出密营,除非到万不得已。冬天进出密营一般都排成1字形,第一个人在前面开路,后面的人踩着前面那个人的脚印,最后一个人不能给敌人留下线索和痕迹,必须将脚印处理掉,这叫“埋溜子”。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进出密营时,用树杈桠做成简易的高跷,结结实实绑在腿上,这样走出的脚印就像狍子走过的脚印一样。夏天进出密营更是要选好有利时机,一般都把时间选在晨时起露水的时间。这是因为人出了密营以后,太阳公公一出来,被踩倒的杂草就自动站立起来了,这样就不能留下痕迹,前提条件还要采取散开出营。假如一个人紧挨着一个人排队出密营,草丛被反复踩踏,太阳出来后也不好恢复原貌,很容易把密营暴露。
为了保护好固定的核心密营,除了在密营四周放岗之外,还要在最外面设立哨卡,放置地枪。“地枪”是猎人用的一种有效的捕猎办法。这样如果山外来人,在没有暗号就贸然闯进密营外围的情况下,很容易趟响地枪,枪声一响,密营内的人就知道有危险了,可以进行迅速转移。当然,如果是大型野兽趟响了地枪,密营里就可饱餐一顿野猪、野鹿或狍子肉什么的了,如果是鬼子讨伐队进来了,谁趟响地枪谁倒霉,不死也要重伤。要想知道具体细节,请看第六集:千方百计设陷阱 风雪松山斗敌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