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红薯
文/史新柱(河南洛阳)
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时令,也是秋天的最后一个驿站,随着它的到来,北方的原野开始变的空旷,丘陵沟壑开始萧条,冷风阵阵,落叶飘飘,山寒水瘦的冬天,初现端倪。
我像一片风中的叶子,在这深秋的季节,飘零在西南一隅的重庆。这里多日阴雨,潮湿寒凉,每天冒雨做事,浑身湿漉漉的,心情低劣,只要不加夜班,就早早的蜷缩在被窝里了。
阴雨绵绵的天气,路上所见行人,有人穿上了保暖衣,有人穿上了羽绒衣,有人穿上了棉靴子,也有那时尚女郎,仍是风度翩翩的一袭长裙,鹤立鸡群般的傲视寒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管他春与秋,四时乱穿衣,大千世界,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此时,我所在的重庆山区,早晚寒凉,中午温暖,温差波动较大。我是生活的顺民,我也臣服于时令的交替变化,穿上了保暖衣。在外漂泊,不感冒,健康平安就是大福。
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永远不要抱怨天气,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像怨妇一样的哭天喊地。

二零二一年的秋天,肆虐的雨水把家乡的田地浸泡的一把能拧出水来,虽然已经过了霜降节气,秋播的小麦,依然无法下种,麦苗一早三分壮,一晚三分黄,错了最佳时令,都是老天在作祟。
豫西家乡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耕模式,主要以牛马耕田播种为主。老话说仨月种,一月收,由于畜力有限,效率低下,父老乡亲披星戴月的辛苦劳作,种麦也要种到农历十月。
红薯,一直是豫西家乡父老乡亲一年最后收回家的庄稼。现在吃红薯是吃稀罕,尝新鲜。可是昔年的旧时光,红薯是父辈心中的宝,红薯的亩产,是所有庄稼里最高的,那时候,小麦每亩地也就三百斤左右,红薯可以达到三千斤,它蒸着吃,煮着吃,放在炉火边烤着吃,切片下油锅炸着吃(过春节的奢饰品),切成片,晒成干儿,加工成红薯面粉,擀成红薯面条吃,饥荒年代,红薯能顶半年粮,救过多少命,维持了多少顽强生命的延续却是不争之实。
从小看到,三岁看老。我终归不是个有大岀息的人。

母亲掀开了笼盖,红薯甜丝丝的味道扑面而来……
多年前,红薯是家乡父老乡亲的主粮,种植面积比较大。豫西丘陵地貌,降水偏少,条状形的红薯色泽鲜艳,由于水份少,含糖量很高,蒸也好,煮也罢,红心儿或黄心儿的红薯基本都是干心儿的,香味扑鼻,甘甜入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许多缺少奶水的婴儿,都是靠红薯养活成人的,那是一批名副其实的红薯婴儿……
灰白而又惨淡的霜花儿,落在早已干枯成黑色的的红薯叶上,人们喘着白色的哈气,用镰刀割断相互缠绕的红薯秧后,就开始用老镢头刨挖他们心里的宝贝疙瘩了,挖出大个儿的红薯,不由欣喜不已,越干越起劲,全然忘记了寒冷。

生产队总在下午的后半晌,开始给各家各户分红薯。吃过晚饭,父亲穿上大棉袄,勒紧腰上的小麻绳,提上去掉了玻璃瓶底儿罩起来的煤油灯和竹篮。小脚的母亲,系紧纱巾,拿起檫红薯的摖子,大姐拿个小凳子,和爹娘走出了屋外,走向了漆黑的旷野。在那寒冷的大田里,到处是闪烁的若隐若现的灯火。家家户户都在挑灯夜战,都在檫生产队分到各家的红薯。嚓,嚓,嚓,扑,扑,扑。一个一个的红薯,变成了一片一片的白色红薯片儿,檫红薯片儿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摖子刀口锋利,倘若疏忽大意,极易割伤手指。大姐动作娴熟,几个竹篮时间不长就满了。父亲双手提起竹篮,站在事先平整过的地上,屈膝弯腰,有左至右,按顺时针方向,散花一样的抛撒红薯片儿。母亲要把重叠的红薯片儿,一片儿一片儿的完全摆开,便于红薯片儿都能充分的透风和日晒。简单的动作周而复始千百次的重复,枯燥繁重的活路,一直持续的深夜。
我在家里闹翻了天。
我醒了,狰狞的黑夜把我吓哭了,要妈妈。我的哭声惊醒了三姐,三姐也哭了,二姐在黑夜里着急的摸不到火柴点灯,家里乱成了一锅粥。
世上只有妈妈好啊,我就是要妈妈!二姐给我穿上了光腿儿光胳膊的棉袄棉裤,她背起我,一手扯着三姐,去找我们的爹娘和大姐。
若干年后妈妈说,那天夜里她和父亲及大姐在北洼的地里檫红薯片儿。那块地距离我们家有三华里,去往北洼的那块儿地,要翻过一条大深沟,在邻村的边上。我和三姐一路哭,二姐也哭,三姊妹在令人恐惧的深夜和坎坷的牛车道上,摸到了父母的身边。
母亲惶急的把我抱在怀里,父亲在闲置的玉米地里抱了几捆玉米杆,为我和三姐搭了一个遮风的小窝棚。二姐哽咽着蹲在大姐身边,开始给她帮忙干活。
一个星期后,那些红薯片儿,那些可以使穷人维持生计,不至于饿死,能够苟延残喘的活着,去为了理想中的幸福生活继续奋斗的红薯片儿——父辈们心里的宝贝,晒成了高高翘起,一拍啪啪响的红薯干儿。
运气差的时候,檫好的红薯片儿檫在了雨肚子里,它们霉烂变质,通身黑点,父老乡亲们,恨不得用长满老茧的手,把天遮住。霉烂变质的红薯干儿,人们是舍不得扔掉的,霉烂的红薯干儿照样吃啊。

那些甘甜的亦是沾血带泪的红薯,紧紧关联着令我辛酸不已的记忆,我似乎应该忘记这不堪回首的过往,但是,随着季节轮换,这些往事,总在时光默默流逝的某个节点,就会忽然跳出来,跑到我的眼前,譬如,在这霜降节气来临的时候,我想起了红薯……
以上这些文字,并非为了博得人们的同情,虽然曾经的过往是那样的令我刻骨铭心。写出来,是为了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铭记苦难,是为了给现在的自己鼔劲。如今,我和三个姐姐那血浓于水,弥足珍贵的亲情,一直在延续着,并且已经延续到了我们的彼此间的子女们。我那永居天国的爹娘,像七彩的虹,永远闪耀在我的心中。
2021年10月26号13点,落笔于重庆黔江。

作者简介
史新柱,河南洛阳人。常年似浮萍,心中家最重。书能启智,尤喜诗文。以诗明性,以诗抒怀,诗文交友,言志抒情。座右铭,我很普通,我很努力,力图人生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