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故事新编】第四集
作者:张家祥
壮士刻石醒民众
倭寇侵华陷汪洋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时逢黑龙江封航,佳木斯到太平沟的邮路也被迫中断,王鸣宪订的报纸一个半月后才被邮差高子杨送达蜂场,一见面便对他说:“王先生,你快看吧,中国出大事了!要遭大难了。”接过报纸看后,王鸣宪怒火中烧,激愤得一个人在蜂场院内来回踱步、跺脚,高喊、长叹……怎么也排解不了因愤怒而引起的心中怒火。无奈之下,他出蜂场向北拐,径直去了开洋铁铺的老朋友杨德宽家,杨见老朋友突然白天造访赶紧让座倒茶,知道肯定有大事发生。看到王鸣宪满脸涨红,脸上凝重,和一边叹息的表情后更加心生诧异。王鸣宪见朋友不解,遂从兜里掏出报纸一字一句的读给杨听,杨听后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把小鬼子一顿痛骂。 两人肚子饿了,这才想起晚饭还没吃,于是他们边吃边聊,从戚继光抗倭到中日甲午战争,从旅顺口的日俄之战到日本向我东北经济渗透。酒酣耳热之时,王鸣宪还谈到他的祖父们参加甲午海战为国捐躯之事,还有他本人在苏联时参加抗日游击队的经历。随后俩人又谈到国家之软弱,军队之无能,人民之痛苦……越谈越多,越谈越气,不知不觉已近拂晓。最后俩人一致认同,中国如此之大,决不能当亡国奴,日本侵略军匪盗之行,必定失败。这时王鸣宪大彻大悟,提议在石头上刻字,以唤起同胞觉醒,以警示后代。 杨即表示赞同和支持,并提醒他:“因时局发展未卜,一定要注意保密”。于是找出自己铲石磨用的铁锤和錾子装入工具兜给了王鸣宪,王又向杨要了纸和火柴,便出洋铁铺直奔江边而去。
是夜,他借着皎洁的月光,在靠近江边的一片石丛中选了一块一面光滑的马鞍型卧牛巨石,然后烧纸给日本侵略者并咒骂了一通解气,取出锤錾叮叮哐哐镌刻起来,干了半宿才将“此石可烂,倭匪之仇不可忘,九一八”14个大字刻完。他站起身来,抖掉溅落在衣服上的石屑粉末,再远眺夜幕下身后的祖国大好河山,想着这里不久将变为沦陷区,不觉潸然泪下,带着满腹愤怒,怀着无限忧伤与绝望的心情而归。 193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太平沟。因此地乃黄金生产重地,又处崇山峻岭之间,且与苏联仅一江之隔,故于此地驻扎的军、警、宪、特之人数远远超过当地居民。为了防止抗日武装的袭击,还加固了南、西、北三面城墙及开挖深壕,临江设四座炮台,只留南北两城门供居民出行,且盘查甚严。为防止“通苏”,还严令居民不得去江边,违者以越境罪射杀。敌人的严控反倒保护了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刻,幸得如此年复一年,石刻方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王鸣宪不但热心唤醒民众抗日,更是亲身投身到抗日斗争中。1934 年冬经朋友引见,他秘密离开太平沟,乘马爬犁来到萝北南部大黑林子,在一段时间里参加了由原东北军余部爱国军人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后来由于工作需要,王鸣宪回村居住。与一个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达斡尔族人夏吉布以打猎为由,经常秘密给抗联送盐、送粮食及生活用品,与抗联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夏之妻是俄国人,有赌博和吸大烟的不良嗜好,日本特务便将其作为利诱对象,勾引她豪赌,赊给她大烟吸食,日积月累,就让她欠下了一大笔赌资和烟钱。日本特务见已将其套牢,便逼其提供情报来冲销。就这样,她首先举报了自己丈夫“通苏联、通抗联”之事,致使夏吉布被抓,王鸣宪深感不安。遂于1936年春携妻子和9岁的儿子王霜逃离太平沟,辗转到哈尔滨隐居下来。日伪特务发现王鸣宪“失踪”后,马上将为其看管蜂场的侄儿王骧抓去上刑严酷审问,王骧则一口咬定叔叔是到外地买蜂蜡去了,日伪特务一怒之下,将年仅22岁的王骧扔进狼狗圈,可怜他被活活咬死吃掉。后来王鸣宪得此消息,不胜悲愤,写下一首悼诗:
“秋雨绵绵感景悲,念兄思侄热泪催;二嫂临终盼子归,千呼万唤人未回”。 日寇多次派特务去哈尔滨追捕王鸣宪,但都无功而返。直到1943年才打探到他的确实下落,即派一关姓特务长带两个人到哈尔滨抓捕,王得知这一消息后机智地住进哈尔滨一家日本人开办的精神病院,佯装成极为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当特务们追查到精神病院,见王衣衫褴褛,癫狂至极,将自己粪便涂抹得满身满脸,甚至抹进嘴里,还发出奇怪的叫声,其病房也被弄得乱七八糟,臭不可闻,惨不忍睹。致使特务们深信无疑认为此人已经废了,询问日本医生,医生也给出了他患上严重精神分裂病的诊断,让王鸣宪侥幸躲过一劫。
解放后,王鸣宪一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直到1957年5月王鸣宪病逝,享年65岁。
2006年8月,鹤岗一位资深诗人来到江边国耻石旁,吟哦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国耻石”,他在诗前面写到:萝北县太平沟黑龙江畔有一卧牛石上刻:“此石可烂(爦)倭匪之仇不可忘,九一八”。诗云:“江流淘不尽,石刻恨深深。本事谁能考,斯人气尚存。相知松作伴,见证史翻新。激励后来者,长为义勇军。”他就是原鹤岗市文联主席,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王同兴,他因此诗荣获中华诗词学会第四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盛誉。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