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家附近的一个大破楼,它已经存在多少年了,直到本世纪初才拆毁。当我发现这张照片后,小时候的记忆油然涌上脑海。它所处在的位置特殊,那个时候每天都要路过这里。尽管它隐藏在楼的后面,四周还有别的建筑遮掩。可它每天仍然突出地呈现在路过人们的面前。似乎在述说它的不幸。是啊,它真的不幸,立在这里几十年了,竟然没有把它利用起来。依然是以这种残缺不全状态显露在人们眼前。
这张照片是四平战役展览馆里的展品,标明的是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占领时是国民党保安17团团部。从大楼破损样,我们能看出战斗是多么的激烈。
只有图片上说明国民党保安团部驻在这个楼里,至于这栋楼当初是谁盖的,干什么用的,没有一点资料可查。也是,一个被叫做大破楼的建筑,也没有人住,谁还会注意它的来源。
看到这张照片不知道的朋友一定会说,这真是大破楼,好楼都扒了多少?这个伪满时的破楼还留着,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其实啥意义也没有,围着它周围都是住人的建筑,谁能出钱扒了它?
不过,它其实还是有幸的,虽然已经被毁,但它解放仍然存在了五十余年。而且,它还是我的同学新婚的见证。看到的朋友们可能都不相信,这个楼我的同学还是把它利用了,利用它做了自己结婚用的新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都很难相信是这样的。
记不得是哪年了,大概是七十年代未。我的同学结婚,实在住在这里。这个同学原来家离我家不远,原来在学校时关系很好,听说后我马上抽出时间去看看。走到楼底下我就有点纳闷,他怎么住到了大破楼里?看到照片的外观是那么的破烂不堪,实物比这个状况还糟。楼角塌处能看到一楼里都堆满了垃圾。到地方了,我观察一下,照片中间处有个窗户,在我们看到的这面墙的外面搭上了上楼的简易的楼梯,楼梯搭在窗下门楼台上,在窗户开了个窄门。原来这位同学是把二楼简单收拾一下,可不是装修的那种收拾。那时住宅比较紧张,大多数同学结婚都在自家门前的仓房里。像这位同学这么大胆的把新房设在大破楼里,还真就他自己。
当我蹬上楼梯,觉得还挺结实,进屋后,我一看房间并不大,连一间房都没有。家里当然就更简陋了,别跟我说啥家具的事儿。那时差不多都这样,也没听说谁为结婚要这要那的。可惜,到了我们的下一代就难了,孩子们结婚价码越来越高。
小俩口都是我的同学,看我来给他们道喜,也非常高兴。
这是我没想到的,天天看的大破楼,竟然是自己的同学在楼上住了一阵子。而且,自己也上了大破楼一次。这才知道,原来大破楼是能住的,只是没到需要时。
四平城内最后一个碉堡
在身边许多事物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太多了,比如这座碉堡。

知道的朋友肯定也是这种情况,我几乎每天都要路过它身边几次。有的朋友可能猜出了它的具体位置。这就是三师大院东南角上碉堡,目前在四平唯一留存的日据时期碉堡。
看到这个碉堡,不觉想起儿时的记忆。这张照片上的碉堡已经不是原样了。外面包裹一层水泥。原本是有顶的,只因时间太久才使碉堡顶在风吹日晒下坍塌了。还好,因为维修了才使它保存到现在。它能留到现在也是个奇迹。
![]()
在坦克师西侧是一个打靶场。这个打靶场那时解放军还用于训练。我们小伙伴常到这块玩,有时找找有没有留下的子弹壳,那是铜的可以卖钱。还在爬上靶山,挖子弹头。小时这个院子中间是一趟修理坦克、汽车的车间。四外除了一两栋瓦房外,没有其它建筑。那时,我们常到地委这条路上玩,每天差不多都要路过这里,也属于熟视无睹之列,只是因为这里是驻军,我们都没进过这个院子里。
后来,我们中学还没毕业这里才陆续利用起来。打靶厂也被平了。
这些是我从不同角度拍的碉堡照片。小的时候到这里就像出城一样,记得过了体育场就是坦克师,也就是这个碉堡里的院子。这个院子是长方形的,四角都有碉堡。正因为有碉堡,里面还有少量驻军。在这条道上,那时还都是土路,曾经能看到战士们的养猪场,除了在这西侧有个海丰屯外,这一带是没人住的。后来,铁路盖上了宿舍楼这里才不养猪了。过了海丰屯,再往西走就是大地了。
下面还有两处碉堡,只能是欣赏照片了。小时记忆除了这里的碉堡外,就是铁东一商店北侧有一碉堡。后来才知道那里属于建筑机械厂的范围。曾有机会到里面看了看。
![]()
此处正是日俄战争后,日冠成立铁道附属地独立守备队的兵营。炮楼指向是对准当时新成立的四平街新市场。
下面这张照片碉堡,可能解放后就拆除了。
![]()
这是大红楼外围碉堡,在这里三战四平时发生过惨烈的争夺战。因为,当时国民党71军军部设在这座大红楼里。
作者简介
关东老叟,有文章在报社刊登了。喜欢研究四平历史,并对四平的首富的事研究并创作。
谢谢大家对我写的东西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