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窗一隅
文/怅望秋水
如是往常,休息的时候,我有空就会去庭院里坐坐,看着银杏树叶自枝头落下,飘摇在空中,片片金黄铺在庭间,铺在草丛,铺在长凳上和我并排而坐,不显得肃杀,只觉得幽婉。
这个时候的我实在是不喜欢有被任何打扰。好巧不巧,北京的一个朋友打电话告诉我,我的一系列秋天的作品,获得知名作家放舟先生的好评,并把放舟老师的评论用微信发了过来。内容如是:“ 秋水把秋写透了, 写活了 ,写绝了 !我平时不大悲秋 ,而是喜欢秋。 因为见秋而生悲,无异于在自己的心上挂着一把剑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没有时间去因秋而对人生发悲发愁, 我要利用这美好的秋光去发现秋天,发现自己, 进而发现和挖掘大自然与人生的秘密 。但是 ,从她个人的角度讲 ,能把秋写的淋漓尽致 ,也是她的天赋而致, 非一般人能为之, 就像叶赛宁天生就是一个“造诗者”。而秋水天生就是一个写秋的高手 ,秋天因她而美丽 ,而浪漫 ,而生悲 ,而发愁…… ”

曾经看过一篇千雪的《蝶恋花·秋字怜》
秋忆相思十二醉。秋夜凄迷,秋雨怜秋水。
秋叶依依为谁媚?秋风扰梦秋霜碎。
秋曲半章人未寐。一半秋思,一半秋弦褪。
一半菱花秋月背。孤秋窗瘦潇湘对。
文中满满的“十二秋”,我认为这不是偶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文明,重理论,重道德,重文化传承的民族。在中国的年历中,“十二”是极致的数字。千雪以数之极,植进满满的秋思,种上深深的情感,溢出对秋满满的怜惜,躲开了繁华。

情感,从来都不是生活中应该缺少的部分。也因此,人有了情,才产生了生命;有了生命,才有了岁月;有了岁月,才能体验一番红尘琐碎;只有在岁月里被熬煮过,这样的人生才更热烈。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随时随地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思想,生活,感悟,为它们植起灵气,让其在情感里慢慢发酵,生长出灵魂。这好像是他们每时每刻必须要做的事情,不需要任何理由。

我特别钟情秋天,也许是我的笔名里有一个“秋”字吧。细数一下,关于“秋”的文章,我应该有两百余首吧。
这个黄金般的季节,代表丰收的季节,充满喜悦的季节,可在我的眼里却无端的生出些哀伤来,不觉间在笔下也就多出了一丝忧郁。古人常说“伤春悲秋”,算是吧,就连“春天”里的花草树木,在我的墨纸上也透出缕缕的忧凉,不由得让读者也哀思渐起。喜欢我文字的读者曾不止一次给我留言说,“秋水老师,你的文字太忧伤了,每一次走进这里,每一次品读,我都会被你的情绪牵引,忍不住落下眼泪来,想远离这里,却又挪不开脚步,像着魔一般欲罢不能的读下去……”
别怪我多愁敏感,秋本来就是一个清冷凉薄的季节。
在细细的秋雨里,枫渐渐地均匀了红;
在西风老调里,谁又煮瘦了窗外秋山?
在缭乱的文字里,婉约碎成了一地的枯叶;
拾捡起蒹葭苍茫,却愁了眉弯。

一篇文章,如果让你无端的忧伤了,恭喜你,你是一个很丰富的人。
几行文字,如果让你情感无甚起伏,恭喜你,你是一个很实在的人。
清秋庭院黄叶树,枝丫切割着头顶的天空,却无法阻止清漫的阳光从天穹之上洒下来,然后照耀着一切,渐渐暖过高楼,暖过围墙,暖过清秋。
秋窗一隅,伊人端坐如斯,享受着这里“秋风入城楼,卷起一方愁”的寂寞。倒也惬意非常。


作者简介:
“梅饰空庭玉饰昏,梨花点点绣帘门,柔宣三尺闲愁散,雪月生来是我君”。
怅望秋水,又名“千雪千寻”,“秋水”,“云中月”。一介清冷,被称为“博海中的林黛玉”,“小李贺”,舞乐诗词均有涉猎,现原创作品约千首有余,次韵红楼梦作品40余首,多篇作品发表于《当代优秀作家精品文选》、《中华作家》、《世界华文作家》、《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诗无邪》、《中国朗诵艺术杂志》、《新文学》、《作家圈》、《阅读》、《品红苑》、《爱情诗刊》、《四季印象》、《春秋百家汇》、《岁月如诗》、《唐宋遗韵》、《诗意长安》、《诗天子书刊》等多家刊物。当代优秀作家编委成员,世界华语爱情诗歌编委成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曾获“诗词中国奖”,“世界华语最佳爱情诗歌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论坛大赛优秀作品奖”,作品同时也散发于多个文学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