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林 || 画匠
(坝上地区消失的五大工匠系列散文之九)
原创 昌谷传媒 昌谷驿站 2020-12-23
还有一个在坝上地区消失的工匠,那就是画匠。画匠不像木匠、铁匠和麻绳匠那样村村都有,但是三里五村总会有一个。
最早的画匠是指专门画寿木的,也就是画棺材的。后来发展演变成画墙围子,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坝上地区风靡一时。

坝上曾经有一种待客礼仪,那就是上炕。不论春夏秋冬,但凡来了客人首先就是招呼对方炕上坐。传统的炕头围墙没有经过细加工,家务细致一点的主妇,每隔一段时间就用当地的特产“白碱土”,沿着土炕上面周围粉刷60——80公分高的墙壁。后来供销社有了大白粉,它比当地的白碱土要细腻白净,多数人家还用它把屋里的地面四周也都粉刷一遍。无论白碱土,还是大白粉,它们都有一个缺点,就是附着力不好,人们坐在炕上稍不留心就会粘附一身白。有的人家改用报纸粘贴,有条件的用画报粘贴,条件再好一点的钉一圈花布。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新和美化自己的居所,小小的墙围子也开展了一场革命。人们把炕上墙围子那一部分的旧墙体表面挖掉,把夏天的马粪经过多次过滤,用马儿咀嚼消化后的青草碎末,配上一定比例的白碱土,和(huo)成柔软细腻的泥浆把墙围子抹好、拍实、干透。讲究一点的人家收集破旧书本、纸盒子,用纸精抹墙围子。后来发展用麻刀灰,更是白净、方便、经久耐用。
墙围子抹好后,请来画匠经过打底、上底色,画上主人认可的画面,清油一罩,就算完工。底色多数以天蓝和绿色为主,画面有飞鸟走兽,有山水风景,亭台楼阁,长城宝塔,也画四大名著、古代人物;画秋菊怒放,也画富贵牡丹;画翠竹清秀,也画红梅傲雪;画兰花亭亭玉立,也画松柏郁郁葱葱。
画匠,不是画家,多数是自学成才,是自己的业余爱好。虽然画出的画来不是很讲究,但是画墙围子的整个过程却很庄重、很讲究。村里谁家要画墙围子,那是全村儿的大事,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去帮忙,老人小孩都去看热闹。墙围子的成本不高,画匠的手工费也是象征性给点儿,但是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却很高,尤其是在主人家心中的地位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那是家庭美满的表现,也是生活富足的象征。小小的墙围子与大红柜、穿衣镜、照片的相框子、主人“劳动模范”、孩子“五好学生”奖状等,交相辉映,使得这个家明亮祥和、蓬荜生辉,是这个家的精神食粮,人来客去,就是自家的门面。劳作一天回到家,坐在热炕头上,靠在精工细作经过美化的墙围子,那叫个舒服,那叫个舒心,就连晚上睡觉也是格外的美妙香甜。从此,家有了奔头,未来有了希望。
墙围子,那一抹靓丽的风景线常常在我梦中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