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孝无声!大爱无言!
看了《拼死拼活救母亲》一文,很难不被感动,很难不掉热泪。
我们都知道母爱是最伟大,圣洁,无私,宽厚的一种爱。但相对应的,也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拳拳之心。同样泪浸大地,同样义薄云天。
一群十几岁的孩子,用拼死拼活的精神,历经40年演奏出一曲尽孝高歌!怎不叫人心生敬佩泪雨滂沱?!
建议把这篇文章和两箱子病例日记捐献给当代孝文化博物馆。当代孝文化博物馆在成都邛崃市。这是你们毕家的传家宝,也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拼死拼活救母亲(上)》
作者: 毕井芝
朗诵: 红叶
1965年正月初九,阳历2月10号,天嘎嘎的冷,地都冻裂出了大口子。就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家掉入了冰窖。
家里几天都没有大人了,只有姑姑一个人给我们做饭,照料我们兄弟六人。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爸爸顶着风雪推开了家门,他怀里抱着一个婴儿。我被爸爸的样子吓坏了,他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眼神呆滞绝望,别人跟他说话,他也反应不过来,人好像完全傻掉了。
爸爸怀里的婴儿,就是我们兄弟姊妹中的老七。本来已经有了六个孩子,妈妈的身体又不好,没想要这个孩子。但有人跟她说,再生个老疙瘩,你的病就全好了,妈妈信了。于是在1965年正月初九,生下了最后一个孩子。但万万没想到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大流血,母亲命悬一线。九死一生中,母亲竟然捡回了一条命,儿子也平安降生。可是死神并没有放过母亲,医生对我爸爸交代的几句话,比死亡还恐怖,比死亡还令人心惊胆颤。医生说,你的妻子得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病,身体的造血功能丧失了,给她准备后事吧,她最多只能活三个月。

天塌地陷!晴天霹雳!这个家虽然父母的工资很低,家庭很清贫,但母贤子孝,家庭和睦。左邻右舍一提起我们家都是赞不绝口 :看看人家老毕家,孩子们学习都那么好,从来没打过架,对人都那么有礼貌。可是这个家转瞬之间就风雨飘摇,死气沉沉,我们都被打懵了。我们不敢想象,过去放学回家,推开门就喊一声:“妈,我回来了”!以后怎么办?妈不在了,我喊谁?没有妈的家,还是个家吗?
医院不愿意多留下一个医治无效的记录,劝妈妈出院。说打针在家里都能打,还能省下一笔床位费。18岁的大哥和16岁的二哥轮流把妈妈背回了家。
见到妈妈的第一眼,我心里直抽搐。躺在床上的妈妈,脸色是那么的苍白,白的吓人,双颊塌陷,无言以对。要不是看见她还能睁开眼睛,眼球还能转,那就太吓人了。我的两个妹妹,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愣怔怔的看着面前的妈妈,她们好像认不出来了,整个人都懵掉了,连哭都忘了。
这一段时间,变化最大的还是爸爸。他好像一下子从40出头走到了60多岁,头发花白了,身体佝偻了,端一碗水,手直哆嗦,都撒到了外面。白天他要去上班,晚上回来给我们做饭还要照顾妈妈,一宿一宿坐在妈妈床前,一动不动像一座雕塑。

最可怕的是妈妈的流鼻血和从牙龈处出血。她不像普通人是一滴一滴出,它是往外涌。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也不会别的办法,只能用较软的棉球去塞,垫,堵,有时还得用一米长的纱布塞满妈妈的鼻腔,塞的鼻子和脸都变了型。两个哥哥用不好那个力气,弟弟又太小,13岁的我责无旁贷了,我和妹妹把妈妈的鼻孔塞得满满的,这都止不住,一会儿就浸透了。有时候妈妈被塞疼了,轻轻的呻吟一声,有时会嗷嗷的叫!我手轻一点,但是却不敢停下。妈妈每时每刻都有生命危险啊!很多时候嘴唇和牙龈之间都是淤血。我当时也只有13岁呀!我满手都是血,不停的给妈妈擦,塞,垫,时间稍长一点,妈妈的脸色就更加惨白了。本身不能造血,输进去的血哪怕是滴哒出一滴我们都很心疼啊!我心里害怕,手直哆嗦。眼泪不停的流出来,滴落到我的手上,胳膊上,妈妈的脖子上。我心里在轻轻念叨: 妈妈,你可别死啊!那时候心里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能替换妈妈得病该有多好。苍天呐!谁能救救我的妈啊?让我得病吧!我死了,妈妈还有六个孩子,可是这七个孩子只有一个妈呀!
输血是保住妈妈生命唯一一个办法。那时候输血都需要家属去中心血站取。寒冷的冬天,为了不让血冻了,每次我都把0度左右的血袋直接放到胸前,几秒钟就会感到透心凉。我打着哆嗦,血袋接触的周围皮肤都麻木了。有一次正赶上我不舒服,走到半路,肚子突然感到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眼前一阵阵发黑,我急忙紧紧地搂抱着胸前的血袋,蹲在了路边。我自己给自己鼓劲儿,挺住!挺住!妈在等着输血呢!我咬着牙能站立起来了,但是直不起腰,我就弯着腰紧紧的搂着胸前的血袋,走一步念叨一句:妈,我回来了!妈,我回来了!等走到医院时才发现,流的眼泪在脸上结成了一条薄冰。我是哭着走回来的呀!毕竟我只有13岁,还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啊!
从来没吵过架的我们家,终于爆发了一次争吵。虽然声音不高,但语气都很坚定。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大哥要辍学,到工厂去做学徒工。爸爸双手抱着头,心如刀绞。我们都知道他的心思。大哥在长春二中初中的时候就是好学生,但是因为家里孩子多,妈妈有病,太困难了,所以在中考的时候就直接上了中专。这等于是断了孩子的大学梦。父亲心底一直自责,现在因为母亲的病,孩子再辍学上班去学徒,这等于彻底断了孩子的求学梦,要耽误孩子的一生啊!

父亲虽然满心不同意,但却说不出一条理由。因为家里的情况真的是走到绝境了。因为要给妈妈买血,家里债台高筑,借遍了亲朋好友,虽然单位给报销一半,可还是拉下了四五百元的饥荒。这是1965年的四五百元哪!那时候学徒工的工资是每月18元钱。这些欠债对我们家来说就是一座山。那个年代家家都买冬储菜,我们家从来都是白菜萝卜土豆三样菜,豆腐二分钱一块,也舍不得买。做菜只放几滴酱油,常常是盐水煮白菜。生活上的苦没什么,咬牙就能挺过去。可是买血的钱怎么办?身边的人都已经借遍了呀!在严酷的困难面前,爸爸不说话了。促使大哥铁了心要退学到工厂做学徒工。
大哥是偶然知道可以卖血的。他心里立刻有了希望。当时的我们家,已经把自己家的两间房卖掉了,家徒四壁,再没有东西可以卖了。可是他到了中心血站,负责采血的医生看着眼前这个大男孩儿,不健康的脸色,只剩下了一双失神的大眼睛。营养不良使他形销骨立。过度虚弱的身体是不适合献血卖血的。医生果断的拒绝了他。任凭他苦苦哀求,带着哭声向医生陈述妈妈的病多么需要钱。结果还是遭到拒绝。他满怀希望能拿到几元钱交给爸爸,但这个希望还是落空了。身为家庭长子,一个大男人,对妈妈的病情束手无策,对爸爸的操劳也一点帮不上忙,家里债台高筑,三月份就将开学了,难道还伸手管爸爸要钱去念书?
那是个星期日的晚上,大哥把书从书包里拿出来,用报纸仔细包好,放到柜子里。书包空了。第二天的早上,大哥把家里的一个旧饭盒洗刷干净,里面装上了两个窝窝头,两个熟土豆和一点大酱。用线绳捆好,装进了书包里。他走到妈妈床前,对妈说:“妈,我去上班了。”
当时我妈妈的眼神里又是愧疚,又是心疼。她突然拉住了我大哥的手说:“井华,大夫说我这个病治不好了,别给妈治了,你还是去上学吧。”说着眼泪就要掉出来。可是我大哥双手握紧了妈妈的手说:“妈,你放心,拼死拼活,我们也要救你!”说完这话,大哥抽出手头也不回的走了。
那天很冷,大哥穿着单薄的小棉袄。肩上挎着的是上学的书包,书包里装着的是上班的饭盒,饭盒里装着的是两个窝头,两个熟土豆。这个18岁的大男孩儿,刚刚丢了大学梦,紧接着又丢了求学梦,从此告别了学校。别人是背着书包上学堂,大哥是背着书包进工厂。他的梦想全没有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拼死拼活也要救母亲!拼死拼活救母亲,这句话从此就成了我们兄妹之间最大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
为了拼死拼活救母亲,我们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极简。一小碗高粱米饭,一小碗盐水白菜汤,就是一顿饭。那真是名副其实的汤,里面很难捞出几丝白菜叶。为了节省点钱,我的两个妹妹,一个十二岁,一个只有十岁,他们把注射器,针头装到一个大饭盒里,放到火上蒸煮,进行消毒。然后自己学会给妈妈打针。当时打的药是B12,我因为晕针不敢看,完全是两个妹妹做这件事情。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都是逼出来的呀!大哥在煤气公司做学徒工,每月工资18元,发工资后,他一分不留全交给爸爸。我们家的细粮和油全留给了妈妈。有时候给妈妈煮一碗面条,上面有一个鸡蛋,还有碧绿的白菜叶,我和两个妹妹弟弟们立刻躲到一边去,看都不敢看,怕心里难受。有时候妈妈食欲不好,剩了一点儿,我们还是谁都不动,给妈妈留起来,让她下顿再吃。我那时13岁,和两个妹妹还有一个七岁的弟弟,都是馋猫年纪,别的事情我们还不懂,但有一件事情我们是知道的,好东西留给妈妈吃,妈妈就能得救了!

都说善心就有好报,孝心就是最大的善心哪!妈妈的脸色一天天红润起来了。可是我的担心却与日俱增。二月份过去了,三月份过去了,四月份过去了,五月份来到了。我一天天数着5号,6号,7号……到5月10号,妈妈的病就整整满三个月呀。医生说妈妈的病只能活三个月,我每天都提心吊胆。五月十号到了,妈妈没事儿。5月20号到了,妈妈没事。5月30号到了,妈妈还没事儿。又过了一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这是我人生中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到九月份我就将要上中学了。那一天放假半天,我一直陪在妈妈身边,给她唱歌,给她讲故事,和她唠嗑。那是我一生中过的最开心的一个儿童节。我好像一天就长大了,我好像一天就明白了一个大道理:只要我们拼死拼活的努力,就能战胜死神,就能把妈妈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妈的身体刚好一点儿,一件尴尬的事情就摆在面前。原来妈曾答应姑姑把最小这个老七过继给她。姑姑40多岁了,一生未生育,而我们家已经有六个孩子了,家庭经济情况捉襟见肘,把孩子过继给自己的姑姑,骨血也没外流。可是几个月后,这个大胖小子躺在妈妈身边,给妈妈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妈妈死活不同意再送人了。姑姑满怀希望被浇了一盆冷水。姑姑埋怨妈妈,这不是说话不算话吗?可是无论怎样劝说,妈妈死活不同意了。那是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有钱日子富过,没钱日子穷过,我用米汤也得把他喂大。最后老七还是留在我们自己的家里了。
(待续)

【作者简介】毕井芝(赢之)1968年毕业于长春二中。同年到敦化太平岭知青。1972年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退休前任长影电影文学编辑部编辑,2007年退休。本科毕业。喜欢打乒乓球.游泳。愿意和校友们体验徒步的快乐!

【朗诵者简介】 红叶,长春市人,与共和国同龄。吉林朗诵艺术学会会 员。喜欢唱歌和朗读。喜马拉雅认证主播,昵名雪婆婆的问候,播有长篇纪实文学大道通天,古文美文专辑儿童故事专辑,诗歌散文专辑等。天下文学传媒副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