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 祖 山》
作者 刘守强
明祖山,原名麦子山,在青州城西北二十里外的邵庄镇境内,海拔354米,是明祖山脉的最高峰。东面有神旺、沙家二村,西面是范家林村,且与拗么山并肩比邻,西北有兴旺庄和大埠顶古墓群,北连小龙山和大龙山,东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山上间断地残存着一道道石垒的围墙,北部现存80余米尚较为完好,从南向北随山势蜿蜒,远远望去,显得特別巍峨壮观。明祖山为青州名山之一,更因明太祖朱元璋而名噪天下。

文化遗迹
这里曾是古代战场,历朝历代有土匪依据险隘占山为王,凭借地险官府也常常奈何不得。如今的断壁残垣,再无法彰显当年壁垒森严的场面。
山顶上有一座山神庙,每年四月十五有庙会。受山顶怪石错叠、场地狭小的影响,原庙建筑面积较小,构造简陋,为不足15平方米的石质简易独门瓦房。庙前有三个插香台。这也不是老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散落在周围的乱石便是老庙的残垣。前几年由于开山采石,开出来两个大石坑,阻碍了上山的道路,参神烧香极为不便。
今有范家林村向善者,在山脚下另建新庙。新庙东西长9米,南北宽6米,两窗一门坐北面南,前有三个砖砌水泥香炉。殿内增容,包括朱元璋画像、麦姑画像、山神以及其他诸神像十几尊。

朱元璋宰牛
相传,穷苦农家出身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后来当地人称他朱洪武),十一二岁时,流浪到青州西北麦子山下,在薛家湾给薛大财主打短工。薛财主不但不给工钱,连饭也管不饱。一天,朱洪武与一起放牛的小伙伴们,把薛财主的一头牛偷偷牵到青龙岭的山洞里给宰了,把吃剩下的牛肉和牛皮藏在麦子山前坡的深洞里。朱洪武把牛头安在山东坡,又把牛尾巴插在山西坡。等薛财主跑来天已擦黑,一拽山西坡的牛尾巴,东坡的牛头就哞哞地叫。
薛财主虽然亲眼目睹了自家的牛钻进山肚子里,可心中难免有些将信将疑,又见朱洪武面带凶相,不像本分孩童,于是把他赶出了薛家湾。朱洪武经人引荐,来到麦子山北面的核桃园村崔迪大官人家。崔迪大官人是本地儒学乡绅,知书达理乐善好施,初次见面便见朱洪武杀气背后隐藏着大富大贵,当即收留并热情招待他。听说会放牛,便让他管理院里的三十头牛。

耕 山
麦子山西坡的半腰处,从南到北有一道天然凹沟,远看像耕地犁翻出的犁垡子,传说这是朱洪武耕山耕出来的。
薛财主听说朱洪武每天仍在麦子山上放牛,心生嫉妒,便想以自家山场为由撵走他,不让在这放牛。这样崔薛两家因山场发生争执,好久决断无果。这天,朱洪武对崔、薛两人说:“这山原本是上天所造,谁也不要争,今天我牵了三头牛,现在就套上耕山,谁耕多少就占多少,一点儿没耕就一点儿别占,你们二位谁先来?”薛财主傻眼了,套上牛扶着犁根本耕不下去,犁在石头上“噌噌”冒着火星,跟头骨碌被牛带着跑了一程,累得气喘吁吁地停下来:“不行不行,这事不行,山怎么能耕,你们也耕不了怎么办?”崔大官人说:“我也耕不了,看你的。”朱洪武重新套上牛,扶正犁,一声吆喝,三头牛竖起尾巴风风火火地向前拉,只见犁过之处一股子石渣往外翻,“咔嚓咔嚓”地豁出一道深沟。崔、薛二人目瞪口呆,连连称奇,再不提争山的事。
朱洪武意犹未尽,兴致勃发,赶了牛顺麦子山南下,来到车马村西的山脚处,又耕了片山坡。一片片石头顺排斜放,如刚耕过地的犁垡子一般。耕到中间时,有一头牛撒了一泡尿,尿水顺石缝渗下去,陷成一洞,深不可测,村翁把搓了三天的茅绳续下去,也没探到底。洞旁留下两只牛蹄子印,至今清楚可见。耕到南头时,三头牛累得不听吆喝,一起扎进石堆里,再也没有出来。后来三头牛变成了石牛,仍扎在山坡里,只露出臀部。
麦子山上做皇帝
做了崔家的放牛郎,薛大财主也不敢再来捣乱,朱洪武从此天天和几个小伙伴儿到麦子山上放牛。山上青草茂盛,撒开缰绳任牛吃,吃饱了趴下,趴够了吃草。一帮孩子们闲着无事,到山顶一个光溜溜的石头平台上,拿大顶、摔跟头、做游戏寻快活。
一天早晨,朱洪武把牛牵到山坳里吃草,小伙伴们便到处乱窜嬉戏。朱洪武对小伙伴们说:“我们爬山玩吧,看谁先爬到山顶,谁就是我们的头儿。”几个小伙伴争先恐后地向山顶上跑,各人都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才到半山腰就都爬不动了,只有朱洪武与众不同,沉住气不紧不慢反而捷足先登。等伙伴们到齐,他又说这儿有块石头像把龙椅,我们做皇帝玩吧。一人当皇帝,其余的人磕头拜皇帝,轮流来。假冒皇帝,是杀头的事,但都是十来岁的毛孩子,不在乎这些,又是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到,趁此机会,过一把皇帝瘾也不错,孩子们自然拥护。朱洪武先当皇帝,正襟面南背北端坐,那些孩子跪下膜拜,口呼万岁,朱洪武当皇帝坐得很稳,孩子们拜得很开心。但轮到别的孩子当皇帝时,只要朱洪武一拜,就再也坐不稳,骨碌碌滚下来。孩子们觉得很奇怪,再也不玩这游戏了。
现在,朱洪武做皇帝的“龙椅”还依稀可见,另外山上还有龙墩、仙人桥、石牛、牛蹄印等自然景观。

明祖山和太祖庙
后来,朱洪武离开青州回到安徽,参加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做了明朝开国皇帝,称明太祖。薛财主生怕被追究明祖山之事,合族迁徙隐逸不知去向,只留下薛家湾旧宅,日久颓废。据说太祖因感念崔迪厚待之恩,特授白金文绮龙头拐杖。崔迪感恩戴德,愈加造福桑梓,在麦子山上修建太祖庙,年年供拜,并尊称此山为“太祖山”。时隔一百多年后,衡恭王就番青州,又改称“明祖山”,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归传说,明嘉靖
《青州府志》却有这样一段真实的记载:
崔迪,字惟吉,益都人家,世业儒,通晓经史,长于理学,至正末高皇帝(朱元璋)曾尝幸其家,迪敬事焉,洪武初,召授青州府儒学训导,转益都教谕,擢左春坊、左赞善。谢病归乞,以教谕终其身。赐之诰命,白金文绮龙头拐杖,一品服色,以宠异之。
这部官方修撰的府志成书于1564年,距元末明初仅二百年,书中所载史实应该是有根据的。现在,明祖山下玉皇庙、核桃园等村的《崔氏族谱》对此也有详尽的记载。崔迪只不过是“教谕”这样的小官,却能够得到“白金文绮龙头拐杖”“一品服色”这样高规格的赏赐,证明崔迪似乎真的善待过落魄时的真龙天子。同时,崔迪在明祖山上修太祖庙,就是应该的事了。

明祖山风光
明祖山是青州西北部平原与山区交会处的一座名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即呈现不同的景致。山东坡较缓,自山顶处向东伸出一脉,延绵三四里,彰显出明祖山一派泰然气势。山西坡崖壁陡峭,高山峡谷,犹如塞上险隘,惊异骇人。
从北面的小龙山西麓,向南遥望明祖山,因山势重叠,有一小山像弯弯的月亮,高耸的明祖山巅,却似刚刚露出半边的太阳,两重山体构成了奇妙的“日月同辉”图像。因为日月同辉是个“明”字,所以有人附会说,朱洪武坐了天下,之所以称“大明”,就是因为在这里放过牛的缘故。
本期作者 刘守强

作者简介:刘守强,笔名北阳水,1969年生于青州市石鼓岭村。农民,做过职业中学教师。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涉及诗、词、联、散文、故事、剧本、评论等领域。1999年加入潍坊市作家协会,后辍笔十余年。2012年主创《峱山文艺》杂志(后改为《东夷文化》)。《齐鲁名镇·风物邵庄》《青州镇村志·邵庄镇卷》主纂兼执行主编。2016年起,致力于旅游文化撰写,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献、传说故事、民俗风情有机结合,注重趣味性与可读性,力求语言朴素、生动、简洁,以期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系中国国学协会、中国楹联学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民间文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二届青州市民协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