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崖村志》序
平阴县人民政府原县长韩子奎
平阴县洪范池镇南部,三条山峪自东而西呈川字形排列,中间一条因为古扈国及扈泉的存在而称扈峪,南崖村因同处扈峪东侧的高台,故古称东扈峪南崖,今简称南崖。南崖村北枕浪溪河源头一脉的扈溪;东临海拔494.8米的鲁西南第一高峰大寨山,大寨山古称大,山势陡峭峻拔;西依道教圣地云翠山,两山左右相拥相携,村庄坐落其中。西北里许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扈泉,长年喷珠吐玉,扈泉北侧即为春秋时齐鲁两国诸侯会盟的扈城遗址。该地带风土钟灵,文脉毓秀,历史悠久,自古即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虽偏居平阴西南一隅,然名闻遐迩,堪称一方名胜,博得四方人士纷至沓来。
南崖,自宋代立村,历金、元、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新世纪,世世代代脉络清晰印迹凿凿。缘扈溪右岸古道进村,第一道围子寨门拱形石砌,村人曰“皋门”。“皋门”者,古时王宫的外门也。正所谓“山高皇帝远”,尚未进村已毕见南崖人的大气、豪气和不客气。经皋门进得村来,脚下的石板,宽阔处用平整大石板铺就,遇有陡坡窄道则用小块碎石竖立排铺。而今光亮如镜的石面,驻留着世代呀呀学步的童稚到耄耋老者蹒跚拄杖的记忆。行走于西部村落万家、高家、崔家三条街道、十余条幽深的街巷,沿途矗立的座座古建筑,若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三义堂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文昌阁、醮棚;乾隆十七年(1752)创建的关帝庙、万家祠堂;乾隆三十年(1765)创建的辛家楼;咸丰五年(1855)修建的围子寨墙,崔家街东门暨钟楼;光绪八年(1882)筑建的高家祠堂等等,次第展现于眼帘。其中文昌阁,属我国传统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常见于古时县级以上府学文庙建筑群。位于皋门之上的文昌阁,足足矗立了三百余年,展示出南崖村出众于其他村落的品位、品格。而散落于村落四处的古祠堂、古碑刻、古石臼、古石磨、古石碾、古树木以及古井口沿的道道沟槽,一一穿越时光隧道,向后来者诉说那些个年代、那时的南崖先人们的世情沧桑。
高家街围子门右侧连接南北的立交桥,为清初高氏族人用规整的大石垒砌而成,北端建有桥头堡,与高家围子南墙连为一体,同时兼作寨门。立交桥南首旧有高氏所建戏园。桥体架构精巧简练、通行便利、牢固耐用,凝聚着南崖故人的精明与智慧。
位于该村西半部的古民居三百余户、两千余间,其中高氏、崔氏、万氏、辛氏等族人明、清时所建宅院,楼阁林立,进出有序,错落有致。门前的抱鼓石“门当”,石雕、砖雕、木雕的“户对”,工艺精湛,保存完好,见证着各个家族昔日曾经的辉煌。此外,尚有平民房舍简陋土楼三十余处。还有零零落落的残垣断壁,何缘何故、有何遭际?以致没落至此,往往引发游客的凝目叩问和沉思遐想。村中尚存的两方告诫前者、警示后人的“戒赌碑”,或许是最好的诠释和解读。
南崖村民风淳朴,尊老敬贤。该村原由高家、万家、崔家几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组合而成,如今仍有二十个姓氏。本家本族,长幼有序,邻里之间世代和睦相处。世道清平,男耕女织,一如世外桃源。适逢战乱,同声相应,共保平安。
南崖村家国情怀浓重,革命传统优良。1938年12月,高凡董、万绍廉、田孝壁、万基成、万永年、万绍东等参军抗日。1942年,村中共党小组成立。1944年,高庆东、高丙辰、高庆和、万绍泽等参军抗日。1951年,李传智、万保同等参军抗美援朝。建国后已有百余热血青年从军服役,立功多多,亦不乏被授大校军衔者。
南崖村文脉悠远,文风盛行,世代传承。先时村中即设有私塾。1914年,建起国民小学;1948年建立新型学校;1969年设立戴帽初中;1972年设立初中于村北原高家杏行。1977年恢复高考,先是村中十余名学子走进中等专业学校,此后步入高等院校、乃至事业有成者不胜枚举。由此,文昌阁香火亦愈加旺盛,前往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南崖村,凭藉古香古色的北方传统村落、厚重淳朴的民俗民风,备受社会各界青睐和赞誉。尤其是古建古居的保护维修,上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扶持。2014年11月25日,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5月,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之“传统文化村落”,是年6月23日,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喜看今日之南崖,村美民富,前景可期。幸有为保护村落古迹付出大量心血的万肇平先生秉笔编纂《南崖村志》,为名古村落树碑立传,恰逢其时,可喜可贺!是为序。
2021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