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房一件雨衣“失踪”后
胥全迎
部队是个大学校,军营是座大熔炉。部队培养和造就了无数杰出的优秀的军人,他们为国防与祖国建设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
但是,有人群的地方,总有好中差之分。还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犯错等也在所难免。
今天,我要讲一个我们连队曾经发生的故事。
1978年的冬天,我所在的连队发生了一起小案子,一名战士的雨衣“失踪”了,一个排的战士帮着找,上下左右前后找个遍,就是没有。
战士的装备都是定人的。他的雨衣没了,找不到,他就没有雨衣穿,执行任务时昨办?
部队是封闭管理的,外人不让随意进入的。而且雨衣“失踪”的时间不长。如此,这件雨衣可以肯定的是内部人员“顺”走了。
如何破案?如何解决?且事不宜迟。
那一周,我是连队值班员,(二排长公干外出,我代为值班),连首长同几个排干和相关的几个班长在一起商量怎么办?
我经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偷雨衣的行为恶劣,应严肃处理。但是,还是十分珍视战士的政治生命,本着教育为主的原则,可以妥善地加以处理。如果马上采用搜查的方法,肯定能“人赃倶获”。但是,这样,对这名战士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他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抬不起头来,甚至一蹶不振。如果这样,他的一生可能就完了。
我建议,先通知二小时后连队进行“点验”。这样,可以逼作案的战士主动地将雨衣转移出来,既对这名战士进行了警示教育,又能巧妙地找到雨衣。
连首长同意了我的方案。
两个小时后,我们组织了“点验”。什么是“点验”?对战士而言,就是要将自己的所有物品(包括私人物品)全部展示出来接受检查。当我们检查到那个丢雨衣排的一间敞开式的工具房时,在一双层床上,发现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打开一看,就是那件丢失的雨衣。
其实,是谁作案的,在“点验”前,就基本上锁定了一战士。我们这次处理,实际上是对他的一次“挽救”行动,他也心知肚明。连队对他网开一面,之后,他表现得不错,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实践证明:对待人的问题,要慎之又慎,一个人有时的一念之差,可能就会悔恨终身。这次妥善处置雨衣“失踪”的行动,达到了“留余地、挽救人”的目的。
2021年10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