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太和与余埠酥饼
文/徐进
百年老字号彭太和酥饼,曾以香酥软糯,风味独特,享誉荆南大地。创出了以彭太和为代表的监利市余埠酥饼品牌。
一一题记
"哎,余埠酥饼,又酥又甜的大酥饼,吃一口酥脆的热酥饼,就一口香茶,酥心爽口。炖着吃,绵甜暖胃,回味悠长……"
朋友,当你走进监利市黄歇口镇余埠老街,就会听到有余埠酥饼的叫卖声,前来购买的人们络绎不绝。
余埠酥饼,历史较为悠久。明朝中叶,就有小作坊制作酥饼,尽管规模不大,但在当地形成了一定气候。到了清朝晚期,余埠酥饼,到了鼎盛时期,酥饼制作技艺达到一定高度,但也是因了余埠码头的兴旺。
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歇脚,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促成了余埠酥饼销量大增。同时,也让余埠酥饼名声大噪。

余埠酥饼制作工艺,比较考究复杂。一是选料、用料必须是上乘面粉,认真加以鉴别检验;二是馅料选用一级红糖、特级芝麻等佐料;三是起酥时用的苏打,必须按配比严格操作。不能过量或过少,影响酥饼的口感等等。
酥饼做好后,就开始炕傲锅,这也是技术活,很讲究的一道工序。火候必须掌控好,不然焦了酥过头,火候轻了又不酥口。
一个合格的成品酥饼,外形匀称,有芝麻撒出的各类花鸟图案。外酥内软,心馅软糯,甜而不腻。炖着吃有藕粉之甘,面糊之软;做点心吃,落口即化,心馅糯而酥心,有面食饱腹之功效。
平常人家,吃碗炖饼,香甜可口,一足二饱。吃个现做的热酥饼,就一口香茶,酥口爽心。品茶啖饼,气定神闲,是寻常百姓家必备的茶食之一。

监利市西北部白鹭湖地区,人们早晨有吃茶食的习俗。茶食有多种,所谓茶食,即:荷包蛋,炖酥饼,猪油饼子,洋糖酥等等。
但炖酥饼是常见的待客与自备之物。过去经济条件差,鸡蛋是较为上乘之物。酥饼则便宜一些,且风味口感俱佳,成为大众喜爱的茶食之一。
余埠酥饼,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应该是在清朝初年。白鹭湖地区是典型的水网地区,不产麦子。大麦、小麦、面粉都来自潜江、沔阳等地。面食技艺来自两个方向,对余埠面点行业产生影响,一是东边的汉口,二是西边的荆州。
余埠地区水运发达,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口味庞杂。汉口和荆州这两个地方的酥饼制作各有特色,汉口以酥为主,荆州馅料重是其特点。
技艺传到白鹭湖地区,余埠手艺人根据本地人的口味,取各家之长并结合湖区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技艺更新。慢慢的经年累积改进,逐渐形成了余埠酥饼的特色。

余埠酥饼的代表,当推百年老字号彭太和。
清朝末年到解放初期,余埠的糕点酥果行,有十多家店铺。代表性的店铺有彭太和,余乐益,刘德本,余乐鲜,余乐仁等等,都是著名的老字号糕点酥果行,在监利乃至荆州都有些名气。
在这些糕点酥果行业中,以彭太和最为著名。他的字号在荆州糕点酥果行业中排名靠前。彭太和鼎盛时,作坊十多间,雇工三十多人。
彭太和酥饼,是打响余埠酥饼品牌的第一人。这里必须说说百年彭太和酥饼创始人彭来凤。
彭太和酥饼创始人彭来凤于清光绪26年(大约是1900年),由监利市余埠北部王家场,挑个担子上余家埠街,开始做祖传的酥饼生意。由于手艺精湛,诚信于民,并吸收了汉口、荆州等地的酥饼制作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了街坊邻里的好评,名气传遍了十里八乡。

清朝末年,承蒙乡亲抬举,将"彭太和"鎏金大匾,挂于店铺门楼,招之于市。随着家族人丁兴旺,子孙参与经营糕点酥果行业,至解放前期,彭太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解放后,随着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政策的落实,店铺、作坊相继充公。彭太和酥饼手艺,由后人传入县内各食品加工厂。
后来,其后世传承人,开了若干糕点酥饼店。把彭太和老字号传承延续,继续发扬了彭太和品牌特色。
以彭太和酥饼为代表的余埠酥饼,还通过水运远销到江西,四川,湖南等地,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

在年时年节,初一,十五或新婚大喜之日,当期的清晨,新娘会给男方父母,亲朋端上早茶。一碗香喷喷的炖酥饼送到父母、亲朋手上,那是要讲礼性,丢茶钱的。
父母看到新儿媳,笑得合不拢嘴,自然茶钱就会丢得多。亲朋方面,一般炖饼吃完后,新娘就会来收碗,在邻家大婶陪同下,亲朋们丢茶钱随意,有多有少,心情到了就行。新娘收起碗,用茶盘端着,喜笑颜开的去招呼客人了。
在改革开放前,地方上有定娃娃亲的习俗。定亲时,红人先生必须安排在台盒中,装八合酥饼,一合为十个,称为流糖饼。用粉红色纸包着,这样也喜气。
女方家看到有酥饼送来,也是很高兴的。这门亲事也在红人先生的游说下,非常顺利的得到了女方家父母的认可。
亲事确定之后,男方在婚期前一天,要到女方家过彩礼。在过彩礼的礼品当中,除了鱼肉、一匝匝现金之外,也少不了流糖酥饼。
每盒酥饼除了用粉红色纸扎好外,讲礼性的人家还要用红纸剪上两个红双喜,用胶带粘在酥饼盒上,以增添喜气。
平时,人们在各大节庆期间走亲访友,也爱提上几盒酥饼,上亲朋家的门。一是节气互相拜访,送点特色美食;二是传统礼仪,必须要做的。这个是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

余埠酥饼,除了在监利本土销售外,这一特色美食,还通过在外工作,经商,打工的监利游子,将余埠酥饼带向了四面八方。他们将余埠酥饼推介给了八方的朋友品尝,扩大了其知名度,真正让这一传统特色美食,走向了四方。
尽管当前五花八门的糕点类产品,炫人眼目。可当人们在花样翻新的这类糕点中,溜过一圈后,再回过头来,还是感觉传统特色美食,环保、健康,且有长久生命力,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走在余埠老街上,现在做酥饼的店铺也不太多了,主要还是彭太和老字号,第五,第六代传人在传承这一特色美食。店铺不大,生意却很好,十里八乡或从外地回来的人们,都在此购买酥饼。人们买的是酥饼,可却是对记忆中往事的一种深沉的回忆。
余埠酥饼,咬一口,感觉流糖入口时的,软糯香甜,空气中酥酥的香,满满的儿时的味道。瞬间,让人回味往事之历史烟尘……
本文写作时得到彭太和、余乐仁老字号酥饼传人,彭碧霞女士,余焕银先生提供的帮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徐进,1964年1月出生,退役军人,文学爱好者,荆州市作协会员、监利市作协会员。《钱江晚报》《舟山日报》《舟山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海军》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荆州日报》《荆州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粮油市场报》,武汉《粮油信息》,《洛阳河》诗刊,《监利人》《湖北文学》《南北作家》《荆州文学》网刊,《都市头条》网等报刊电台及各网络平台有小文刊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