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止高山终不悔
诗家落笔万千言
——评李城外先生《向阳轩诗稿新编》
项膑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文化部在湖北咸宁的向阳湖创办五七干校,以对知识分子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当时的向阳湖还是大片大片荒芜的湖泊沼泽,经济实在算不上发达,因而当6000余名知识分子一齐踏入这片古老的云梦之泽,演绎的是一段历史的噩梦与悲剧。有学者曾说:当年文坛群星蛰伏向阳湖,在华夏文明史上从未有过,以后也不可能有了。任继愈也认为:“6000多文化人集中下放在咸宁一地,可以说空前绝后。向阳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段特殊的文化现象,但在中国文学史中,这段历史却被轻轻带过,直到李城外的出现。

一、呕心泣血二十载 不辞长做向阳人
文化DA革MING早已过去多年,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讨论如火如荼,但关于五七干校的论述却寥寥无几。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五七干校的存在?如何评判这段带着创伤的历史呢?十年干校浩劫,浸透了太多人的血和泪,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回首这段不堪的往事,因而多年来,这段沧桑的过往也只不过是一段历史的空白。直到二十多年前,李城外从《咸宁市志》上看到一段关于干校的简短记载:1969年至1974年间,原文化部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电影工作者及家属6000余人到向阳湖劳动锻炼。据资料记载,向阳湖五七干校是当时全国上千所干校中,文化名人最集中、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干校。但就是这一段宏大的历史事件,却只在市志中留下轻飘飘的几十个字。李城外感到一种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试图找寻并书写那段尘封的历史,弥补这段文化史的空白。因而从那一刻起,李城外便开始奔走在北京各大街小巷,只为争分夺秒采访幸存下来的曾经的“五七战士”。他认为,“如果不及时做的话,随着那些老者们的离世,可能就再没有史迹留存下来,这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幸运的是,这段历史被他留存下来了,李城外以“五七干校”代言人的身份,将被采访的向阳湖文化人的真实感受忠实地反映出来,呈现给今人一段五七干校生活的客观记录。
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与调查,1995年,李城外开始在《咸宁日报》《九头鸟》杂志开辟专栏,专门研究干校历史,并同时主持“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等栏目,“创下了咸宁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涉及文化领域最广、专访对象名气最大、发表文章篇目最多的记录。”随后,他又带着电视台前往北京采访幸存下来的向阳湖五七干校者,拍摄了上百小时的视频资料,继而在咸宁电视台推出了“向阳湖文化名人专访”。
1997年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7位新闻出版界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文化部和湖北省领导重视并支持咸宁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向阳湖文化首次登上“国是论坛”。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更是成功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阳湖开始成为咸宁新的文化标签,甚至有学者认为:“WG”博物馆从这里开始。李城外也因此在赢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协理事兼咸宁市作协执行主席等众多头衔之后,又有了“李向阳”、“向阳湖中一尾鱼”等多个别称。1997年和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李城外编著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下)和《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下)4本专著,一时间,向阳湖声名远播。
《向阳轩诗稿新编》便是以此经历为背景,按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下了作者在为向阳湖干校文化奔走呐喊过程中的历史情怀。苏州大学WG史专家王尧在《城外的向阳湖与向阳湖的城外》一文中认为:李城外是向阳湖文化研究第一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毋庸置疑的。李城外第一次和向阳湖结缘的时候只有33岁,时任咸宁地委办公室干部,不久就升为了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官运一帆风顺,前途不可限量。但他毅然放弃自己并不十分看重的仕途,转而将重点放在这坎坷的文化求索上。是热爱,也是一种追求,让李城外在清苦的向阳湖甘之如饴,在寂寞的“向阳书屋”书写无悔人生。在一次记者采访中,李城外袒露心声:一个人一辈子能办成一件大事就不错了。有句俗话说‘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我感到庆幸的是,选择了一份自己热爱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能够全身心地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看来,正如别人的‘红楼梦情结’、‘敦煌情结’和‘长城情结’一样,我的‘向阳湖情结’会系得越来越紧,恐怕今生今世再也解不开。
“晋南国保一零二,笑傲中华享美名。目不暇接诚可羡,向阳却占最年轻。”李城外的出现,不仅是向阳湖之幸,更是中国历史文化之幸。历史学家王春瑜曾说:李城外的这些采访,可以说是文学史学的抢救活动,功不可没。很多作家在接受李城外的采访之后不久就逝世了,试想,如若没有李城外坚持不懈的采访和书写,那这段历史是不是就随着老一辈干校人的离世而自此荡然无存呢?

二、平平仄仄吟过往 一腔热血诉衷情
随着一系列文章和报导的发表,人们忽略了李城外其实还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作为干校文化研究的第一人,李城外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要填补一项历史的空白,光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其中的艰难性和未知性决定了这将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求索之路。出于诗人的本能,李城外用诗歌记录下了自己在这段采访调查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对文化保护的使命担当。就像他在《生日抒怀》中所感慨的,“向阳天地随时住,干校风云伴我眠。儒冠何愁临界点,码文砌字岁无边。”真正的诗歌来源于心灵,往往是作者的经历在内心的形象结晶,因此别林斯基要求诗人比别人承担更多苦难,享受更多欢乐,爱得更火热,恨得更强烈,总之,富有更深刻的感受。这是一段痛苦与欢乐交织的经历,李城外以诗歌这样一种文学样式记录下了自己对于向阳湖干校文化最炽热的情感,《向阳轩诗稿新编》也因此应运而生。
言之有物。“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强调,观天地之万物才能慨然有感作出佳文,物是情的载体,要言情必先咏物。《向阳轩诗稿新编》最典型的特征便是言之有物,但不吟咏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着眼于文史问题,关注向阳湖的历史钩沉,抒发自己在特定时空下的独特感受。这部诗集按内容分成了“咸宁杂咏”“五七干校行吟”“城外之旅”“我的港湾”“弦歌集”和“酬唱集”六个分册,每一部分又按照编年史的顺序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分类,构成了一部反映李城外奋斗事业的“百科全书”。例如第一部分《咸宁杂咏》主要咏唱的便是发生在咸宁的大事小事,以及拜访咸宁的名胜古迹之作,一首诗记录的就是一段故事。如温泉镇第一家24小时书店开张,李城外感慨于文化传承的昼夜不息,写下了《贺咸宁首家24小时书店开张》。16年12月到横沟桥镇农民诗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同为诗人的李城外格外热血沸腾,激动之余写下了“横沟田汉激情满,远胜当年小靳庄。”哪怕是一片迷人的花海,亦或是看了一部激动人心的电影,也能促使李城外留下《游马桥油菜花海》《影院观<八佰>有感》这样热情洋溢的作品。作为一名痴迷于干校文化的研究者,李城外最钟情的事情便是“造访”各处名胜古迹。《向阳轩诗稿新编》中对各类干校旧址或历史遗迹的寻访考察的内容比比皆是,《城外之旅》这部分,更是按区域来收集作者在拜访中国广袤疆域里历史古迹时的感赋。例如在参观山西省博物馆的时候,作者“醉迷”于山西历史,“五千华夏长河赋,一步一吟不忍离。”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李城外缠绵悱恻的家国情怀。而在北京鲁迅故居的时候,李城外又“迷痴”于鲁迅的大无畏精神,“一支秃笔清尘世,使命担当且效之。”顿觉肩上所带的负重。就像他在这部分序诗里面所说的,“壮游学步徐霞客,胸有阳光道不孤”。李城外一直在寻访的路上不曾停歇,这本诗集不仅是李城外求索过程的文字映照,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诗意再现。
言之有情。《毛诗序》中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明确指出诗歌是内心情感的言语表达。我们从具体的生活中去把握写作对象,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客观再现,而是要立足现实去观照精神层面的感受,让诗歌升华出真善美的含义。只有这样,诗人才能在对心灵与现实两个世界的沟通融合中找准个人与时代的情感共鸣处,在个人化观照中传递出社会现实的非个人化的内涵。作为干校文化的先行探路人,李城外在《向阳轩诗稿新编》中以诗言志,“休道痴人近凯旋,向阳未悔付华年。风涛已远沿湖啸,流韵犹存入枕眠。谁信一生无憾事?唯图干校有宏篇。欣欣手握千钧笔,还似耕牛永著鞭。”李城外把满腔的热忱都付诸于向阳湖文化研究,终使得向阳湖文化如星星之火,逐渐燎原,声名与影响遍布海内外。但李城外并没有将目光只停留在咸宁这一方小小的天地,诗集中更多是作者感慨国之青史的流芳百世,愿效仿前辈先贤的豪情壮志。这种炙热的历史情怀,在《向阳轩诗稿新编》的“酬唱集”这部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所谓“酬唱”,即互相赠答唱和,一来一往间,更显诗人本性。如《和云石兄<庚午送弟之温泉>》中,借云石先生的感慨抒发凌云之志,“向阳当有长歌赋,立传雄心大过天。探访五七谁比翼?钩沉干校敢为先”。又如《和闻立玮题向阳湖文化书院并赠诗》中,原作本是赞赏李城外先生为了中华文化的绵延奋勇向前,“要秉中华文化脉,前行一路未彷徨。”李城外则在原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区区七品愧言狂,人海茫茫胆剑藏。知己无多独恨少,文章有数自嫌长。沉舟侧畔鱼垂泪,书院淘金树沁芳。但信向阳连血脉,青山咬定岂彷徨?”以狂生之形象自比,书写自己对于向阳湖文化研究的坚定不移。二十多年,李城外一个人独自坚守在向阳湖文化阵地上,为向阳湖文化奔走呼号,无怨无悔,坚持不懈。就像他在《和山东自牧花甲自寿诗》中所说,“一方阵地长坚守,自牧自耕果满园。”

三、史海钩沉干校史 含英咀华思兴亡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也非二元对立,而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五七干校的存在,到底是“不幸”,还是“政治避难所”,难以一言蔽之。巴金饱受造反派的凌辱与折磨,对五七干校产生出一种本能性的恐惧和厌恶,以至于晚年坚持要把“WG”送进历史博物馆。摩罗在《耻辱者日记》中批判五七干校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全军覆没,这个覆没产生了近代以来最为黑暗的历史废墟。著名评论家阎纲也认为,“‘五七干校’成了对文化人实行军事管制的改造农场。”由此可见,五七干校带给知识分子们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但另一方面,对于被批斗得惨不忍睹的知识分子们来说,五七干校又是他们的“政治避难所”。诗人牛汉曾感慨:你要问我的感受,我现在常常梦到的是咸宁葱郁的枫林和竹林,还有那潺潺流响的温泉,它们多次抚慰过我伤痛的身躯和心灵。臧克家在组诗《忆向阳》中也以大段大段的篇幅来赞赏向阳湖,哪怕之后和姚雪垠发生“笔墨官司”,他也坚持自己对于向阳湖的深切怀念之情。由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造成了干校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要在动态把握中来了解五七干校文化,挖掘潜藏在“五七战士”内心深处的心理诉求。
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提出文学创作的理想化境界,即:“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由此可见,恩格斯将历史判断放在了文学批评的首要位置。但现实是什么呢?鲁迅曾说:“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鲁迅认为中国历史充斥着太多的虚伪和做戏,而究其根本,本质上都是缺乏主体真实性的表现。李城外在寻访罗山全总“五七”干校旧址时写下“可叹品牌无处挂,荒凉旧址畏前行。”便是对罗山五七干校旧址衰落的一种感慨。干校历史虽然距今不过几十年,但是因为这段记忆的不堪回首,以及心灵遭受过的巨大创伤,使得人们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更妄论留下剖析心灵的文学作品。因此,于干校文化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强调真实性的核心地位。塞万提斯在《唐吉坷德》中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阎纲也认为:灾难的内涵是财富,但灾难就是灾难,一点不能含糊。还历史真面目,不可违心地享用苦难,也一点不能含糊。物极必反,多难兴邦,历史的灾难将为历史的幸运所补偿。五七干校的历史真实应该被尊重,干校历史幸存者的感受应该被正视。李城外从一开始便坚持对这段历史进行最真实的表达,对于向阳湖幸存者采访的报导,都是在遵从原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书写。李城外争分夺秒地做“抢救性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尊重。“向阳历史当铭记,省长留言胜赋诗。”《向阳轩诗稿新编》作为李城外采访工作中的心灵记录,已经升华为一种力量,成为假美和伪善的一种颠覆,成为艰难岁月下生命价值的诗意凸显。
有学者曾提出:作为一位诗人,在感觉上也不是原始的、空白的、无文化的,应取决于诗人自身的充实、完善和修养。这种感觉在诗歌作品的内容和价值上就会鲜明地反映出诗人的全部人格、智慧和情感。《向阳轩诗稿新编》中用大量的诗句,记载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向阳湖文化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现象,李城外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到了质疑与批判,但他坚信,时间并不能磨灭“WG”中知识分子们曾经在向阳湖经受的心灵和身体上的双重摧残,唯有正视,才能消解。王尧指出:“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上,‘向阳湖’不单纯是个地名,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符号,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化石。”“品牌铸就成文化,青史昭昭载向阳。”向阳湖五七干校率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客观呈现出了这场规模宏大的政治运动的真实面貌。既然李城外已做了“第一人”,那么反思向阳湖文化的思想价值,挖掘当事人最真实的情感波澜,总结干校历史的经验教训,重新评判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向阳轩诗稿新编》着眼于对向阳湖的历史钩沉和文化保护的使命担当,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使艺术描写在细节上符合历史本来的形态、面貌和逻辑,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本来的面目。语言朴素自然,冷静细腻的刻画人物和事件,让叙述与描写变得更加客观写实。历史的本质占据诗歌的主导地位,对干校历史的感慨自然地流露在对历史现实的直接描写之中。乔治·屈维廉曾说: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干校文化存在的最重要的价值是警醒后人,莫要重蹈覆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向阳轩诗稿新编》的出现正逢其时。岁月无情,曾经的“五七战士”们渐次衰老凋零;但历史是幸运的,李城外的不懈坚持让干校文化薪火相传。《向阳轩诗稿新编》1400余首旧体诗,以其庞大的数量展示了这段沧桑历史的现代走向,李城外在诗集中对干校文化不遗余力的宣传和推广,对历史古迹热情洋溢的感慨,为后世了解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李成果、饶自斌在《关于向阳湖文化研究及向阳湖资源开发的思考》中强调:“整理史料,并从理论的角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告诫后人;同时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建设一定规模的人文景观和硬件设施,吸引海内外关注,以提高地方知名度,招商引资,促进咸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李城外已带领团队使向阳湖成功走向大众,但全国五七干校文化研究的前路还很漫长。

作者简介:
项膑之,女,湖南常德人,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参与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在湖南省第十四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新时代人文学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分论坛征文中获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