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夜话(三)
敦煌的堡子
●景峰
敦煌的堡子,是西北地区流行的堡坞式建筑,有堡墙、角楼、女墙等,高如城、厚如关,既是一种建筑特色,又是一种文明标志。
堡坞建筑,在汉代就有,如悬泉置遗址。到了清代,堡坞便成了堡子的代名词,并广泛修建使用,遍布敦煌四乡六隅,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如河州堡、肃州堡、高台堡等。
清代雍正年间,朝廷从甘肃五十六州县移民沙州屯垦,民户达2400多户,将黄河以东的安置在党河东、西岸上游,黄河以西的安置在党河西岸的下游,把垦区分为"六隅五十六坊",并以原籍州县,命名他们定居的地名,如灵台县、武威县、靖远县,后又取县冠坊,以示区别。如岷州坊、洮州坊、金县坊等。
清代移民的居所,根据县、坊分片,修建堡子,集中居住,既照顾了生活习俗,又便于集中管理,也深受移民的欢迎。堡子以大户姓氏冠名,有一种家族的感情凝聚。如郭家堡、梁家堡、苏家堡等。今天,这些地名仍在沿用。
敦煌的堡子,黄土夯筑,高大厚实,既可挡风沙尘,又可防匪患,守望乡土,充满传奇。习家堡抗匪的佳话,至今还在民间流传:"安西城是跑马的,习家堡是堡铁打的,敦煌城不咋的。"
敦煌的堡子,不仅让移民安居乐业,而且使文化薪火相传。如各地风俗、地方饮食、农耕经验、民间娱乐、节日讲究、乡土方言等,已融入敦煌民俗、农耕和乡愁记忆。
敦煌的堡子,历经兴衰,难得一见。而幸存的河州堡和新建的敦煌民俗博物馆,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梦幻的现实,让人抚今思昔,感恩奋进。
2020.11.23 敦煌
作者简介:李茂锦,笔名景峰,中国作协会员,敦煌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勤于笔耕,收获颇丰,诗歌、散文、小说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文笔朴美,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