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史话》的魂与魄
文/李爱霞

说文解字曰:“魂者,陽气也。心识,有灵用而无形者;魄者,陰神,地气也,有形体而为心识之依处者。”《礼记•曲礼》贾公彦云:“夫精气为魂,身形为魄”指明人是由魂(精气神)和魄(身体)构成的。郑子产在《左传•昭公七年》魂魄观中也强调“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近日读方琛老先生从七十岁开始构思创作,历时五年完成出版的《安康史话》,我不由想到这魂魄二字,因为这二字不仅是作家的个体状态浓缩,也正是这本书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一、从方老本体之魂魄看《安康史话》的正向性。
先说方老之魄,他个子不高却很有力量感,走路步履矫健,谈笑间中气十足,见人满面厚善之笑,写得一手好字,善韵律,会拉琴,能歌舞,爱诗词,不说年龄,你完全想不到他已是古稀老人。再说方老之魂,方老的工作是编撰地方志。而地方志记述的大多是反映当地人民中间前进的、向上的、生气勃勃的力量,以及人民赖以生存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环境等丰富内容。方老三十年来在文献资料中徜徉,与史志中的人、物、自然对话,不但浸染书卷之气,儒雅之气,更吸纳了活泼之气;他深谙上下几千年来社会演变与人民的生活形态,处处以前人为鉴,他豁达,善良,真诚,时时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地位,参加读书会几年间策划了几十场活动推广阅读,不断写文推荐当地作家新书,带领大家为书友献爱心,关爱青少年读书求学事宜,虽是老人,做这些事却比年轻人更专注,更有热情。

一个具有健康体魄的人,一个具有高尚灵魂的人,就是一个充满天地灵气,阳阳融合的人,这样的人提笔撰文自然是饱含精气神,充满正能量的,这样的书不用说对读者就具有正向的阅读引领。
二、从《安康史话》之魄看其“乡土教材”的资政性与育人性。
《安康史话》融安康概况,沿革,战争,红色,人文,治城,经济,物产,江域,民俗,文旅,名人史话及原九县一区的沿革资料于一体,可以说是安康市第一部把全市各区县方志集成一体,进行梳理编著的作品,书的内容既融合志书的资料性、系统性,又有史书的概括性、简约性,还兼具文学的可读性、故事性。并且还对很多原来不确切的数据、事件地名重新进行考证,把安康的历史由公元前312年追溯300年至前611年,这些贡献无论是从官修志还是私撰专角度来考据,这部史话在安康都是发端之作,在当地史学界具有开创性与引领意义。
凡爱国者必爱家乡,爱家乡者又必爱国。爱家乡首要就是要了解家乡,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地域风情,文化发展,历史事件等,才能在建设家乡时对症下药设计蓝图,规划发展。而这部史话正好把安康上下几千年故事,甚至人们爱吃什么,穿什么,唱什么腔,说什么调都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记叙。可以说一册《安康史话》在手,全市的经济发展,文旅资源,生物矿产,文化先贤都尽收眼底,上可供决策者参阅,下可为家庭发展指路,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今天,研读此书,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这部史话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不但有一编为“战争史话”,还专设一编“红色史话”系统把安康的红色文化进行了系统系列整理书写。安康这块古老的土地,有着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这在各县的志书中虽有出现,但大多比较零散,没有宏观和整体的编著,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了近30个页码,从播撒火种的廖乾五等革命先驱发动的武装斗争,到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到解放战争及各类纪念馆园的建成等方面,从时间与空间顺序上进行了网状整合,让安康的红色文化不再是点状分布,让后来者不但可以知道安康有众多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志士,还可以清楚了解安康大地曾发生的大大小小为自由,为人民而战的战场。因而这部史话可以当作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乡土教材。
方老编著初衷是:“把我收集的史志文献、个人的研究成果,自己的经历记忆以文学、史学、方志相结合的方式,创编一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买得起、读得懂、易珍藏的读本”。当这本书呈现在读者眼前时,余以为不但实现了他的初衷,而且大大提升了地方志的功能,尤其是一改过去县志刻板平实的资料收集记录功能,无论结构还是内容均具有既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又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资政性与育人性。

三、从《安康史话》之魂看方志书籍的审美性。
陈有清在《方志美学散论》指出:修志之美首在求真,唯真才可算“信史”。真,是美学的精髓,尤其是志书类作品,真是魂,更是生命线。方老先生在编著此书时,不仅仅辑美,辑善,辑发展,还注重了辑“败”,如安康从古至今几次大洪水带来的灾难,作者没有刻意回避,而是用凝重的笔法真实记录了1583洪水时城中人溺亡过半,关南道刘致忠在洪水后客死于南阳的悲惨,记录了1983年大洪水带来的毁灭性破坏。再如大运动中的派系斗争对各行各业的致命破坏与经济滞后发展都在各编中时有呈现,类似这样的资料虽是一个地方发展中史的“黑”料,但正因此才让这部史话更有价值,让后来者永远反思和警醒。
文章不是无情物,修志更需饱蘸感情。方志学的创始人之一章学诚在《史德》一文中曾说“气昌而情挚,天下之至文也”《安康史话》无论在写事、写人、写物时方老都把自己的情深蕴在字里行间。近代战事四篇题目以“反清悲歌--梁悦兴殒命鉴安康”“辛亥垂成--哥老会饮恨兴安府”“军阀混战--王安澜屠城造罪孽”“日机轰炸--安康城血海祭国殇”。章回小说般醒目的标题,每一个字都能让读者感悟作家心中或伤,或痛,或悲,或遗憾等变化起伏的情感。再如写到洪水后安康重建时用“又见龙舟舞汉江”“乐山亲水留华章”自豪澎湃之情溢于纸上,方志美的色彩就愈发浓烈。

此书之美,还在于有个性。个性其一就是在标题的使用上,把史实与情感,说明与议论揉捏搓合到浑然一体,读起来明朗舒畅;其二是古诗,俗语如“瓜菜代”“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等的引用让史志活了起来;其三是作者选取了一些本地作家的诗文录入,让史志书籍不再高冷,更接人间地气。纵观全书“生动的文笔,谐趣横生的话语,一个个久远又新颖的知识点……读着如听老人讲古经,时而抓人揪心,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悲切醒思,恰如习习凉风间数天上繁星,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一部大作荡人心胸,但也难免美中略有瑕疵。比如书中虽选用了部分插图,但个人认为还是太少,图片单薄不但立体感与直观冲击力相应削弱,就是亲切感也削弱不少。图片多一些,读者面对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场景更能产生共鸣,自然就会多关注多思考。另外还有作为国之大计的教育,没有作为一编教育史话单列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李爱霞,中国作协会员,民盟盟员,现就职安康汉滨高中,汉滨区作协副主席,有作品在《诗刊》,《绿风》,《延河》《诗歌报月刊》,《上海文学》等各类报纸刊物发表。2008年在《三秦电视报安康周刊》开情诗专栏。出版诗集《李子不苦了》,散文集《花在飞翔》,诗歌合集《脸谱与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