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民办教师/作者/伊茂健】
【民办教师/作者/伊茂健】
精华
热点
2021-10-25 20:01:52
116683
阅读
关注
【民办教师】
实际上从我上小学的时候,民办教师的身影就伴随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只不过那时候不叫民办教师,而是称为代课教师。 本村的婶婶阿英,就在邢家小学当过代课老师,阿英给我任过三四年级的算术课,她在我的算术作业本上,用红笔一个个划的大大的对号,我还记忆犹新。婶婶阿英老师三十多岁的年龄,中等个,短头发,圆脸庞,对学生和蔼可亲,笑起来腮上有两个小酒窩。她对工作很认真,在学校工作时间干不完的活,她就在晚上回到家后加班加点地备课、批改作业。 叔叔阿良,在我们学校就代过课三四次,短的时候是几个月,时间长的时候有一年多。 还有我哥哥初中毕业后,也在本村小学代过课。有一天下午,临近放学时刻,我到学校去玩耍,正碰到学校开大会,全场静悄悄的,只有一个人在讲话。哥哥站在学生队伍后边,立正姿势站立,倒拍着手,正聚精会神地听领导训话。他见到我后,赶紧走过来,蹲下身子悄声说:"赶紧回家去,校长正在讲话呢!"他那认真的样子,至今还会使我发笑呢。……。 代课教师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干着与公办教师同样的工作,学校缺人手了就来替补,学校用不着了就回家劳动,TA们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一九六六年五月,全国掀起了文化大革命,从此以后,桓台县的一处高中(桓台一中)和三处初中(地址位于索镇的桓台一中,地址位于新城王渔洋故乡的桓台二中,地址位于田庄村的桓台三中),(桓台一中即有高中班又有初中班)就不再招生了,而农村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就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尴尬境地。于是,各村就掀起了群众办学的热潮,几个村联合起来,在原来己有的村小学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办起了联办中学。这样,村里的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就不用再考试了,可以全部读初中。指望原有的公办教师既办小学,又要办初中,那就是杯水车薪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批的民办教师应运而生。
我之所以成为民办教师中的一员,说起来,这还缘与我村大队部的李书记。 一九七一年秋末冬初的一天下午,刚刚种完小麦,我正与本队的社员们在新城镇西南的乔家村挖河道清淤,远远的就看见有个人从北向南往工地的方向走来,距我们有五十米左右远的时候,我就认出了他是谁!他就是我们村大队的李书记。我对李书记太熟悉了,他虽然与自己不是一个姓,但按本村的风俗习惯,我应该尊他为叔叔。书记叔叔大分头,白里透红的脸庞,细高个,虽然是近五十岁的人了,可看上去,说他四十岁不到的年纪也有信的,他未从说话就脸带笑,给人们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 李书记刚让我协助他搞完大队的一项工作,现在他又大驾光临,不知道又有什么事呢? 正想着呢,李书记已经走到了大家的面前,李书记向众人打着招呼的功夫就走到了我的面前。我知道李书记是冲着我来的,就赶紧放下手里的工具,走到了他的面前。我们两个人就这样站着说话。由于我们两个是老熟人,李书记说话也设有拐弯抹角,就开门见山的说:"我来找你,有个事要与你商量,现在村里学校教师紧缺,要你去任民办教师。"这事终归来的太突然,我正要思考如何回答呢,李书记恐怕我推辞,紧跟着又加了一句:"先干着,等大队里买了拖拉机,先让你开。"虽然开拖拉机是村里人们都㵪慕的一个美差,但是,在这庄里乡亲们用人的紧要关头,我不能向领导讨价还价。再说,做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我小时候的愿望之一。我没有沉默多长时间,就爽快地答应了李书记的要求。李书记舒心地笑了起来!
和我一起挖河道清淤的乡亲们,对我是恋恋不舍,有的说:"你不和我们在一起,心里觉得空落落的。"也有的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但TA们的这些言论都是想留下我的一片好心,也许董加耕、邢燕子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也真舍不得离开TA们!但是为了村里的孩子们,我只好与亲友们挥泪告别! 来到久别十余年的邢家学校,学校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以前的邢家小学已经改为邢家联办中学了,但是中学段与小学段的学生还是混在一处校舍里学习的。原来的教室前面的操场新盖了两排各六间教室,我上小学三年级时"闹鬼"的三间东屋拆除了。不过,校舍还是非常紧张的,中小学二十五六个教师都挤在三间大台屋里办公,还有小学四五个班级分散在邢家村的家庙里和民居里上课。(这是邢家村的台屋,也是后来我的家)。
到了学校之后,学校张校长先让我任毕业班的语文课,又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先后任过语文、农基、体育、音乐、数学等课程,总之,只要校领导信得过,我就认真耐心地去努力做好。 生产队每天给我记十分工,这是一个壮老力一天最高的工分了,而且不论刮风下雨一年三百六十天都记工分,国家还给我每月补贴四元钱,我感到这已经是不错的待遇了。因此,如果周六、周日有时间,我就自愿向生产队老队长找活干,无论是喷药水灭虫,还是农忙时收割庄稼,我都积极参加,从没觉得累。反而觉得与乡亲们在一起劳动,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这是我们民办教师自己刻印的学生练习题)
到了八十年代初,初中由二年学制改为三年学制,而且北七村的学生在逐年增加,校舍不足,又成了学校、村大队干部们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当时,村里经济条件很差,拿不出多少钱。无奈之下,大队党支部决定把位于村东北角的伊氏祠堂拆掉,拆下的木材建校用。我记得李书记对我们学校搞建筑的史老师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老家底了,咱们村里穷,拿不出钱来,你用拆了祠堂倒下来的砖瓦木料去建校吧。"村大队部为学校在村东头的一块坟地里划了校址(主人已把祖先的尸骨迁走了),在做了前期准备后,村、校拉开了盖邢家联中的序幕
为了缓解建校资金不足的压力,村大队李书记就协调各生产队的队长,抽调劳动力为学校打坯盖房。为了加快建房的速度,我们民办教师就利用周六、周日和课余时间,加入了建设校舍的队伍。我们脱去了在课堂上穿的干净衣服,换上准备好的劳动服,为建校舍出工卖力。我们学着打坯,由起初的两个人每天打一二百个坯,到后来每天两个人能打五六百个坯。我们参予打地基,尽管大家手上磨得串串血泡,但是大家不怕疼,打夯的号子反而喊得震天响。我们是盖房的主力军,盖屋时大家有的提泥兜,有的传坯,大家顾不得擦擦脸上、身上的泥巴和汗水,大家忙碌的汗流浃背,热火朝天!
木料、建材运到了工地上,晚上需要人看护,我和民师儒侄子一组。我们各自从家里背着被褥,睡在原来老祖宗们的墓地上面。 那一晚,是伸手不见五指漆黑的夜,北风呼啸,寒风凛冽,雪花飘飘。我们俩就睡在了临时用玉米楷搭起的帐蓬里,缩倦着身子,忍受着寒风刺骨的西北风,半醒半睡地守护了一夜。天亮之后,我们俩才发现,我们睡的铺板的下面,竟然是一个空空的墓穴,怪不得我昨天晚上矇眬中还做了一个恶梦呢?原来是先人怪罪我们占了他的安眠地之地呢!幸亏前天晚上天黑,我们没有看到,若不然我俩准会吓得胆战心惊地难己入眠!
要盖砖瓦结构的二层楼房,要比盖土坯房困难的多。我们学校史老师懂得些建筑方面的知识,他主管建楼房的事。他买了水泥、钢筋,自己制水泥板,联系大队里办的窑厂,给拉来了砖、瓦。大队里从各生产队拨来了劳工、几个木瓦匠,我们学校里的民师们,在周六、周日及课余时间里,还是一如继往地像往日建小学校舍时那样,到工地上去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特别是往二楼吊水泥板时,特别费力,那时又没有吊车什么的,只能一块、一块地用倒链往上拉。(在平地上支一个三角架,上边有一个滑轮,下边用铁绳拴住水泥板,楼上的人用手拉铁链子,两手用力拉一下,水泥板就上升一点),我们几个人就轮流用力拉铁链子,把水泥板一块块地安放在二楼的水泥横梁上。经过冬、春两季的建设,邢家中学校舍建成,投入使用,从此,邢家中学部才与小学部分离。我们看到孩子们那欢乐的笑脸,家长们敬佩的眼神,感到无限的幸福和荣光!
这是我们用双手自己盖的二层教学楼。
六、七十年代,受过正规教育的公办教师是很少的,奇缺的师资,只能由民办教师来补充。民办教师先是由初中、高中的老三届毕业生为 主力军,随后由陆续村办联中毕业的学生来补充。 我们村有十六、七个民办教师,大多是兄弟姐妹或者是叔、侄、孙辈的称谓,大家在教学中互帮互学,在生活中团结友爱,关系十分融洽。 记得每年春节后,从正月初四开始,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民办教师,都要做一次主人,请大家到自己家里做客。这是大家自愿自发的,这还形成了一个习惯。我到各家做客时,老师们大多是自己动手做饭菜,或拌一棵大白菜,或抄一盘绿豆芽,或炖一盆杂烩汤……,我惊讶地发现,朝夕相处的伙伴们不但是教学上的能手,在烹调上还是一个优秀的厨师。大家品尝着自己做的美食,欣赏着屋外纷纷扬扬的瑞雪,畅谈着一年来教学中的收获和心得,期盼着新一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我们充满了信心和欢乐!
我在春节后,同其他民办教师一样,排着队等老师们来我家做客,有的为了排队名次的先后,还争的脸红脖子粗呢。好容易等到老师们来我家做客了,我找出了珍藏的美酒,拿出了请邻居友叔叔给我炸的豆腐干,豆腐包,炸藕盒,请烹炒手艺好的老师炒六、七个青菜,像招待贵客一样对待和自己朝夕相伴的老师们,这是我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我家孩子们,虽然一年之中从没见过这么多的美味佳肴,但他们都很懂事,我请老师们时,他们都躲得远远的,等老师们散场后,如果有残汤剩饭,才能够解解馋。(这是作者多年来的备课本)。
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海老弟给我编好了的地排车轮子的幅条,解决了我无钱请师傅的困难。赵老师帮助我搬家,一直忙碌到天色很晚,顾不得在我家喝茶吃饭。老师们帮助我种责任田的时候,他们拉耧、撒种的身影,满脸的汗水,至今我还记在心间!啊!民办教师朋友们,我们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我们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友谊深深地镶嵌在了心间!
一九八四年八月,我被评为淄博市优秀班主任,当年十月,我作为淄博市第一批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在县医院参加体检时,果里中学的姜校长见到了我,说:"老伊呀,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是呀,只要契而不舍,辛勤劳作,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了我们这些为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的民办教师的。 当年十二月,所有高中老三届任民办教师的同学们全部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到了二000年元旦前,才迎来了广大民办教师的春天,按上级文件精神,符合条件的所有民办教师都被转为公办教师。中国已有三十多年的民办教师的历史宣告结束。 民办教师在历史上的那一页,已经被流逝的岁月轻轻地翻过,但是,我还是为全国曾经的民办教师们高唱赞歌。 是你们成为了七、八十年代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培育出了桃李满天下! 是你们不怕脏和累,为了校园的建设增砖添瓦! 是你们甘愿清贫,经年累月地让汗水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地拋洒! 是你们奉献出了自己全身心的爱,浇灌了祖国未来绚丽的花朵! 是你们不为名和利,默默无闻地展示着自己青春芳华!
有很多的民办教师,为教育孩子们日夜操劳,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但是TA们没有等到转为公办教师的那一天就离开了人世间。TA们忙碌的身影似在昨天,TA们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TA们才是无私的奉献者!TA们永远活在千千万万个学生们的心中!
民办教师赞歌:半是先生半为民,不拿工资挣工分。呕心沥血育挑李,默默无闻献青春。任劳任怨挑重担,淡泊名利自修身。红烛丹心铸青史,教书育人献爱心!
作者简介:伊茂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退休教师。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281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