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孔祥志先生
诗词的“三炼”之功
徐栋梁
今天有幸参加孔先生的诗词作品鉴赏会,听了几位老师精准而精彩的朗诵,加深了对他的诗词作品的认知。他的诗词作品遵循“求正容变”的原则,为时以咏,为事以作;语朴其新,格高其远;情真而激越,循律而不唯。这里,我简要谈一下他的诗词的炼字、炼句和炼意。

一是炼字,不求字字珠玑,但求篇篇有诗眼。清代诗论大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云:“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此语道出了炼字之本质。在孔先生的诗词中,不难看出他炼字的功力。他在遣词造句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组合,以收炼字之功。如《江城子·英雄武汉》“催、验”《中国制造》“锁、清”的对衬,《中国精神》“抛、别、伸、削、推、抢”《写给剃发的女医护》“脱、赴、剪、罩”等动词的连缀烘托,简练而精美,形象而生动,达到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效果。他炼字重在动词,兼及形容词。这些字词用得到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尽人皆知。像他《中国精神》的“战”《中国制造》的“策”《写给剃发的女医护》的“剪”等字都起到了诗眼的作用。

二是炼句,不求句句精辟,但求篇篇有警语。孔先生对于炼句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读他的诗词作品,每有惊人句。他多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对比、衬托、双关、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段,含蓄灵动的表现诗句的美感;运用多种句法、不同句式,让语法更合理,措词更精练,语言表达效果更好。如《江城子·英雄武汉》的尾句“倾城浴火,白褂卷风流,镰斧催征重验血,雄起了,看吴钩”,同时运用了比喻、借代、互衬等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和力量,衬托了武汉战疫一线英雄的高大形象和战斗精神;又如《中国精神》的“鬼域门前封血印,仁心路口守阳关”《中国制造》的“热成像锁疑难症,消毒器清旮旯尘”《写给剃发的女医护》的“痛把青丝心上剪”,都是作者精心打造的警句,既增强了句子的美感,又烘托了主题。

三是炼意,不求首首传世,但求篇篇有高格。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又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一个人抱负的大小,认识社会的深浅,决定一个人诗词立意的高下。所以,炼意是在炼字、炼句基础上升华起来的一个高境界的目标。孔先生在诗词创作中,不仅注重炼字、炼句,更注重炼意。他的诗词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讴歌时代英雄,反映人民疾苦,体现主旋律,充满正能量。他的这组战疫诗词,便是为时代立传、为英雄立传、为人民立传的集中体现。如《江城子·痛悼刘智明》,词的上片,描写刘智明院长因公殉职和依依送别的场景,用铺叙、排比和对话的笔法,渲染悲痛的氛围。下片,用倒叙的方法,描写刘智明院长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置生死于度外,深入一线,带领医疗团队英勇战疫的事迹。结句“同执悬壶肝胆照,妻再见,已成碑”,他与妻子都是医生,都在不同的战疫前线,他感染新冠肺炎,仍心系抗疫,夫妻不得相见,都在用生命守护生命。特别是“妻再见,已成碑”,既是对妻子与丈夫天人永隔的感叹,也是双关,这碑不是简单的墓碑,更是丰碑,是对烈士的崇高的景仰。这样的情节是多么的壮烈和感人,这样的立意是多么的高远和深沉!从而大大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感召人们在悼念英雄的同时,更要景仰英雄,学习英雄。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词从谋篇布局的倒叙,写作手法上的腾挪,到构景设象上的契会,都堪称独运。使此词多了一分雄浑,多了一分余味,也给读者留下一份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收到“语意两工”的效果。

作者简介:
徐栋梁,湖北咸宁人,咸安区政协四级调研员退休。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理事,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原咸安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桂乡诗联》主编,现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潜山诗联》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