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的哲学遐想
文/刘殿华 诵/光风霁月
(一)
前些年,我有幸去西藏,见证了雪域高原雄伟和壮美,觐见了布达拉宫。这次布达拉宫之行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受益匪浅,特别是我的世界观得到了改造。
布达拉宫很高很大,从下面走上去需要20分钟左右,而且是步步登高,很累。布达拉宫的里面非常宏大,一个宫殿连着一个宫殿,整体的建筑风格以红色调为主,红墙、红柱、红色的宫殿。印象最深的还是供奉几位达赖金身的大殿,宫殿气势恢宏,达赖们的金身依次而坐,一字排开。在这里看到了派往蒙古的佛像,了解了蒙古的佛与西藏佛的渊源,为什么蒙古佛教也献哈达,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宫殿里套着殿堂,各位佛主高僧居坐殿堂之上。当你走进大堂就有一种虔诚和敬畏心理。面对佛像金身礼模朝拜,心里默默祷告,嘴里念念有词,礼拜后拿出小钱恭敬奉上,表达一种恭敬之情。仔细看来,西藏的佛与内地的佛表面上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西藏的佛像一般有名有姓有事件,身上都佩戴宝物,以绿松石居多,按照佛主级次不同,宝物的质地大小也不同。而内地的佛一般不佩戴宝物。
走出布达拉宫,那么多的信男信女虔诚的诵经和膜拜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突然想到人为什么要拜佛和神灵?人为什么有信仰?信佛和其他宗教与信“主义”有什么关系?人是高级动物,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思想,有语言交流,有文字记事。人能够通过书本认识和接受间接真理,对事物的认识不像动物那样都去从头实践,可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这就是人,这就是人为什么要学习。思考这些问题,似乎有些顿悟,对事物认识似乎有了一点突破。特别是对人们的信仰崇拜有了新的认识。
从学说的角度看,佛教讲的是觉者、知者,一切随因缘,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道家讲的是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讲的是一分为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些学说精髓都是“中庸之道”。我国历朝历代都是以中庸的思想治国,讲究平衡理论。所以在国际交往中,我国一般采取“中立”的态度,不侵犯他国,而美国等霸权国家却是支持谁就明目张胆地表态。在家庭婚姻中,我们主张“宁拆一座庙不拆一个婚姻”等等,此现象不胜枚举。毛泽东说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基础,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但是意识是在物质基础上的意识,意识离开了物质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体育比赛,弱队由于没有心理负担,放开手脚,最后以弱胜强。强队由于想赢怕输,心里压力大而败北。从战争情况看有破釜沉舟等典故,有红军长征伟大胜利等等,这些都是坚定了人们的信念,进而产生化学反应,无一不说明这一道理。从打麻将来说,如果今天钱带的少了,心里“打鼓”怕输,你输的面大。如果你不在乎输赢,抱着一种送钱的态度,你可能会得到一手好牌,你就不一定输。所以心灵的感应、心里的承受能力是很重要的。很多不好的疾病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把实情告诉患者。旧社会有“冲喜”的说法,家里有病人,通过娶亲的手段,使病人产生愉悦感,进而使病情缓解,也是这个原理。古代范进中了举,人却疯了,后来被他老丈人一巴掌又打了过来,这些都是精神变物质最好写照。
(二)
宇宙是一个大的磁场,物体都在这个磁场中。每一个物体又都有自己的小磁场,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磁场。人也有一个磁场,只不过和宇宙相比较小,大磁场与小磁场相互作用。所以每个人磁场的强弱不一样,如果磁场强可能在你的周身形成保护层,你的身体好、运势好,你就不容易得病,诸事顺利。如果磁场遭到破坏,防御能力就可能下降,你就可能身体生病,诸事不利,工作不顺,家庭滋事。比如有时人体被另一人碰了会放电,我不知道好还是坏,是磁场被破坏了,还是人身在自卫。我觉得人们在礼拜时,心中没有杂念,心灵的感应和宇宙这个大磁场是有交流的,你对佛等其他宗教朝拜也是一个道理,实际是一种心理暗示。你心静如水,灵魂与大自然交融,使感觉变为知觉。特别是那些身戴宝物的神灵,磁场会很强,它反作用于人身,使你的身体磁场更加强大。所以人们喜欢戴一些宝物,这些宝物挂在身上,会不会也对佩戴者的磁场有所帮助呢?这些观点不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精神变物质”吗!所以看到有些人信点啥身上的病见轻了,甚至好了,各个方面都向好的方向变化,道理就在这里。
当然人或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有句古话叫“三穷三富过到老”,就是说人的一生有穷的时候,也会有富的时候。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富不过三代”(我说的是相对而言),人们总爱说“前世修来的福”是不是也是这个道理。年轻时不如意不等于老来还受罪,当然,我说的幸福与受罪都是相对而言,这些都符合佛的普度众生、道的平衡、毛泽东的一分为二的理念。好事情怎么能让一个人去独享,你在工作中很如意,在其他方面总有不如意的地方,总是缺点什么东西,反之也是一样的。你即当官,又在生意场搞的那么大,成为红顶子商人,这是要出问题的。毛泽东的矛盾论学说,事物是曲线式发展,螺旋式上升。事物都有两面性,由矛盾组成。事物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由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组成,二者缺一不可。缺了一个方面,事物就不会成立。比如今年大蒜价格很高,有利可图,明年种蒜面积就会增加,蒜多了,价格就会下来。种蒜的人就要小心了,还种不种,种多少;我们国家玉米收购价连续多年的上涨,每斤从2角多涨到1元多,使得玉米产业出现畸形,国家不得已实行供给侧改革,2016年时,种苞米的收入不理想了,明年还种不种,种什么。猪肉的价格很高时,下个周期养什么,养多少就要认真考虑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就是曲线形发展,螺旋式上升。我们的婚姻生活,一些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意、不如意,总是回忆如果当初怎么怎么样就不会是今天这样。其实按照毛泽东矛盾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主要和次要。在婚姻中总有一方要强一些,一方弱一些。如果两方都强,强强相碰,只有粉身碎骨。如果双方都弱,那也是不可想象的。结果是赶紧分开,不能勉强凑合。所以一般的婚姻是,一个家庭,两人体型一个胖的,一个瘦的;皮肤一个白的,一个黑的;性格一个能说会道,一个沉默寡言,在外面沉默寡言的回到家里还说了算。如果在外面呼风唤雨,回家还一手遮天,那么就会出现问题,家庭就会不稳定。所以外强的人一般“惧内”,就是这个道理;能力上一个能办事,大事小情都靠他,另一个弱一些。这就是婚姻的互补性吧!也是佛说的圆满,道教的平衡,毛泽东说的矛盾的主次之分,矛盾方面的主次之分,主要的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次要的居于服从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其他方面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当时我在努力一下,如果当时我在如何如何,就不会是今天,” 沉浸在泥潭中不能自拔是很危险的,心里疾病会转为实病。要知道世界上什么药都有,就没有后悔药。当我们回忆过去时应该是带着正确的人生观,不怨天不怨地,只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理性地看待人生,“人家骑马咱骑驴,回头看看还有挑挑的”,这也算是“中庸之道”吧!我们总是说“老天爷是公平的”,公平就在于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你看哪个聋哑人眼睛不好?哪个盲人还聋哑?原因很简单,事物是多样性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好与坏是相对共存的,进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为什么国人喜欢三的数字,领导讲话要讲三点意见,第一点里讲三个问题;写论文要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写记叙文也有三点,事情发生、发展、结局。数字上三三见九,九为大等等,处处体现中庸之道。生活中我们要搞好各种平衡,工作上的平衡,家庭中的平衡、生活中的平衡,身体上的平衡等等。掌握不好平衡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的结论是:世界是物质的,是可以认知的。学习(不管是书本上还是实践中)可以提高人的智慧,增强人的意识能力。精神是可以变为物质,且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信仰是必要的,信仰和精神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信仰是可以改变人生的,但不能走火入魔。人应该有信仰,不管是宗教还是主义。信仰宗教和信仰主义是一样,都是对一种学说的崇拜,一种精神的升华,一种目标的向往,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不知是否正确。人生涉及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以上观点只是人生沧海中的一滴,我对佛、道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更是皮毛,说白了没有系统的学习,只是凭着上学时的一点知识和平时知识的积累,有一点点肤浅的认识,这里没有说教之意,更没有小人得志之朽,没有先见之明,都是后知后觉。写了这些只想作为人生的一点感悟,难免挂一漏万。对世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对你的生活有所启迪,那将是我非常高兴的。
写于2017年于长春家中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刘殿华,一个农民出身,当过兵,考学鲤鱼跳龙门,搞过财政理论研究,做过财政管理工作,一路走来往事如歌的闲人。偶尔提笔,记录生活。
诵读 光风霁月 退休教师 热爱朗诵 音乐 喜欢用声音诠释文字 享受诵读诗文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