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曾谋面的老师
——纪念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成立80周年
作者: 钟 小 平
荐稿:叙永县作家协会
策划:李腾双(自由翱翔)
制版:春到百草园

我回忆我在昆明读书的一段日子,使我更加怀念现代著名散文家李广田先生。
1981年10月,我们叙永籍300多名热血青年应征到云南边陲服役。新兵集训后,我调昆明军区政治部警卫连任文书。时值改革开放,国家百业待兴,人材贫乏,读书学习一时成为风尚,社会上夜校、函授、电大办的如火如荼,我进入云南大学夜大中文系学习。在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第一次接触到李广田先生的文章,即被其散文中洋溢着的浓烈泥土气息、展现出的凝重乡野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我在图书馆陆续借了《画廊集》、《银狐集》、《灌木集》等10余本集子,深研细读,开始领悟和理解先生感情真挚深沉、文笔清新浑厚、文字朴质细腻的散文艺术风格。

文如其人,我知道先生确实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知识分子,就十分想拜谒跟随学习写作。遗憾的是,我准备前往时,才知先生早在“文革”中的1968年冬天被“四人帮”残酷迫害不幸仙逝、家人远迁北京,我的这个心愿未实现。想到与博学多才的老人失之交臂,失去了值得自己一生尊重、学习的长辈,我伤感万分、痛惜不已。不能欣赏先生讲课的风采,不能亲自聆听谆谆的教导,我只得经常拜读先生“行云流水式的散文作品”。尤其是阅读《回声》文集后,更让我受益匪浅,觉得先生就是我最敬爱的老师和亲切的“老乡”,因为这本散文集多数文章都是在我的家乡创作的,写的是先生早年在我家乡叙永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把我带到了抗战时期地处川滇古道的荒僻小山城、带我走进先生善良的内心世界。

李广田先生1939年春携妻带子同师生溯汉水徒步西行,入四川,先在罗江教书,次年夏秋之交与吴晗先生等人辗转来到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文学系任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抗日烽火遍神州,叙永也不例外,人民颠沛流离,物资匮乏,办学条件极差,并没有吓倒联大的师生们。李广田先生在生活异常艰苦的边远小城白天认真讲学,晚上精心备课、勤奋写作,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欢迎。尽管先生背井离乡、漂泊异域,但他热爱生活,特别珍惜在叙永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每当茶余饭后,先生漫步在他认为最吸引人的我家乡叙永城中横跨永宁河上连接东西两城的蓬莱桥、永和桥时,都会驻足尽情领略古城纯朴的民风民俗;有时周末还带女儿小岫到营盘山果园郊游,观自然风光,享天伦之乐。每天都安排的井然有序,丰富多彩。虽然只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深深地爱上了川南乡野的田园风光、爱上了边远小城的乡亲父老,他的这些情感在《根》、《礼物》、《两种念头》、《悔》、《到橘子林去》等散文中抒发的淋漓尽致。写夕阳照耀下云蒸霞蔚的红崖,写望城坡成片的柑橘林,写美丽永宁河上的寂寞舟中人,写骡车店里的平凡老百姓……,就像讲述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家人,情真意切,朴实无华,平淡的文字里深含了哲理,无声的倾诉中缠绕着乡情,有如色彩明丽的风景画和感情诚笃的抒情诗,每一篇都留下了浓浓的叙永情,让人感动,给人启迪。人长久出门在外,会很思念家乡和亲人。曾记得我当兵身处边疆军营,想家了,就读一读先生的散文,总是给军旅生涯的我一种心灵的慰藉,也使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文化知识,陶冶了情操。

李广田先生浓浓的叙永情,刻骨铭心,魂牵梦绕,牵动着我跨世纪的思绪。这二十多年来,我时常默默地祈祷,愿先生在天之灵安息。现在我想高兴地告诉先生:80年前您执教过的边远小城叙永,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笔下描写的破烂茅屋,如今是高楼林立;您满眼深草荒冢的西郊, 早修成了宽阔靓丽的出海通衢;您看到的景色秀丽的丹山,已成为游人如织的省级旅游风景区;迷人的双桥夜月,依然牵扯着小城人的心绪;夜色中的古城在灯火辉煌中更加绚丽多姿……。今天,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和中华民族在东方的进一步崛起,先生有知,一定会含笑九泉。

辛丑暮秋,长夜无眠。遥望云南,浮想联翩……灯下又读李广田先生的文章,犹如和老师谈心,犹如听恩师教诲,感觉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馨。先生的音容笑貌与先生文章描述的情景不断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回声萦耳,心潮难平。我抑制不住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记下这段在春城读书的回忆,再次感受先生那绵绵不绝的叙永情,算是我这个最平凡的人、这个未正式拜师的学子对未曾谋面的先生的一点纪念。
(2021年10月19日修改于叙永四美轩)

注:
1.李广田,山东邹平人,生于 1906年,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1930年考入北大文学院。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和文学创作,创作诗歌 、 小说、文学评论 , 重点整理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诗 歌,但写的最多、成绩显著的是散文。历任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云南大学校长、全 国文联理事。
2.叙永县,地处川 、滇 、黔三省交界 ,四川南部边缘,古属夜郎,今归酒城泸州市辖区,西南入海陆路大通道——321国道纵贯全境,美丽的永宁河(长江支流)穿城而过,历来是川南边陲重镇,曾是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转战的地方,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省级贸易开发区。

作家风采

钟小平,汉族,笔名四美轩主。籍贯隆昌,生于叙永,现供职于叙永二中。余德泉教授入室弟子,泸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叙永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县硬笔书协主席,永宁诗书画院副秘书长,市县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叙永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书法作品数十次参加各级展评入展、获奖、入编作品集,1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在各类媒体、各级刊物发表。致力于叙永历史文化的研究、发掘、传播,参加打造叙永景区文化策划,参与了《叙永儿童歌谣》《神怡楼集》 《永宁儿女》 《求索之路》 《诗韵画稿铁笔风流》《大美长歌》等书籍的编辑工作。

温馨提示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要求
古体诗:律诗(古风意境佳)六至十二首,绝句(古风意境佳)十至二十首。投稿时每行两句排列,格式如下:
作者姓名(省名)
诗题
XXXXXXX,XXXXXXⅩ。
……
现代诗:两首及以上(最多不超过五首一百行)。
散文:一篇
小说:视篇幅而定
另外:附作者简介和一张清晰的个人生活照。
可以应作者要求配图和配乐(投稿时加入想配的图片和乐曲名称,注明演唱者等)所有投稿都以正文发送或加编辑微信707904340直接发送投稿,不发附件,如果投稿十日内没有收到用稿回复通知,稿件可自行处理。投稿以后记得加编辑微信号707904340,以便联系,未加微信的投稿,一般不予编发。
关注《春到百草园》能欣赏更多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