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吟诗人
文学跨界与本真回归
——兼评《向阳轩诗稿新编》之五《弦歌集》
谢幕武
李城外先生《向阳轩诗稿新编》新近付梓出版,该书编入城外先生自1993年至2021年8月期间1400余首诗词,共分六大类32个小类,可谓鸿篇巨制,诗人28年磨一剑,堪称创咸宁本土诗人原创诗作结集之最。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与城外先生在凯翔康城小区近邻多年,仅百步之遥,近日才有缘造访。走进他家里,才发现别有洞天。在他的居所隔壁,另有一套同等面积的四居室,特意与主人的起居室住所打通了,满满的都是书柜,满满的书柜里面整齐地码着满满的书籍,有精装成册的大部头,也有简装本,还有纸张明显发黄的旧资料,一看就知道是私人收藏的极具价值的书中珍品。另有一个大柜子,城外先生专门装着自己几十年来的学术著述和文学创作作品,同样是满满地整齐地摆放着。一套四居室,就这样被主人精心打造成了一座私人图书馆,而且别出心裁,美其名曰“向阳轩”,令人惊叹、眼羡,并油然而生敬佩之意。城外先生介绍说,他向市图书馆和通山县图书馆还捐赠了几千册私人收藏的书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可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屋及乌、爱书及屋,挚爱之情如斯,拳拳之心可鉴。
文学是需要底蕴的,厚积薄发是铁律。城外先生在《向阳轩诗稿》跋文《诗化的年轮》中说:“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个诗人。对旧体诗词的爱好,自小养成。生长于书香之家,文学乳汁就是母亲教我的唐诗宋词。单位的年轻人结婚,都是请已离休的父亲写对联,总是让我颇感骄傲。”正是自小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并孕育了他内心的文学情结和文学性格。
而且,在他日后孜孜不倦的文学追求的道路上,这种原生态的文学情结和文学性格,得以不断发扬光大,得以不断沉淀翻腾,形成今天专属于城外的一片文学领地,现如今这一大片文学的冲击平原,都贴着“城外”这张响当当的文学名片:咸宁的知名文化人,中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主编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编著《向阳湖文化丛书》,计有《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有日译本),《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武汉出版社出版;著有散文集《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下)被列为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书目;旧体诗集《向阳轩诗稿》由中华书局出版;主编《党校日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鄂南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研究》(中央党史出版社)和《咸宁文史资料》“向阳湖文化”“李自成归宿研究”“赤壁文化”等专辑。
如此林林总总的著述作品,还有这间藏书颇丰的“向阳轩”书屋,都无不印证并彰显了城外先生作为文化学者和高产作家的底气和张力。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这难道不正是城外先生的文学写照吗?

文化在场的掘金者
众所周知,城外先生的显著成就,体现在“五七”干校文化专题研究上。这,应该是耗费了他毕生的心血。城外先生自1994年开始研究向阳湖文化,一个日渐荒废的原文化部所属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硬生生地就这样被李城外带领的研究团队,创制打造成为咸宁的一张走出湖北、走向全国的文化名片。其中的艰难困苦,其中的艰辛历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全流程全过程都是城外先生亲力亲为、亲身经历。个中甘苦,只有城外先生心知。
向阳湖文化,是围绕湖北咸宁市向阳湖畔的文化部“五七干校”而展开的文化学术活动。位于咸宁市向阳湖畔的“五七干校”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干校之一,当年6000多文化名人、知识分子曾经在这里劳动生活,并在向阳湖留下了一篇篇不朽之作,如郭小川的《楠竹歌》、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张光年的《向阳日记》、臧克家的诗集《忆向阳》等,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城外先生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弥补了当代中国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的一段空白;同时,这是咸宁文坛的重要收获,对宣传和推介咸宁,尤其是进一步打响向阳湖文化品牌、助力向阳湖中国文创产业聚集区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它擦亮了咸宁市的文化名片,丰富了咸宁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提升了咸宁市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城外先生作为一位文化在场的掘金者,一位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肩扛知识分子和作家的责任担当,为之付出辛劳和心血,做出了特别贡献。对此,咸宁人民都知道,城外先生功不可没。

文学跨界的践行者
城外先生历任中共咸宁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委员会主任、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兼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兼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咸宁市档案馆馆长,现任市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员会员。
城外先生担任武汉大学兼职教授,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导师、省党史宣讲团成员;湖北省社科联委员、湖北省作协委员,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咸宁市档案馆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馆长,向阳湖文化书院院长,《咸宁瞭望》主编,曾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书香之家”等荣誉。《人民画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华儿女》《中国文明网•名人》和央视等多家媒体均宣传报道其事迹。
城外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倾心致力于向阳湖文化和中国“五七”干校专题研究,遇到再多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他都从不言弃。出专著,办会报,创专刊,建馆舍,结社团,成立研究中心,建成书院,为咸宁争来个“国保”单位向阳湖;同时,成就了他作为中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和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地位。
如今,城外先生已是著作等身,他人生阅历丰富,集官员、学者、作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在本职工作和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各方面都颇有建树,才华横溢,且艺不压身。他取得的事业成功,有力地例证了人生可以跨界,文学可以跨界。一个生有天赋且勤奋努力的人,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性。作为向阳湖文化执着而坚定的守护人,“城里城外”,他始终是一个理想的践行者,一个文学跨界的践行者,为年轻一代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标杆,注入了文学榜样的无穷力量。

诗意本真的回归者
城外先生业余坚持诗歌创作28年,达1400余首。继一年前中华书局推出《向阳轩诗稿》之后,又结集推出《向阳轩诗稿新编》,含《咸宁杂咏》《五七干校行吟》《城外之旅》《我的港湾》《弦歌集》《酬唱集》等六部旧体诗集,其诗平实清新,有白居易寒山之风,充满赤子情怀和向善爱美之心,受到众多诗歌名家和广大读者好评和称赞。
其中,《向阳轩诗稿新编》之五《弦歌集》,分为“赞美诗”“瞭望台”“抗疫志”“怀人篇”四辑,共291首。闻弦歌而知雅意,辑中多数诗篇系作者访学游历和现实生活中的有感而发,诗歌大多与文坛历史和时事相关联,在《向阳轩诗稿新编》另开新篇,给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之感,令读者耳目一新,在全书突出向阳湖文化主题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诗集篇章内涵和文化视野,在编排和体例上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抗疫志”收录诗歌共13篇。其中,“疫期日志”七绝,系作者2020年疫情期间,时刻关注全国疫情,从1月21日至3月20日,每天一首诗,两个月共激情创作60首绝句,实时记录全国人民团结抗疫的一份份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及时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一天未曾空缺,有的还被书法家选中用于大众宣传。作为一个在场诗人,在亲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他拼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用诗人的声音,发出一起战斗的号角,彰显了咸宁诗人的情怀和大爱。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诗人白居易这句诗,是文艺理论上经常引用的著名论断,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担当历史使命的典型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永恒的人格,城外先生同样具有这种人格力量。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以诗言志,不求出彩,但求言之有物也。城外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到,他身体力行地做到了。
咸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陈国和认为,城外先生的向阳轩诗稿,表达了一名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官场文人的心路历程,政界与学界的相互跨越,庙堂、广场、民间多处求索,诗人用不懈的追求阐释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这,是对城外先生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
咸宁市作家协会主席李专评论说,城外先生从“向阳湖的守望者”向“行吟诗人”的回归,从文化名人回归到诗人的角色,这个新呈现的文学现象,值得大家对此去专题研究。
我很认同李专主席观点,这大概是一种诗意本真的回归吧,或是一个文学的连理枝,或许,我们可以称李城外先生为“向阳湖诗人”。

作者简介:
谢幕武,文学硕士,籍贯江西赣州,现居咸宁。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资源系统作家研修班学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六届、第七届湖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咸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在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大地文学》等报刊媒体发表文学创作及评论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