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
----观《长津湖》电影有感
马雅萍
长津湖电影,从上影到目前,票房突破40亿元。
大家观后印象最深的主线是77军团的一群硬汉,在抗美援朝战役中,以血肉之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也是一部没有爱情戏份的战争片。
在这场世界战争史上伤亡惨重的战役中,美军伤亡26万左右,韩国军队伤亡114万左右,中国军队伤亡65万左右,北朝鲜军队伤亡40万左右。中国共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战费6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的25亿美元),美国消耗的作战物资7300万吨,作战费约400亿美元。

这一组组伤亡人员及物资耗费数字背后,破碎了多少家庭的守候?
但电影隐藏的另一个伏笔,却在硬汉的硝烟炮火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情的画面,战士以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的真正意义。
首先是2个场景的切换。
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伍千里离开家乡浙江湖州时,由近及远的青山绿水,撒网的渔民,一幅安静祥和的渔村画面。
火车上是来不及带上棉衣,一身单衣就马不停蹄,奔赴朝鲜零下40度前线的战士。伍万里任性拉开火车门,金秋十月,在金色的晨光中,万道霞光,树叶正在变红,抵御外族入侵的长城如卧龙般在群山中盘旋着,大气威武。

山河秀美、长城巍峨。在伍万里心里,本来以为大哥二哥把仗打完了,一家人可以好好过日子,二哥还要盖房子,给自己娶媳妇,怎么又被催征的战马紧急召回,从四面八方奔赴战场呢?长城就在眼前,长城前面是倭寇,而长城后面是国家,就是家园。这2幅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让新兵伍万里一下子明白了大哥二哥和自己奔赴战场的目的,保家卫国,守护河山,也瞬间使观众和战士的心连接在了一起。
再就是3个女性角色的出现,可谓点睛之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伍千里离开渔船时,母亲苍老又慈爱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战争已经夺走了大儿子伍佰里的生命,刚刚回家的二儿子再次奔赴战场,母亲舍不得却又不想让孩子担心,这份复杂心情没有溢于言表,而是通过失落恍惚的眼神和远远的目送,表达了对儿子的不舍和牵挂。母亲是一个家庭的根,是儿子归家的期盼和守候,承载着温暖与希望,而一个个小家的完整才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富强。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一抹中国红。血腥和残酷战争中的温情,是独臂的战友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袄,女孩解下脖子上的红围巾,他们奔跑着扔向徐徐开动的火车上的战士。这是一抹壮烈刚硬中体现出的温情和温暖。比伍万里小2个月的张小山牺牲后,伍万里手里攥着战友的遗物,怀里抱着红围巾,传递给我们一种爱的希望和生命的力量。少女是战争影片中真、善、美的化身,寄寓着一切美好,女孩的另一个身份是为人妻为人母,她们不只是象征爱情,更是家的象征。影片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少男少女的牵挂,更是后方家人的大爱和无私守候的信念。这样的细节在伍千里和雷公的玩笑中几次提到,盖房子,娶媳妇,大家一起住。
另一个就是指导员梅生的箱子,里面整齐码放着勋章、证书、日记本、书籍、女儿照片……为了保家卫国不远万里,从上海来到前线的梅生,箱子里装着的,是他半生的荣誉和一生的牵挂。家是每一个人的港湾,梅生时常拿出7岁女儿的照片看几眼,满脸洋溢着幸福和慈爱,尤其是在废墟中翻找照片,嘴里念叨着“爸爸不好”,把一个父亲对女儿的亏欠在烈焰燃烧的战场中,通过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一幅铮铮铁骨化作绕指柔的父爱深情,让观众直接泪崩。
蓝天白云间,一架架飞机掠过长空,发动机的隆隆轰鸣声,一枚枚炮弹的视觉冲击,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战争巨大的危险。朝鲜半岛上数以千计的中国军人奔跑、呼喊,寻找掩体、拯救战友。炮弹一一落下,鲜血、残肢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零落成泥。伍百里战死了,伍千里还在,伍万里也应征入伍了,一个普通百姓家的三个儿子都在战争的硝烟中前赴后继。战争,总是无情的,但温情却无处不在。

“我们这一代打仗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再打仗,如果这一仗我们不打,那以后就得我们的下一代来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国家领土不被侵犯,为了人民长居久安,战争让我们的热血儿男义无反顾,战争也让我们的柔情女性成为他们回家的信念,这份柔情是孩子一声声爸爸的呼喊,是妻子深夜无眠的期盼,是母亲望穿秋水的张望,更是祖国张开怀抱的庇护。2018年的汶川地震抢险,2020年的新冠疫情全民抗役,2021年的暴雨灾害救助,就像电影里的这抹中国红,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祖国怀抱的温暖,心比任何时候凝结的更加紧密,自豪自己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历史,需要缅怀,以不屈灵魂凝练民族之魂!
英烈,需要铭记,以顽强意志雕刻不朽丰碑!
和平,需要珍惜,以肉体凡胎创造胜利神话!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马雅萍,陕西凤翔县人,公司职员,喜欢运动健身,爱好文字,书法。曾在网络平台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