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书刊副主编戴军点评作业(一)

戴军,笔名愚鲁斋主,湖北省黄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黄冈市诗词学会、东坡赤壁诗社常务理事,《东坡赤壁诗词》《东坡赤壁楹联》《香江诗潮》《香江诗评》《中华古韵》副主编,《漱玉》特邀编审,黄冈市巴河文化学会银河诗社副社长,黄冈中学青云诗社副社长,《青云吟草》主编。有诗词见于《湖北诗词》《东坡赤壁诗词》等杂志和诗词专集。出版诗集《愚鲁斋吟草》。

好事近·长征
作者:富贵梦
草地驻兵营,沼泽泥濡衣湿。为避敌人锋锷,斗风霜瘴疫。 中央会议定方针,北上驱倭日。激战蒋军围堵,写长征功绩。
【评】此词从风格上讲属豪放派,上下两片皆用仄韵,平仄及叶韵皆合。但从总体观之,写法过于平直白话味太重,词味淡薄。如果说上片尚有“斗风霜瘴疫’可称形象,则下片欠缺形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故全词读来,社论般的豪言壮语虽有,但体现诗词艺术性要求的佳句却无,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庆祝中共成立一百周年
作者:杨云
礼花腾灿蔚,高宇化繁星。
炽火云相看,玉声风静听。
意承千载诵,怀纳百重咛。
四射光翔起,彩虹瑶锦屏。
【评】诗可称用心之作,合辄押韵,颇有几分古气贯通其间,非通晓唐律者不能为也。先生此诗缘起,应是由观看天安门广场庆祝盛典有感而发。首联写出了盛典时天空礼花竞放之景。颔联以“炽火"“玉声"相对,“炽火”写出了行进中的人民军队先进装备,解放军受阅将士的英武铿锵步伐;“玉声”,应理解为三军统帅、人民领袖发出的既和平又豪壮的声音,真是金声玉振,响遏云霄。如果说第一、二联是实写,那么第三联即颈联则是虚写。“意承”两句写出了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写出了党所建树的百年丰功。中间两联,一实一虚,虚实相间,互相映衬,体现了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尾联则以庆祝大会光彩夺目的收尾形象来结束,热烈,绚丽,高潮,给人以遐想和深思。当然,从严观之,这首诗还是可以商榷的。写得不够精炼,繁有余而简不足。首尾二联五光十色,灿烂夺目,却显得重复拖沓,这在四十个字的小小篇幅里,是不大可取的。尾联是否可以写点人之观感,生发开来,启人深思,锤炼出读者喝采的佳句呢!另外,此诗小小,标题却过大,可否改为《天安门广场党庆百年大会写意》呢?个人之见,仅供诗人先生参考也!

秋
作者:梦的流云
叶落阶前日渐凉,秋风缱绻与愁长。
篱花不识琴音苦,浅浅溪边兀自香。
【评】诗感情倾诉委婉自然,起承转合分明有序。突出之处在于人景相融,心境相生。起句以“叶落”“转凉”交待深秋景色之特点;承句接起句而展开,以拟人手法言诗人“缱绻”“愁长”之悲秋情;转句出奇,“篱花不识琴音苦”,引人欲探究竟;合句“浅淡溪边兀自香”,如抖“包袱”,让人恍然大悟,幽雅动人,有如神来之笔。花之形与琴之音巧妙勾连,亮出了深秋天凉之时,涧溪中那生命力顽强的“篱花”向寒而生、向人而香的品质。“一切景语皆情语”,足可从此诗中观之、悟之和得之,诗人笔下功夫亦如斯可见。只是这首诗悲情稍过,倘沿另一思路,反悲为喜,写出古人“自古逢秋皆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那种昂扬之气,在今天不是更合时宜,更具积极乐观的神韵和情感吗?

庚子秋思
作者:黄了
口罩刚刚摘去时,通街人影叠尘枝。
蓬山尚远还青鸟,秋水初清可独思。
云里深藏百年耻,海涯已发大船旗。
凭他风雨能吹滥,自己专心总得宜。
【评】此诗写于举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之时。从立意上看,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提出的“独思”二字,思历史,思现实,“秋水”初清,疫情还未最终消灭,还须严防严控,坚持到底。“大船旗”则艺术地总结出了此次抗疫胜利的重要原因,即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尾联给人以信心,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西方敌对势力如何诋毁攻击,我们中国人只要专心聚力做好自己的事,增强国力,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全诗正气充盈,景、情、理结合,堪称一首不错的诗。但依七律来看,诗句中亦有不够严谨之处。“还青鸟”与“可独思”,“云里”与“海涯”对仗欠工,影响艺术效果。另外,首尾两句,以文入诗,白话味稍重,诗味有所不足。

秋 来
作者:黄了
春残夏尽入残年,水远窗深暮陌阡。
自约弹琴听取叶,谁期举盏候来蝉。
路长心积尘千万,夜久眸盈月万千。
细忖如斯江上去,莫非别处若非烟。
【评】这首诗写得颇有几分才气,也颇有几分悲秋的伤感意味。“残”“暮”“听取叶”“候来蝉”“路长”“夜久”“尘千万”“月万千”……纷至沓来,让人读来有些沉闷。中间两联略有凑句之嫌,读来稍觉别扭。此诗,倘若换个思路,立个新境,效果也许更好些。

初识锦带花
作者:孔祥忠
小苑浅秋新雨后,于飞雏燕上篱笆。
浮生别惧云程远,追梦须观锦带花。
【评】锦带花乃秋季观赏的落叶灌木,绿叶红花白蕊,如五彩锦带,花开满树,气势堂皇。作者用以比喻追梦之“梦”,十分合适。民梦、国梦,谁不喜欢是五彩般绚丽多姿的梦呢?此诗写得短小精悍,流畅自然,清新活泼。诗中“雏燕”之梦,岂非诗人理想化人生之梦乎?可容讨论的是,此诗之中心形象为何,似不太明确。标题是“锦带花”,读诗又疑是“雏燕”,观末两句又分明是自励“浮生别惧云程远”的诗人自己,三个形象如何勾连和统一,稍觉有点费解。概而言之,总归一首好诗也!

雪
作者:周志玲
千万轻姿似落纱,纷扬劲舞到谁家。
残英落尽枝头绽,疑是春来万朵花。
【评】这首诗起、承、转、合分明。首句为雪之登场揭幕;次句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描写;第三句轻轻一转,时值寒冬,“残英”已然“落尽”,“枝头”又“绽”者为何?读者不用多思,马上想到这“万朵花”就是铺天盖地而来的“雪花”了。诗人想象奇特,让“冬天”牵手“春天”,让自然界的冬雪与想象中的“春花”有了生动形象的关联,浑然一体,妙不可言。融进了感情色彩,添加了人文意涵,顿使全诗之意境得以升华。但细思,第一、第二句对“雪花”动态之描写,前有“轻姿”“落纱”形容,后有“劲舞”紧跟形容,同一对象,一柔一劲,似有几分自相矛盾,略显不协。

小雪凌晨
作者:周志玲
疏帘不见雪花飘,寒色隔窗浸厚袍。
展卷书台无睡意,几家灯火静悄悄。
【评】这首《小雪凌晨》,当是二十四节气中“小雪”那天“凌晨”。“我”之所感,而非“我”之所见。“疏帘”隔 阻了帘外的雪花,“寒色”虽然“隔窗”,却“浸”透了屋内人之“厚袍”,诗思则飞到了窗外,想象着楼前楼后那静谧的“几家灯火”之下,有人于寒夜中捧卷读书,全无倦意。读书的温馨,早已主宰了他们的身心。前首七绝写动景,此首七绝写静景,前首写自然界之景,后首写人心之境,各臻其妙,颇堪玩味。此诗标题《小雪凌晨》,容易引起两种解释,若改为《小雪节夜书吟》,是否更准确而让诗之内容更切题些呢?
维扬红叶
作者:贾东苏
经煅疫情火,丹诚染透身。
寒攀酬本色,露拍慰征尘。
片片高怀写,声声万籁真。
待风轻卷起,息壤候归人。
【评】这首五律乃咏物诗,被咏者乃维扬即今扬州之红枫叶也。实际上是借这种形象化的比喻,来赞扬疫情期间白衣战士即医护人员,赞扬他(她)们的赤胆忠心、爱民情怀。首联即是以诗性语言交待了该诗得以形成的时代背景,严峻的疫情形势,受命奔赴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则以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红叶不惧严寒、不怕霜压的本色和高怀,亦即歌颂了抗疫战士舍生忘死,救人民于危境的英雄主义和高尚品德。尾联则以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作结,“待风轻卷起"”,驱散那漫天雾霾,消灭疯狂的病魔,红叶“息壤”,与树根相依,阖家团聚。写得何等接地气,何等温馨!这是对白衣战士取得抗疫胜利的欢欣和赞美!白衣战士与片片红叶此时浑然一体的形象,多么令人感动。这是咏物诗的形象化艺术功能。一首好的咏物诗,所产生的鼓动作用,不亚于一篇千言颂体散文的能量。这首五律明白晓畅,斩钉截铁,字字铿锵,成功地塑造了红叶的艺术形象,亦即是展示了挽救人民生命之白衣战士壮美赤诚的英雄形象。如言不足,即是末句“息壤”这个典故可能有点费解。其词出自郭璞注《海内经》,乃指能自己生长、膨胀的土地。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影响对红叶形象的正确理解。

致宣酒
作者:藕生荷
树掩溪桥静水流,诗山秀丽四时幽。
宣城纪叟酬斟酒,孺子诗仙醉到秋。
独喜敬亭看不厌,九姑皇女赐温柔。
老春逸事风云去,新品醇香典籍修。
【评】诗首联交待宣酒出产地之环境和历史,写得有景有史,清新流畅。“诗山”者,当年李白赋诗之敬亭山也。开头两句为天下闻名美酒的出场作必要的铺垫。随后的颔联、颈联,一口气提到了几个典故:纪叟,“老春酒”的发明者;“诗仙”,酒中仙李太白也;“敬亭山”,李白题诗之″诗山"也;“九姑皇女”,亦应为当地流传的皇家典故。这样,就把醇厚温柔“老春酒”的知名度披上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而尾联则把古代“老春酒”和今时之新品宣酒,透过千年历史风云,一线穿珠,一脉相承,联结在一起。“老春”已去,新品宣酒当红,美酒千年,载入典籍,万古流芳,给全诗作了一个美好的结语。但作为七律,这首诗还是很有几分遗憾的。中间两联,其对仗要求应是严格的,丝丝入扣的。“宣城”一联,虽有瑕疵,从宽一点还算过得去。“独喜”一联,在对仗上就不合了。“独喜”如何对“九姑”,另外,在一首短短小诗里,有四、五处用典,是否堆砌了些,过多了些?写诗用典,不能多,一首诗有一、二即可,多则累赘。且所用典应为一般诗人、文人大多所熟悉的,如“高山流水”“中流击楫”之类,不宜使用僻典,让人费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