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侃 人 格
作者:刘 传 培

独立而健全的人格,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不久前,拜读了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两首七绝诗,一首《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前一首展现了郑板桥宁折不弯,不向恶势力屈服,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后一首则体现了郑板桥虽身居官衙,但内心却关注着民生、关心百姓疾苦的高尚情怀,由此,让我深切地领略了郑板桥高尚的独立人格和魅力,并被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风骨所折服。

也正是这种宁折不弯的风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格,让郑板桥在秉公执法、为民请愿上无所顾忌、仗义执言,继而得罪了顶头上司,在当时的仕宦阶层显得鹤立鸡群、不受待见,所以在山东省潍县知县任上便罢官回乡,其所任最高官职也就是七品知县,前后约十年。不过郑板桥对此并不以为然,回到扬州闲居后,以卖书画为生,纵情山水之间,饱览八方胜景,陶冶情趋,钟情翰墨,倒也过得悠闲安逸,最后还得了一个“扬州八怪”的雅号,终老归尘,流芳百世。

谈及“人格”二字,这是一个看似很普通、实则让人费思量的话题。何为人格?简言之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细细观察,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华的现实生活中,真正意义上具有独立而健全人格的人其实并不多,各行各业中但凡有个一官半职或囊中多有几个铜板者,当中不乏道貌岸然、沽名钓誉和为富不仁、虚情假意之徒,特别是那些或靠裙带关系、或靠溜须拍马起家、吃着别人施舍的软饭,非但不觉得可悲,反而还自觉十分了得的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更无人格可言。而能够象陶渊明、郑板桥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不趋炎附势、淡泊名利者,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人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该如何表述?好象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是否可以肤浅地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忠诚国家,孝悌诚信,“三观”端正,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待人真诚,朋友圈干净;二是恪守底线,勇于担当,忠奸明辩,是非分明,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随波逐流,不势利浅薄,不靠关系吃软饭,不送金钱买官当,不阿夷奉承当小人,不捧红踏黑当奸人,不滥用职权当坏人,不卖身求荣当贱人,不欺行霸市当恶人,凭自身实力生存;三是宠辱不惊,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无谓得失,宅心仁厚,懂得感恩,乐善好施,不图回报。我想,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思想境界和身体力行方面能够做到上述所表,他就应该具备了独立而健全的人格。

在此,还请容许我说几句与人格无关的题外话。今年春末,本人自驾三峡,在重庆市云阳县长江岸边的“文藻胜地”汉桓侯张飞庙里,有幸观看到了郑板桥的许多书画作品,不知道是我听错还是理解有误,据说还是真迹。但不管是不是真迹,总是得以近距离欣赏、感受了郑板桥的兰竹之美、竹节之气。张飞庙是当今国内藏存郑板桥书画作品最多的庙宇,粗略地数了一下,大概有20多幅,多为竹石画作,余下为书法作品。此外,张飞庙里还藏存有唐、宋至明、清历代的石刻、木刻、字画六百余件及其它古文物上千件,石、木刻和字画藏品中,除了郑板桥的竹石画作外,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唐代颜真卿的书法珍品《争座位贴》木刻;北宋苏轼的书法珍品前、后《赤壁赋》长卷石刻;北宋黄庭坚的书法珍品《幽兰赋》和《赤壁怀古》木刻;北宋米芾的书法珍品;南宋岳飞的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清代刘镛(刘锣锅)的书法珍品等等,可谓是名家荟萃,各领风骚。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至让张飞庙获得了“文藻胜地”的雅称。然而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座纪念蜀汉武将的庙宇里会藏存有这么多历代文化名人的书画珍品?想必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的佳话、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的身世和其勇冠三军的威猛之气及忠君爱国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到此参拜游观,留下珍贵的墨迹作品。

因为不懂书画艺术,故不敢妄评先贤们的大作,尽情地品览后,只有一睹芳容、大饱眼福后的万般荣幸和千般知足,两句话:大美无言、不枉此行。

吾辈才疏学浅,乃尘世间一平凡之人,郑板桥的人格和才华,是我真心崇拜和自愧不如的。如今已临近退休,自省前半生的磋砣岁月,也曾在职场上混过些许的光阴,虽谈不上有什么高尚的人格,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没有干过任何伤天害理、有损人格的事,对此,我聊以自慰并引以为傲。

简介:刘传培,微名“蓝衫布衣”,贵州人,央企职员。喜欢文学、历史、军事和音乐,喜自驾游,纵情山水之间、饱览锦绣风光。近几年改非离职后,出于自娱自乐和有感而发,尝试写了一些古诗词、现代诗歌和散文、游记等,以丰富、充实业余生活。在部分省内外网站、行业网站、报刊媒体登载发表过部分作品。
